历史小说《岭南传奇⑥乱世英雄》十二 高风亮节

爱百科 199 0

  历史小说《岭南传奇⑥乱世英雄》

  十二 高风亮节

  入死出生战岭南,坎坷曲折苦艰难。

  为公天下行大道,霸欲私心祸害民。

  沧海桑田民生福,兴邦强国因江山。

  任重道远千秋业,伟绩丰功耀宇寰。

  中华文化千古文明,辉煌璀灿,孕育陶铸历朝历代的英雄豪杰能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拯民救国造福人间,建功立业,攻成身退,任重道远前赴后继,高风亮节青史流芳。

  大凡引领风骚的民族领袖,都具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明智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魄力技能,虽然高屋建瓴留守领导权力中心处理日常政务,但是分布在地北天南河东湖西的上下关系,若明若暗地组成覆盖天下各方的讯息网,由四面八方随时随地递送或好或坏或大或小的突发情报,权力中心从而活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及时掌握机要,或缓或急得心应手地作出相应的决策,文治武功安邦定国,审时度势造福天下民生。

  由钦差赵甫和正副监军直辖的御林军,以平叛除逆的行动师出有名攻打凌宵山,妄图以雷霆万钧之力。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征服凌霄山部族,继而挥师直捣卧龙山,清除陈氏家族迁徒下岭南迅速发展壮大的势力,再罗列莫须有的罪名,给秦始皇御封的开疆拓土命官陈昊大人定罪处置,从以把凌霄山卧龙山的地盘纳入管辖范围,扩充势力足以达到人力物力势力能够与南海郡尉任嚣长期抗衡的势态,养精蓄锐,等待机会,一举作气击败南越中军大营,攻破番禺嚣城,取南海郡尉而代之,成为主宰岭南的霸主。

  然而,天不从人愿,御林军大败凌霄山神湾,损兵折将,落荒而逃。协助作战的赵家军,一见情况不妙,赵眜和赵岚立即率领士卒快速撤离战场,兵马完好无缺地南返西樵山向赵佗复命。消息传送番禺嚣城,南海郡尉任嚣一言不发,板着铁青的脸庞沉思然想,钦差赵甫和监军贼心不死,就要在岭南瞎折腾啊!任嚣不由得心中愤慨,往事随风而去,现在却突然重现脑海。

  自从秦始皇任命南越军团大元帅,南海郡尉乘千艘战船下岭南,统辖南海郡、象郡、桂林郡成为岭南三郡最高行政长官开始,重任在身,犹如泰山压顶般沉重,秦始皇一死,朝廷立即特派钦差和监军率领御林军南下龙川,以监理军政为名诸多阻挠,军粮优先御林军,南越军团处于粮食绝乏,在前无去路,后退无门的危机中,作为大元帅南海郡尉,含辛菇苦,全力以赴开拓狮雄山屯田基地,垦荒耕种水稻大丰收,彻底解决了南越军团十万将士和家属的衣食和居所的难题,才放松身心喘了一口大气。然而,钦差拿着朝廷的诏书,名誉赞扬南海郡尉劳苦功高责任重大, 应该返回龙川履行设郡置县职责,只好义不容辞地撤离狮雄山返回龙川,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真是狗咬乌龟,硬壳一个,无从下口,任嚣德才兼备,明白穷则变,变则通的易理,绝处逢生,坏事变好事,不露声色地把中军将士调下珠江边番山禺山附近,一半将士垦荒耕田,一半将士筑造郡府嚣城。郡府落成,任嚣名正言顺就任,破天荒地在千古岭南开宗明义,打破原始古老的蛮夷陋习,始创岭南历史的新纪元。几年来,南海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在中原战乱移民潮南下番禺,养蚕织锻,种麻纺纱织布,烧制陶瓷、砖瓦,百业兴旺,大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并且把丰富的物产丝绸,陶器航运到海外交易,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更加鼓舞了军民发展生产的士气。现在,第二批陶瓷丝绸物产载满航船,三大船队浩浩荡荡下珠江,出海口,航运海外,开夏华海上贸易的先河,创岭南粤海新风,振南海郡声威,惠岭南百姓民生,而窝居龙川的钦差监军借平逆除叛挑起战争,意在扩大地盘,造成岭南几大势力鼎足而立,候机而动,妄图取南海郡尉任嚣而代之,狼子野心何其毒也。

