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说:“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之战(也称长津湖战役)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长津湖一战,改变了朝鲜战争上中美对决的战略格局,其惨烈程度堪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战役,这也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仓促迎战、后勤补给和冬装缺乏,成为战役大量非战斗减员的一大硬伤!留给后来的军事研究者更多深层次的反思和经验教训。
有人认为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使用的是“人海战术”,非但没有“淹没”陆战一师,反而自身伤亡巨大,15万大军已完全瘫痪?这简直是胡说八道!
长津湖之战,有军史学家把它与持续征战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一战凡尔登战役和伤亡人数超过200万的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并称为世界历史上最残酷的十大战役之一。
美国战史评价这场战役是“最艰苦的战役”“被遗忘的战争”,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称“其艰苦程度超过长征”。
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行至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满头花白的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持。
面对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完全的制空权,无穷无尽的空中支援,战舰舰炮掩护,十数万后勤人员日夜不停的支援,世界上最强工业国、产值超过全球一半的超级大国武装训练出来的精锐师团,志愿军第9兵团的最大优势就是钢铁般的意志和逢敌必亮剑的血性军魂。
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成败得失,这篇文章最客观全面!
作者: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授权发布
1950年10月19日,平壤陷落。同是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渡过中朝边境的界河——鸭绿江。
曹玉海的口袋里,此刻还揣着那个姑娘写给他的信:
玉海,我亲爱的:一想到你要离开我,我的心就像撕裂了一样!
自从见到你,我才晓得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但,我毕竟还有些过于注意个人幸福,你的批评是正确的。
你说得对:“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为了和平,为了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我就要去打仗了。”谁知道什么时候能相见,但我要等待,等待,等你胜利归来。我为你绣了一对枕头,请带着它,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我想总会有点儿时间的,亲爱的,千万写信来,哪怕只是一个字也好……”
几个月后,曹玉海倒在了朝鲜汉江南岸一个地图标高为250.3米的荒凉高地,喷涌而出的鲜血马上与冰雪凝结在了一起。
——这是千万个中国士兵中的一个。
一、 长津湖之战:比上甘岭更惨烈的战役!
虽说此役双方伤亡我众敌寡,本拟围歼却又让美军有计划、有接应地撤跑了。但事实证明:我军在极度严寒和饥饿中,凭借小米加步枪,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英雄主义气概!
难怪战后美军参战司令官史密斯少将感叹: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人作战!
志愿军第9兵团战胜强敌的主要原因有:诱敌深入,创造围歼强敌的有利战机;长途机动,隐蔽抵达,达到"攻其所不戒"的效果;灵活使用各种战术,弥补装备火力的不足;充分发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气克钢”。
(1)长津湖战役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线部分,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于1950年11月27日发起。
(2) 长津湖战役的总体战役目标
与东线“联合国军”作战,保障西线志愿军侧翼安全,并在运动战中寻机围歼美第10军主力部队(陆战一师以及步兵七师)。
(3) 战役后效果
这次战役,以美陆战1师为主的部队遭到第9兵团围追堵截,迫使美国军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其试图在1950年的圣诞节前夕发起“总攻势”的计划彻底破灭。此役,第9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将美国人彻底赶出了朝鲜东部元山平原地区,一举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大局,成为彻底改变整个朝鲜战局的重要拐点。
(4) 9兵团的对手——美陆战第一师
志愿军主要作战对手、美陆战1师(陆战1师与中国颇有渊源,1900年攻入北京的八国联军中的美军就是该师部队;1945年二战结束后在北平、天津、青岛等地登陆的也是该师;1946年“安平事件”和强奸北大女学生的“沈崇事件”,也是该师所为)。
(5)“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
在1950年这个朝鲜50年间气温最低的冬天,零下40度的酷寒像鬼魅一样无处不在,作战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长津湖战役成为“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
(6)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多度,很多战士还未投入战斗就被冻死
令人恐怖的寒冷和后勤补给的严重不足,导致了9兵团在11月25日,志愿军发起了第二次战役之时仍没有进入进攻位置,志司不得不批准了9兵团总部延期2天的请求。
有记载显示,在战役展开的20多天里,零下20多度是家常便饭,受寒流影响,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多度,很多战士还未投入战斗就被冻死,长津湖战役之惨烈可见一斑。
(7)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连基本生存都不容易,战场环境甚是险恶
长津湖地区在高寒的盖马高原东北部,此时普降大雪,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加上山高路窄的复杂地形,就连基本生存都不容易,战场环境甚是险恶。
(8)外界不了解的追问与疑惑:长期在江南地区作战的第9兵团,为何忽然被抽调到朝鲜战场仓促应战?
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后,麦克阿瑟判断入朝中国军队总兵力三四万人,在战略上不过是象征性的,战术上也仅仅是保护丰满水电站等有限目标,因此决定发起“总攻势”。此时,联合国军在朝鲜总兵力高达55.3万人,其中地面部队42.3万人,而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仅步兵6个军18个师,炮兵3个师又1个团,共约23万人,人数上处于劣势,装备与火力上就更为悬殊,迫切需要二线部队迅速跟进,因此9兵团入朝参战的时间骤然提前。
由于朝鲜战事紧急,这些南方子弟兵来不及整训和作好在高寒地区作战的物质心理准备,在开往东北的火车上就接到了直接入朝命令。
(9)战役过程:
经过20多天战斗,志愿军共歼敌13916人,成功收复朝鲜东北部地区,东线“联合国军”被迫由海上撤至三八线以南的釜山地区。
(10)战役结束:美第10军残部从兴南港装船撤离
1950年12月24日,亚洲时间的平安夜,美第10军从兴南港装船撤离,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东线作战,同时也是整个二次战役落下帷幕。
(11)毛泽东对此次战役的评价
“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12) 钢铁和钢铁般意志的较量,一场“叫花子与龙王爷比宝”的战役
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力量悬殊极大的非对称的特殊作战,是一场“叫花子与龙王爷比宝”的战役。
(13)美军评价: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姿态,仿佛是些殉教者!
美军文献这样描述志愿军的勇敢和坚韧:“中国军队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过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继续跟进。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姿态,仿佛是些殉教者。”
(14) 零下30度血战长津湖!仓促入朝:遭遇50年最冷冬天!
很多人不是败给对手,而是被冻死在冰冷的雪地里。
战后统计在严寒中冻死,饿死的非战斗性减员达到三万七千多人,真正战斗中牺牲的却只有一万四千多人。
1950年11月7日、12日、19日,由于朝鲜战事紧急,9兵团(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共15万人)的这三个超编军悄悄渡过鸭绿江,随即仓促投入了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的东线战场。
9兵团久居江南,一切战备训练当时都是着眼于解放台湾,现在却来到风雪连天的高寒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准备。
原定在辽阳、沈阳换冬装的十几万将士只好直接渡过鸭绿江。
熟悉朝鲜高寒气候的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看到战士们的单衣单裤,十分震惊,立即警告:
“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
他立即将库存的5万件日军大衣、棉鞋全部拿出来调给9兵团使用,东北边防部队的干部战士也脱下身上的衣帽送给9兵团战士。可这么一点临时调拨和脱下的衣帽,也有很多没来得及送上入朝的火车。
1950年的这个冬天,是朝鲜50年间气温最低的冬天,9兵团每个班十多人只有一条棉被,夜间,战士们将这条棉被摊在雪地上,十多个人互相搂抱取暖,以抵御零下30℃的酷寒。入朝第一天,就冻伤800人。
当部队进入朝鲜的时候,来自中国华东江南地区的第九兵团士兵们都没有冬装,没有手套、帽子以及棉鞋等冬天的必需品。我们部队的战士大多是来自年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的华东地区。11月初他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当地的温度还在15度左右。两个星期后,等他们到了北朝鲜,当地的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18摄氏度。许多战士因为冻伤和感冒而跟不上队伍。
事实上,寒冷的冬天给志愿军部队的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隐藏10多万人的行踪,9兵团的两个军在没有卡车的情况下,硬是穿过了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虽然遭遇极度的酷寒,志愿军入朝后还是按照预定部署,向长津湖地区开进。部队严格执行隐蔽要求,夜行晓宿,严密伪装,悄然进入战区,“联合国军”虽然每天都派出飞机对该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却丝毫没有发现第九兵团的行动踪迹。