  任嚣想着,禁不住心头一紧,禁不住浑身颤抖,一连打了几个冷战,努了一把力才使身体平复下来。作为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铁血将军,今天怎么会突然打起寒噤?任嚣有自知之明,自己的身体健康自然是一清二楚,自从去年岭南大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不但农耕五谷丰登,而且蚕丝坊织业、陶瓷制造业更上一层楼,物产过盛而冒险开拓海上丝绸之路,训练水师,打造商船漂洋过海到海外寻找贸易经商的海上丝路,出海的时间已经长达一年,却不见船只人员归航的形影,音讯全无,致使始作俑者,出谋划策的南海郡尉,日夜忧虑寝食难安,终于在拜天祭海祈祷勇士归来的时候伤悲过度而旧病复发口吐鲜血昏倒之后,身体始终难以复原,精神欠佳,时时事事难以得心应手,不是腰酸膝软就是全身乏力。任嚣心中清楚明白,人生苦短,岁月不饶人,天地的人生宿命,生老病死的人生周期终结,任何人也是无法避免的。自己的年纪大了人老了,并且自己曾对天发誓,甘愿折寿换回出海冒险的将士,现在将士船只都平安归来,任嚣还有什么话好说呢?然而,作为岭南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南海郡尉,肩负着开发岭南的时代使命啊!虽然远在北方中原秦朝灭亡,但是朝廷驻守在岭南的钦差、监军率领的御林军还在,养精蓄锐,对岭南的权力虎视眈眈,耐心等待任嚣老死归天,从而接任南海郡尉的职权啊!任嚣怎么可以把大位拱手让给霸欲私心的秦朝作孽呢?所以南海郡尉应该早作准备,未雨绸缪……

  静静地站立在南海郡尉背后的铁血侍卫赵猛将军,面对黙坐多时不言不语的大元帅疑惑不解,难道大人的身体又觉得不舒服?赵猛便小声吩咐勤务士卒,告之郡尉夫人,士卒应诺而去,不大一会郡尉夫人匆匆赶到丈夫跟前,关切地问:“大人身体哪里不舒服呀?怎么长时间不言不语?”

  任嚣抬头望着妻子,问:“夫人,老夫的精气神还在么?脸色和神情是不是很难看?”

  夫人仔细地端详着丈夫的五观和脸,好一阵才回答:“大人的五观神情和往常一样,脸色也不难看,不过,眼睛透露出心事重重的样子,难道大人又替海上丝路漂洋贸易的船队担心?”

  “夫人真是老夫肠子里的蛔虫,什么也瞒不过你的眼睛。”任嚣微微一笑后,又收敛了脸上的笑容,叹了一口气又说:“夫人是任嚣的红颜知己、贤内助、贴心人,不管大事小事,无不俱细地替任嚣着想,有什么能瞒得过你呢?只是今天听到钦差赵甫和监军下令御林军以平逆除叛的名誉讨伐凌霄山触感而发的心事,关乎岭南天地人间的祸害福祉,所以才深思默想良久。夫人啊!对这一特大的事件,估计夫人心中有数,任嚣请教,请夫人指点。”

  “大人,你说我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好像是暗探,小女子不服。”夫人娇嗔着,笑了,两只又大又黑的眼睛含情脉脉,在两条细长的柳叶眉下光彩照人,显得特别的温柔美丽。夫人端正的五观显露出认真小巧鼻子下轮角分明的薄嘴唇,一张一合,和声细气的特别动听;“大人,夫妇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夫唱妇随,妻是夫的,夫是妻的,能有谁瞒得住谁呢?朝夕相处,日夜不离,同床睡,共枕眠命都搭在一起了。”

  “哈哈哈……”任嚣终于开怀大笑,笑毕才说:“任器今生,有幸遇上红颜知已,心愿足矣!夫人你是巾帼英雄,为丈夫指点迷津,岭南现在的情况局势,应该着手办哪一件事为首要?”

  夫人似乎胸有成竹脱口而说:“大人应当以安享晚年为首要。”

  任嚣心头一紧,愣怔住了,很是意外地问:“什么?安享晚年?华夏的传统,只有老骥栿枥,志在千里,从来没有当政者安享晚年之说。”

  “大人说的也是。”夫人瞧着任嚣惊诧的模样说:“高风亮节,激流勇退,更因该是郡尉大人着重考虑的决策。”

  “哦——功成身退。”任嚣自言自语,少顷又说:“岭南迄今风云变幻,功业未成,需要后继有人,如果处理不当,军政权力落到钦差和监军手中,后患无穷!夫人聪明睿智,应该从大局出发,为岭南黎民生计着想呀!”

  “大人误会了,小女子正是为岭南的未来着想呢。”夫人觉得丈夫误解了自己的意思,更明显地觉得,大元帅不如以往那样反应机灵敏捷,已经迟钝了很多,于是耐心解释:“大人毕竟年事已高,旧病缠身,日夜操劳怎么承受得了?为妻只是希望丈夫退居园林,保养身体,安度晚年,一家人安安乐乐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

  “哦——”任器顿时感悟过来,高兴地问:“夫人要老夫让贤?”

  “正是这个意思。”夫人连连点头,一本正经地说:“这些日子,为妻的曾听到将士在背后议论,希望大人退隐体养天年,由小女子代理岭南的军政要务,等儿子任祥长大就可以继承南海郡尉的大位,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啊!岭南地方势力鼎立,钦差监军虎视眈眈,危机四伏,造成岭南乱世,大人的一世英名将赴之流水,小女子的贤良淑德也荡然无存,所以,为妻的今天特意斗胆向大人提出让贤的建议,让大人为退居园林好好想一想。”

  任嚣立即提出相反建议:“夫人,华夏自古由有巾帼英雄之说,而古代的‘妇好’就是治理国家带兵打仗的巾帼英雄,难道夫人忘记了么?夫人几年来颇有建树,更是将士拥戴的巾帼。。。”

  “大人不要说了。”夫人打断任嚣的话,耐心解释:“大人哪,人生苦短,功名如过眼云烟,财宝如经手粪土呀,如果大人退居园林,为妻的栽花种果,天天陪伴在丈夫身边,细心照顾大人起居,饮食,其乐融融,是什么钱财名到也比不上的美满幸福,也不会误了小女子一生贤淑的好名声。况且小女子也有自知之明,根本没有治理岭南一方的能耐,只要陪伴大人终老一生,心愿足矣!至于儿子任祥的未来,作为父母、没有必要为儿子多加考虑。祥儿现在年纪小小就喜欢航船探险、海外贸易、将来成为怎么样的人物、天地造化、冥冥渺渺中,顺其自然最好,大人你听懂了为妻的话,明白了一片苦心吗?”

  任嚣双手紧紧握住夫人的双手,激动得流下一串串老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点头,良久,才慢慢地平缓下来,然后心平气和却充满内疚地说:“夫人哪,说来惭愧,任嚣平生自认为是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大丈夫,竟然狗肚鸡肠胸怀狭窄担心夫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变成头发长见识短私心重的小女人,想不到夫人高风亮节胸怀若谷视钱财如粪土,功名如云烟,难得、难得啊!任嚣对夫人佩服得五休果然没错地,顶礼膜拜,来吧,请夫人坐上位,让任嚣真心诚意一拜。”说完,起身要扶夫人坐上座。

  “使不得呀!”夫人拒绝,直爽地说:“大人,在南海郡尉这样的重要职位上,担心夫人不甘心让位理所当然,不说出来烂在心里无人可知,你说出来了,更显出为人光明磊落毫无隐瞒,这才是让为妻敬佩的大仁大义高风亮节难能可贵大丈夫啊!华夏文化夫唱妇随,作为郡尉大人要向为妻的一拜,岂不贻笑大方?”

  “不拜也成。”任器满脸凝重,认真地问:“请教夫人,任嚣该怎么办?”

  夫人也不客气,直接了当地回答:“《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难道大人忘记了任人惟贤的古训?”

  任器摆出故弄玄虚的样子请教:“夫人往下请,任器愿闻其详。”

  夫人知道丈夫明知故问,随口而答:“效仿古人尧舜禅让。”

  任器更是显出副谦卑恭敬的神态问:“怎样的禅位法?”

  夫人嗔怪地瞟任器一眼,问:“难道大人连让贤也不懂吗?”