在战役展开的20多天里,零下20多度是家常便饭。受寒流影响,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多度,很多战士还未投入战斗就被活活冻死,长津湖战役之惨烈可见一斑。
(15)九兵团的唯一优势:人数和钢铁般的意志! 土豆成了冰疙瘩,硬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中的后勤补给环节可谓是重中之重。可是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后勤补给严重不足。
天上到处是美国飞机,27军40多辆满载物资的卡车被凝固汽油弹烧了个精光。战士们不得不自己背着所需的弹药和用品。没有食物就拿毛毯、毛巾,甚至药品,和当地的朝鲜老百姓换大米和蔬菜。
“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长津湖地区在高寒的盖马高原东北部,此时普降大雪,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30度,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加上山高路窄的复杂地形,就连基本生存都不容易,战场环境甚是险恶。战后,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曾对美军战史学家谈道:“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
二、真实的长津湖战役经过,尊重事实、历史
11月27日傍晚,志愿军10万大军已经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当中。
27日夜,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正沿着一个山间的小路行进,山林中忽然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宋时轮、陶勇指挥20军、27军向美军发起猛攻,10万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
(1)美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攻击
在第二天早上,美7师和陆战L师被9兵团 分割成了5个部分。分割包围进行十分顺利,但是消灭被围之敌却艰难无比。作为“美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美国陆战l师表现了出色的应变能力,他们立刻用坦克在三处主要被围地域组成环形防线。志愿军每个团只有八九门老式火箭筒,很难冲破坦克防卫圈。由于火力强的大炮一门都没有,只有用中、小口径的迫击炮试图掩护步兵冲锋。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连迫击炮的钢铁炮管都受不了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三分之二打出去的炮弹成了哑弹。炮兵们望着打出去的哑弹放声大哭。面对拥有空中、地面重火力的美军,9兵团唯一的优势,只剩下人数和钢铁般的意志。
战斗中,大批志愿军战士在冲锋时突然倒地而死,他们饥寒交迫的身体,已无法忍耐这种超过极限的生存环境了。即使是装备优良的美军士兵境况也不那么乐观,随军医生不得不把吗啡针剂塞在口中融化再使用。
接战仅仅一天,见势不妙的麦克阿瑟即命令他们向南突围。在成群飞机的掩护下,美军企图聚集到下碣隅里,再往南逃。
(2)战斗进入胶着:每天都重复着
中美双方的士兵从战场最北端的柳潭里,经下碣隅里,到新兴里60多公里崎岖不平的公路两侧,以不顾一切的决心、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死打硬拼了整整14个昼夜。
白天,美军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凶狠地冲锋突围,志愿军则在公路两侧的高地上层层设防,顽强阻击到夜幕降临。在照明弹发出的清白色光亮里,成群的志愿军战士冲入敌人炽热的火网,把子弹、炮弹、手榴弹雨点般地投入敌人的防御圈。再一个白天,美军又携带着更多的伤员重复着前一天的突围。
美军海洛德·摩尔豪森下士回忆了其中的一场战斗:
战斗中,美军拥有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对包围他们的志愿军发起猛烈反击,“出乎意料,攻山的战斗并不激烈。山上的志愿军没组织什么有力的抵抗。我们团仅以很小的伤亡,就攻到山顶,占领了志愿军的阵地。一到山顶,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小小的山头上到处是死亡的中国士兵,有一二百具志愿军的尸体。每走一步都会踩到尸体。根据他们铁青的肤色和无血的肢体推断,很多志愿军士兵在我们的空袭和炮击前已经被冻死了。有些尸体三三两两抱在一起,可见他们是想借同伴的体温维持生命……要不是冻死、冻伤这么多的志愿军,那一二百具尸体就可能不是中国人的,而是我们美军陆战队的。”
之后的几天,战斗进入了拉锯战的态势,海洛德·摩尔豪森觉得,“战斗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前一天的情况,第二天,我们又是重复一遍:白天进攻,晚上撤退。白天上山,晚上下山。但是,我们的弹药越打越少,志愿军的部队越打越多。”