  “任嚣愚钝,请夫人畅教。”郡尉诚恳地打恭作揖:“愿闻其详。”

  “明知故问。”夫人随口甩了一句,最后还是认真地说:“始创华夏的三皇五帝,尧舜是历史显赫的明君,尧舜禅让是古代关于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传说,指天下共主帝王让位给不同姓氏的人。禅让‘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如伊祁九珠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这是一种拟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对正统王位继承的模拟,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结果,目的是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谓尧在位时举荐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例,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接班掌权的继承人。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的,民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力的转移,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有利于部族联盟的团结、安定。”

  “华夏传说有尧举舜,舜举禹,禹举益的故事。《墨子尚贤上》云:【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孟子万章》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舜大概做了平常人不能做到的好事,赢得了大家的拥戴。所以尧死后,舜虽避尧之子南河之支,但天下诸侯不去尧子那里而去朝见舜。有诉讼之事,也去找舜,讴歌者也去讴歌舜,而不去讴歌尧子,反映了尧所举荐的继承人舜确实是贤能之人。”

  “华夏几千年文化文明,是由黄帝开始,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位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野史的传说世世代相传,有口皆碑。”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在茅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爱戴他,有如爱父母和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野蛮,好闹事。有人举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舜,认为舜是个德才兼备、忠诚、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二十八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传说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山东境内)。舜继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人民爱戴。舜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木川泽、伯夷管祭祀、臬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舜也仿造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巡视,到达岭南在韶石山奏韶乐,登上大风坳唱大风歌,后来染病回归中原途中,病死苍梧(湖南境内),舜死后,禹做了部族的首领。

  夫人凝神靜听任嚣的讲述,认真地问:“大人你说的禹是不是大禹治水的大禹?”

  “是的,禹就是治水的大禹。”任嚣无限敬仰地说:“大禹治水或鲧禹治水,是华夏著名的上古治洪水的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的重任。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禹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十三年,耗尽了心血和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为华夏民族立下了永垂不朽的功勋。”

  任嚣停住,两只炯炯生光的大眼神采奕奕,微笑着问:“夫人,你认为大禹是不是一位难得的奇才?”

  “何止是奇才!”夫人钦敬地回答:“大禹拯民济世,是华夏上古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能贤栋梁。”

  “能贤栋梁,大禹无愧光荣的称号。”任嚣感慨地继续说:“五千多年了,华夏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屡堵屡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舜帝说:“禹,你来谈谈个人的高见,看看有什么奇谋高招,平定水患。”

  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的工作,连夜间做梦也是和洪水搏斗。”

  舜帝说:“哦——连夜梦都想着工作,到底是些什么工作?”

  大禹慷慨激昂地说:“大水与天连接,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丘川,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顺着山路砍伐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五湖四海,还疏通了田间沟渠,使田里的水都流进江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庄稼,生产粮食,让黎民百姓有饭吃。我们同时发展贸易,在民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民众的生活便安定下来,所以,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治理。”

  舜帝赞赏着:“是啊,天下民生安定,你这番话说得很好。”

  自此开始,大禹治水的信心信增,然后随身带着尺绳,进行测量华夏的主要山脉,河流江海,进行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效,附近有一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伸沿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缓缓流过。

  大禹发现了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讯期洪水,还发现了黄河淤积得厉害,流水不畅通。于是,大禹大力改‘堵’为‘疏’,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流过。大禹总结经验:“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策略,根据轻缓重急的情况,定了一个治理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集中治水的人力、从群山中开导,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那时候是原始古老的石器时期)而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损伤,有的上山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人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艰难困苦的日日夜夜,大禹的脸黑了,人暴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腿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是继续和民众一道,在现场指挥、操作。在大禹事必亲躬的带动下,治水进度神速,河道豁然开通,江河峡谷对峙,洪水一泻千里,向下游浩荡奔流,江湖河水从此畅通。

  经过十三年的治理,清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治理洪水有功,黎民百姓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地物,习俗和物产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且制定了各州贡物品种,成为地方上缴朝廷的制度。即位舜帝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是,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云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曰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禹在位的第十五年,禹东行,到会稽时去世,(竹书记年载为四十五年)其子启继为夏朝天子位。