一名美国老兵被志愿军顽强的精神所感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无法忘怀其中的一个惊人场景,“在照明弹下,中国士兵一群一群地从树林里冲出来,他们在树林里不知躲藏了多长时间,树林边有条小河,十多米宽,河水不深,河上的冰已经被我们的炮火炸碎了,河水冒着水汽在缓缓地流淌。中国士兵正在蹚水过河,上岸后,他们的两条裤腿很快就被冻住了,他们跑得很慢,因为他们的腿被冻住了不能弯曲。我们的火力很猛,他们的火力很弱,而且没有炮火掩护,枪好像也被冻住了。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
(3) 全歼美军“北极熊团”
面对极其悬殊的物质条件,为避免战斗胶着,宋时轮、陶勇决定改变打法,集中力量先啃掉一个美军环形阵地。
11月30日,志愿军27军集中两个师5个团的兵力,由27军副军长兼80师师长詹大南统一指挥,并使用全军所有炮兵,围攻新兴里的美7师31团。
历史悠久的美第7师第31团组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曾参加对苏俄的干涉作战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团旗上就有北极熊的图样,称得上是陆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
但此役之后,该团蓝色的团旗被志愿军班长张积庆缴获当包袱皮,后来成了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品。这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但与此同时,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战斗中,27军第80师第240团第5连冲锋时受到敌火压制,全连呈战斗队形卧倒在雪地,最后全部冻死。
美步兵第7师师属第57炮兵营营长卡罗曾顿斯中校评价,志愿军“冒着严寒和陆战队的炮火源源而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令陆战队员们肃然起敬!”
(4) 从服装保暖上来说,跟敌人是没法相比
11月27日傍晚,志愿军10万大军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中,20军位于长津湖西侧,27军位于长津湖北部和东北部。两军分别以韩军陆战1师两个团和美军第7师31团为主攻目标,后对下碣隅里进行围攻,继而在从下碣隅里至兴南的一条被称为“长隘路”的通道上展开围追堵截。
对于入朝作战的仓促,27军79师235团3连指导员邹世勇深有体会:“我们的鞋还是胶鞋,所以在零下十几度的时候,脚都冻坏了。我们每人只有一床小薄被子,可是美军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个鸭绒袋,钻进去以后,把拉链一拉,特别抗寒。所以我们从服装保暖上来说,跟敌人是没法相比的。”
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方面与美军的差距是无法想象的。对只有少量迫击炮的志愿军来说,手榴弹成了重武器,一个连一挺重机枪,一个排一挺轻机枪,一个班有一挺加拿大制冲锋枪,战士们的装备就是三八式、中正式这些枪。面对拥有空中、地面重火力的美军,九兵团唯一的优势只剩下人数和钢铁般的意志。
美军指挥官:幸亏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否则陆战1师绝不能逃离长津湖……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为了抓住战机,志愿军利用黑夜四面八方扑向美军阵地,美军用战车与重武器围成一圈,在柳潭里和新兴里地区,双方战斗陷入胶着。
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地区,美军指挥官们意识到他们遇上了“极其强硬的对手”。战后多年,陆战1师作战处的鲍泽上校还心有余悸地说:“幸亏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否则陆战1师绝不能逃离长津湖……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也挥之不去的噩梦。陆战1师不过是侥幸生还。”
长津湖一战,志愿军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1950年12月24日,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结束,抗美援朝二次战役落下帷幕。
1952年9月,第九兵团从朝鲜回国,在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满头花白的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持。这一颇具悲情色彩的场景无疑是对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
(5)长津湖之战后,真实的美军战斗力如何?