  任嚣一口气说完大禹的故事,无比崇敬地又说:“舜曾告诫大禹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溥天这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夏王大禹成了九洲之主,天下从此一统,铸九鼎成为“天命”之所在,是天下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定以见让华夏三千年的古老文明,三王五帝天下为公无私无我为国为民谋福利的亮节高风。

  “大人——”夫人听任嚣说着,仍然神情肃穆,禁不住心中油然生起的敬佩之情,说:“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大禹无私忘我的伟大情操,反映了华夏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的、民主的推选,正如《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如出一徹,不是个人权力的交替转移,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思想,有利于当时部族联盟的团结、和谐社会,更好地协调民间的生产发展,华夏的历史文明几千年,民本思想的谛造和传承,化育是文化,传承是文脉,大人你饱读诗书,博今通今,文化文明的传承人应该是谁?功劳最大是谁?”

  无可疑义,是儒家的孔子,其能传扬千古的学说肯定是《论语》。任嚣不假思索地顺口回答,显示出胸有成竹的自信和对孔子名著的理解。他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地说:“读《论语》,我们就不能不谈孔子。说起孔子,我们知道他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要了解《论语》,就应该对孔子及其他生活的年代要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有个哥哥叫孟皮,是个跛脚的人,按照上古的规矩,瘸子是不能承宗祧的,于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娶了颜氏女生了孔子,叔梁纥娶颜氏女时,已老矣,而颜氏女尚年轻,他们的结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礼仪,是老夫少妻,被人看不起。孔子生下来三岁,其父叔梁纥就死了,叔梁纥死后,孔家衰落,所以史书记载,孔子“少贫且贱,”但是孔子好学,正因为其不耻下问的精神,才造就了孔子的千秋伟业。

  我们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时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这个时期民风日下、世态炎凉、诸侯混战,那么孔子少贫就不难理解了。现在我们谈华夏文明几千年,是从黄帝开始的,其实在黄帝以前,中华民族还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只是历史资料少之又少罢了,我们年轻一代在这方面还要更加努力。中国最早的历史资料书是《尚书》,这部书是孔子整理修订的,它所记载的历史是从尧开始的,所以《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尧以前至黄帝,历史资料也是很少,难于整理,孔老夫子大概是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才从《尧典》开始整理的吧。尧、舜、禹三代实行的是“禅让制”,为什么要实行的是“禅让制”?因为尧、舜、禹时期是以天下为公的,尧为了能够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在自己的宫殿设置了谏木,这就是华表最早的雏形。全国的老百姓,谁有意见,谁就来提,这在当时要具有何等的胆识和魄力!为了使自己的后继者,也能公心于天下,尧对舜考察了几十年,才把帝位传给了舜。大家都知道舜是个大孝子,舜同样为了公心于天下,把帝位传给了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所以尧、舜、禹传位纯粹是出于公心,而不是个人的私欲,孔子对于这三代的文化还是很推崇的。到了禹的儿子启手里,把“禅让制”改为了“继承制”,公天下也变成家天下。熟知国学的人都知道,夏朝文化尚忠,商朝文化尚质,质就是朴实、诚恳的意思,同时商也是尚鬼,周文化尚文,也就是重视人文文化。这三朝的文化也有个传承性,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所损益,有所改变,所以《论语》中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历史是有所演变的。所以孔子也不是什么先知圣人,因为对周以后的文化传承和演变,他老人家也无法预知。这种文化的演变,到周期的周公旦时代,周公旦才组织人力把以前的文化加以整理,形成了周朝独有的人文文化。周文化尚文,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天下的,周朝的立国中心思想是“善人是富”。所以在《论语.尧曰》篇中,有“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而孔子所在的鲁国,就是周公旦的封地,鲁国秉承的文化就是周文化。到了春秋时期,正是“礼崩乐坏”时期,正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治在事功,”这是一个以杀伐为主的年代,霸主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强盗逻辑,对抗压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华夏理想,以人不利已天诛地灭的夺理强词迷惑人心。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孔子非常推崇以道德治理天下,反对杀伐,他的思想就是成熟于这样一个思想混乱、道德废弃、凭力量吃饭的历史时期。所以人道公理荡然无存。

  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后,周游列国,希望诸侯国君能采纳自己的主张,历时十三载。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最终没有一个诸侯国君采用他的主张和学说治理国家,孔子可谓生不逢时矣。他不知道,在他去世几百年后,儒家学说,竟然成了统治阶级独尊的治国理念,传承了两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奉为圣人。孔子在自己的主张得不到采纳后,就返回故里,著书立说,辛勤育人,他用自己的不朽思想,成就了他的传世伟业。

  《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记录,也有孔子弟子的少许言行记录。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版本前,孔子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说“博爱谓仁”,“这也是微言大义”。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是对“仁”的表象和运用提出了看法。孔子有六位弟子先后向其问过“仁”。

  首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于颜渊问人,说道,一个人要克服自己的心里斗争,净化心灵,保持克己的诚敬,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界了,这种境界就是“仁”。同时,孔子还告诉颜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那不符合礼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问仁。出门如见大宾,使命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平民出身,孔子认为仲弓有领袖气质。孔子对于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的与人相处,做事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对于自己和别人都要没有怨言。仲弓说,自己虽然不聪明,一定要照老师说的去做。

  下来是司马仁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里的讱,具有忍让的意思。孔子说,有仁道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发表自己意见的,并且要说到做到非常难。孔子之所以对司马牛这样讲,也许这位老兄平时有说话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来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者直。

  樊迟问仁。子曰:居于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秋,不可弃也。

  樊迟这位老兄会驾车,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懂驾驶技术,有驾驶执照,名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就是樊老兄当车夫吧。樊迟两次问到仁,第一次,孔子说能够尊敬别人,爱护别人,就是仁,并且说,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说,自己平时说话办事,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为人处世,要忠人之事,要尽责任。对于平平常常的人,也要尽心尽力。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这个人,用现代话说,他是个外交家,也会做生意,善于辩论,孔子死后,子贡为他守墓三年,可谓诚孝。子贡问,怎样做才是仁呢?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说,一个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领学好。在这个社会中,想要有所贡献,有所作为,必须结交主流社会各种贤达的人,和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姓颛孙,名师,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子张问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对于自己的行为要严加约束:对于别人要宽宏大量,能够包容于人;对于别人要有信任感,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要聪明,要理智,要反应快;对于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这样才能与人相处,创出一番大事业。

  孔子之所以对于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与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关。孔子弟子众多,相传有三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根据《论语》中孔子自己的总结,弟子中性格、学识有所不同,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贡、;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不同的学生,孔子告诉他不同的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导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当然,《论语》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论语中,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张。列如:他重视人的力量。在生活、学习、事业上采取积极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认识问题和教书育人,主张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老师讲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师不对,学生也可以明确的指出来,所谓“当仁不让于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坚决反对苛政和任意邢杀。主张“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道治理天下。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逐鹿中原的时代,中原文化百家齐放,百花争艳、儒墨道法、四大家脱颖而出,代表华夏汉文化的思想精粹,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社会意识的核心精华,而儒学家说,孔子的《论语》启发人生的灵魂,激发人间的智慧、凝聚社会的民心。任嚣的祖先,人称“先贤任子”的任不齐,就是传承儒家学说的贤达,不贪图名利,富贵,拒绝上朝为官,在家著书立说。让后世子孙传颂。任嚣从小就读先祖的遗书,清楚明白地认识,书中的哲理,和儒家孔子的《论语》心灵相通,启人心扉、导人向善、鞭达丑恶、时至今日、闭上眼睛还历历在望,已经深入到任嚣的灵魂心魄,永世难忘。任嚣有今日的小小成就、以儒家学说的熏陶铸就息息相关,充分地认识到,儒家学说是华夏文化文脉的代表,孔子是祖师。

  夫人激动地说:“孔子的儒家学说,把华夏的历史文化文明社会实现的真知卓识包罗万象地浓缩在著作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被称为千古圣人。在孔子著作的《艺典》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意图尽量搜集民族上古的比三皇五帝更早的故事,可惜年代遥远,留传的文字太少,因此,孔子的著作尤为珍贵,孔子的伟大必然传承千秋万代,成为炎黄子孙甚至天下人学习的经典。我们现在以古鉴今对照岭南的现在情况和局势,大人禅让,让文武百官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出来继承南海郡尉的大位,百利而无一弊,任人为贤,是最佳的选择。”

  “夫人想得周到”。任嚣满心得喜悦溢于言表,,兴奋地说:“任人为贤是最好不过的办法,不过谁是德才兼备的人呢?”