在传统叙述中,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美军霸道骄横、对中国军队不屑一顾,遭受打击后除了叫嚣战争升级,又无计可施;其作战部队的机动性与火力都很强,但是,指挥、战法僵化,官兵贪生怕死,“钢多气少”。这样的概括,的确有合理的一面。
也应该注意到美军的另一面。
长津湖战役后的1950 年年底,美军失利之后,将李奇微任命为“联合国军”地面作战部队司令,后又接替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到任后,分析中美两军特点,认为美军在很多方面优势明显,不用升级战争,依托现有兵力,就能守住朝鲜。
美军随即调整部署,建立纵深防御体系,并且重新编组、配置前线作战部队。
长津湖战役后,美军高层是能够适应战场变化、因地制宜的
经过李奇微的整顿,美军很快稳住阵脚,使中国军队的战役目标难以实现。此后,美军高级将领,如泰勒、克拉克,也都照此行事。可见,美军高层是能够适应战场变化、因地制宜的。
中国军队入朝前及入朝初期,希望通过集中优势兵力,采用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等战术,成建制地消灭美军有生力量,以扭转朝鲜战局。但在作战过程中发现,包围美军很难,就算有机会包围,也难以成建制地歼灭。
(6)长津湖战役后,对手改变了策略,很难找到更多成建制歼敌的战例
除了第一次战役中在云山歼灭美军第1 骑兵师一个营,以及第二次战役中在长津湖歼灭美军步兵第7师一个团外,很难找到更多成建制歼敌的战例。
过去,通常把难以包围解释为美军机动性强、跑得快;把难以歼灭解释为美军火力强,并拥有空中支援,这确实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如果美军战法僵硬、意志薄弱的话,装备再好,面对突袭和分割包围,也会遭受重创,就如太平洋战争初期,遭日军突袭的英美军队那样全线崩溃。
美军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并非如此。例如,在1950 年11 月底的长津湖战役中,美陆军第1 师在被志愿军第9兵团10万人分割包围后,各部收缩兵力,坚守要点。师长冷静地指挥分散的部队突围,将几个团收拢,拒绝了上级提出的丢弃重装备突围的建议,反而成建制地连续作战多日,且战且退,冲破志愿军重围,到兴南登舰撤退,其间未丢下一名伤员。
1951年第四次战役时,一部分美军在砥平里陷入志愿军优势兵力重围,李奇微下令坚守,志愿军损失巨大,久攻不下,被迫撤出战斗。可见,美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和战场适应能力。
现代军队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上的。一国经济、科技等实力雄厚,在军事上的体现就是武器装备的精良。美国民众受教育程度高、深具开拓创新精神,美军正规的动员、训练体系,能通过正规和严格的训练,把出于不同目的参军的人,从平民转化为军人,使之能够接受和适应部队并完成任务。
(7)既然美军战斗力强、装备先进,中国军队又是如何扭转战局的呢?
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第一,美军在战略层面上存在缺陷。首先,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狂妄自大的性格弱点,让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出其不意、扬长避短成为可能。其次,由于全球战略重点在欧洲,美军能够投入朝鲜战场的兵力毕竟有限。
第二,中国军队本身的素质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装备的落后。
真实反观中美军事基础的差距:
(1)美军武器装备方面
美陆战1师有坦克、榴弹炮、迫击炮、战防炮等重型武器273辆(门),美军一个营的火力基本相当于志愿军一个师。第9兵团只有少量小炮,多是火箭筒、无坐力炮、迫击炮,对单兵而言,手榴弹就是重武器。志愿军没有空军,而朝鲜上空的美军飞机几百架上千架盘旋轰炸;志愿军没有坦克也没有大炮,仅有的中小口径的迫击炮由于受不了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作战时打出去的炮弹三分之二成了哑弹!