  夫人微笑看说:“龙川县令赵佗和缉百越,为百越人的鸿蒙开化,设群置县,成年累月在百越诸族中同吃同住,劳苦功高,有大禹的遗风呀!”

  “赵佗,他现在可以说是劳苦功高的县令。”任器想了想又说:“可是赵佗以前做了许多霸道的丑事,中军大营的将士都憎恨他,怎么会推举他呢?铁血将军以前就是赵佗的死对头,看来赵佗艰难服众啊!”

  “大人,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夫人耐心地说:“况且赵佗已经面壁思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铁血将军还憎恨赵佗吗?”

  站在大人背后的独臂将军赵猛诚实的回答:“在龙川中军将士是非常憎恨赵佗,因为他想学秦始皇独霸岭南,模仿法家王道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争权夺利,伤天害理,连自己心爱的妻子也反对他的作为,气愤悲伤,患瘟病而死,害人害己啊!”

  “大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知错悔过,善莫大焉。”夫人有点激动地说:“赵佗这个人聪明、睿智、变通机敏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哪,虽然他犯过很多错,,可是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后,已经脱胎换骨,履行龙川县令和缉百越的职责,劳苦功高啊!他到古竹山中面壁思过,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呀!华夏文化,自古就有任人为贤的纪录,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做官吏,任用德才兼备的人而不管他跟自己的关系是否密切,不看其他方面。《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难道大人忘了吗?”

  “怎么会忘呢。”任嚣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任人唯贤有典范。战国初期,齐襄公有俩个弟弟,一公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6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了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赶往齐国,便上前去说服他不要去争王位,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设了一箭,小白应身倒下,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了,便不慌不忙地回到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回国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有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管仲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到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很多苦头,来到绮鸟这个地方时,管仲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着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那官员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你将会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恒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恒公这样做。这就是任人为贤的由来”。

  “大人”夫人笑看赞赏:“大人不露声色试探我,原来是心中有数,城府好深啊!对于赵佗的过错,应该公平对待嘛!”

  任嚣回过头问:“铁血将军,你代表中军将士说句公道话,应该如何看待赵佗的过去和现在,怎样评价他才合情合理呢?”

  赵猛低头想了想才回答:“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赵佗过去是赵猛的对手,谁也不服谁。既然他现在为了和缉百越穿越人服,称大长老,不辞劳苦设郡置县劳苦功高。赵猛不能道听途说就下结论。大人,是否可以让赵猛带几位随从下百越各地了解情况,是真是假,孰好孰坏,就一目了然了。”

  “好呀!”任嚣兰头应先,又说:“赵将军你下去不但要了解民情,了解赵佗的行为效果,而且还要面见赵佗,传本帅的指令,让赵佗立即回番禺南海郡府,有要紧大事商量。”

  “遵命!”铁血将军将猛大声回应:“赵猛明天一早就动身。”

  赵猛决定带上几位随从,打扮成百越土著人,乘战船从珠江出发,经白鹅潭逆风上西江,沿途阅览山光水色风景,查探龙川县令和缉百越的地方,察民情、民俗、看新旧变化,体会龙川县令赵佗几年来含辛茹苦,劳心劳力设群置县的真实情况,分别是否有异常作假瞒上欺下的不轨行为,最后亲自传达南海群尉大人的口谕,再把龙川县令赵佗带回南海即府复命:“大人、夫人,你们认为赵猛此去明察暗访,是否有收获了?赵猛深知赵佗往常的为人品行,真怕让大人和夫人大失所望。”

  南海即尉笑看叮嘱:“猛将军,看人看事不能一本通书看到老,人生短暂,岁月漫长,人的心灵魂魄随着时光的流逝,祸福变迁的因果变化而变化的。”

  夫人一丝不苟地谆谆教导:“猛将军,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赵佗和缉百越是否成功,人格是否变好,你们到乡下听一听,百越民众的言谈就可以得知一二,看一看百越民众的行为就一目了然,龙川县令设郡置县成功与失败,都可以把事实一清二楚地展示在你的眼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调查研究,怎么能得知事情的始末和真相呢。”

  “谢大人和夫人的教诲,赵猛牢记于心,你们等候赵猛带回好消息吧。”赵猛说完,掉头就走,准备行装,下了查访。

标签: 历史英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