(2)美军被服装具方面
美军士兵均配发羊毛内衣、毛衣、毛裤、带帽防寒服、防雨登山服以及鸭绒睡袋,外衣是以特殊的防寒防雨材料为面料,战斗靴里为适应高寒地区还特意配有多层毛毡垫。而第9兵团每个班十多人只有一两床棉被,夜间,十多个人挤在一起,互相搂抱取暖以抵御极寒,入朝第一天,就冻伤800人。
(3)美军后勤保障方面
美军随身携带可以不经加热即可食用的野餐,花样搭配多达几十种,此外还配有口香糖、巧克力、火柴、香烟、餐巾纸等附属物品。当志愿军连吃个土豆都必须用腋窝暖化之后一层层地硬啃之时,美军却可以在感恩节肆意地吃火鸡大餐。
(4)美军战场修救方面
美军拥有超强战争支援后盾和战场修复能力。仅以争夺水门桥为例:水门桥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大桥一旦被炸,就断了美军后路。
宋时轮下令:即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桥炸掉。此后两次将大桥炸断,但很快又被美军修复。第三次炸桥时,第27军组成两个连队的“敢死队”,人人背负50余公斤炸药,用血肉之躯,把大桥连同基座全部炸毁。
出乎志愿军意料的是,美军星夜指派驻日部队去三菱重工,紧急加工出8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然后靠巨型降落伞将桥梁直接空投到美军阵地,前后不到两天,重新将桥架设成功。
“炸”与“修”之间,志愿军呈现出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的精神之美,而美军展现的是赤裸裸的工业暴力之悍。
三、长津湖战役战略层面分析:本文回应诸多争议和无稽之谈!
聚焦1:毛泽东为何考虑让第9兵团投入东线长津湖战役?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第9兵团驻扎在福建沿海一带进行整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主力部队,军中指战员大都来自于华东以及华南地区,相对来说更加适应温带、热带、沿海地区的气候。但是长津湖地区处在朝鲜北部,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30°C左右,属寒带气候,不单是第9兵团的作战人员会受到天气的极大影响,而且武器装备都难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部分战史学家认为“东线战场的志愿军第9兵团不光是紧急入朝,甚至是仓促入朝,犯了所谓的兵家大忌,与毛泽东一贯坚持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大相径庭”。这种观点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毛泽东打了无准备之仗,另一方面则是认为毛泽东根本就不该让志愿军第9兵团投入长津湖战役,因为国内还有第19兵团可供调用(隶属于西北军区,耐寒能力相对于南方的第9兵团来说稍强)。
通常来说,在长津湖地区极寒环境中,参战部队应当优先考虑使用更加适应寒带作战的部队,毛泽东为何要选择适合温热带作战的第9兵团,这有其慎重的考量。
(一)从作战经验来看
第9兵团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下辖20、26、27三个军。20军前身为坚持三年闽东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在9兵团部队中资历最老,后改编为华野一纵,善于纵深穿插;26军前身是抗战时期鲁中军区部队整编而成,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华野八纵,以防守著称;27军前身为抗战时期胶东军区部队编成,后扩编为华野九纵,擅长攻坚战。
194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四、八、九纵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包围在孟良崮并彻底歼灭,这一次战役“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而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
孟良崮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劣势装备与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部队第一次交手,这一场战役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是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围点打援战术的一次成功实践。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解放军武器装备的同时,也给后来参加长津湖战役的20、26、27军积累了极其重要的作战经验,尤其是取得如何以劣势装备迎战优势装备敌人的经验。
第9兵团作战经验在解放军中极其丰富,除了在孟良崮战役中围歼第74师外,还在淮海战役中围追堵截,使蒋介石嫡系部队杜聿明集团成为瓮中之鳖。解放上海后,成为被国人传颂的“霓虹灯下的哨兵”。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第9兵团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纪律严明,是解放军的精锐之师。
东线战场,志愿军面对的主要敌人是陆战一师,陆战一师在美军当中一直被视作“尖刀部队”,其作战经验相当丰富,各兵种之间协同默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师级作战单位。
以驻扎在东北军区,适应寒带作战部队的战斗力、作战经验而言,很难与美陆战一师抗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第13兵团被调往西线战场之后,国内只有第9兵团和第19兵团相对来说能与陆战一师一战,但是第19兵团的人数、装备及其作战经验和各级官兵战斗素质与第9兵团相比较弱,难与陆战一师抗衡,因此,从作战经验上看,第9兵团是较好的选择。
(二)从各级将领素质来看
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湖南醴陵人,入黄埔军校学习过,参加了红军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屡立战功,多次受表彰,是解放军中一名出色的“儒将”。第9兵团副司令员陶勇,在历次指挥作战中,身先士卒,所向无敌,曾被誉为“拼命三郎”,与叶飞、粟裕、王必成并称第三野战军四员“虎将”。
1949年4月,在“紫石英”号事件中指挥炮击英舰的正是陶勇,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率部第一次在战场上与西方列强交手。20军军长张翼翔,虽然没有经历过长征,但是在南方随陈毅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军事素质过硬;26军军长张仁初,参加过鄂豫皖苏区一、二、三次反“围剿”,后在长征途中参加了腊子口战斗,资历老,作战经验极其丰富;27军军长彭德清,1926年便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坚持过三年游击战争。在第9兵团中,彭德清率领的27军最先入朝,并且27军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还担任过后方的警戒任务。
考虑到要对付东线“联合国军”当中的精锐部队,毛泽东认为“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有把握”。可以说,历经战火洗礼、作风顽强、敢打胜仗、战功赫赫,加上各级将领素质过硬、资历老、信仰坚定,这些优点无疑是毛泽东看好第9兵团的原因。
聚焦2:毛泽东为何力主要在东线发动攻势?
2012年,学者光亭认为长津湖战役“表面上看是为了应付联合国军在东线的迅速发展,保障西线侧翼安全。而实际上朝鲜北部由于狼林山脉所隔,形成天然的东西两部分(交通阻绝,大兵团更难以逾越),险恶的地形是双方都无法利用的,根本不存在东线威胁西线侧翼的情况(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双方都从未有过大兵团穿越狼林山脉的事例),”但是“毛泽东10月31日致宋时轮、陶勇电报中就明确赋予九兵团‘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3师、美军第7师及陆战1师等四个师为目标’”,“逐个歼灭东线联合国军四个师,这么宏大的战役决心很显然还是建立在解放战争中大歼灭战的经验上(第一次战役特定的遭遇战性质也使志愿军对美军战斗力产生了错误而又致命的低估),这样的决策,从战略上讲是毫无必要,因为东线只是次要方向,只要集中力量击退西线美第8集团军,那么东线美第10军就必然后撤”。
此外,部分国内战史学家也认为“东线战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交战双方没必要在此大打出手”,如能将第9兵团投入到西线,则会获得更大的战果。这些都是争议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
简而言之,他们都认为东线长津湖战役没有必要进行。
而实际上,毛泽东力主在东线发动攻势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从敌军的战略部署上看
1950年10月,“联合国军”在元山、咸兴一带登陆后,毛泽东就开始预料到朝鲜东部战线的韩国首都师、三师、美军第七师共三个师的部队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
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迅速制定出来的“圣诞节”攻势就是从东西两线同时进攻,其中东线美军第10军(辖陆战一师、步兵七师、步兵三师)计划由长津湖地区兵分两路向西推进,一路准备与掩护西线“联合国军”右路进攻的南朝鲜部队在武坪里(长津湖以西的一个小镇)汇合,而后向北推进,另一路则由东向西北方向进攻,准备攻占领朝鲜临时首都江界,包抄西线志愿军后路,“在第10军‘抢占一个实施包围的战略要点,将敌占区北部分割成两段’后,第8集团军准备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压缩包围’,并‘合上老虎钳’”,与西线“联合国军”包围并彻底消灭中朝联军,一举结束战争。
也就是说,东线“联合国军”必将翻越狼林山,合围中朝联军,如此一来,西线志愿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可见,毛泽东关于敌方战略部署的预判是完全准确的。
(二)从双方战略态势上看
“东北战线方面,我志愿军仅有两个师,敌人(五个师)还很猖獗。”因为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在西线鏖战,所以造成了东线部分只有42军2个师的兵力负责警戒、防御工作,而“联合国军”起初有3个师的兵力部署在东线,加上后来登陆的美军第10军(辖王牌部队陆战一师以及步兵七师),总兵力超过了10万人,到1950年11月24日,“联合国军”已经将东部战线推进到了下碣隅里(长津湖南端地区)——惠山(位于中朝边境)——清津(位于朝鲜东北部沿海地区)一线,西线推进到了新安州(位于朝鲜西海岸)——德川(位于朝鲜中部),并且在东线的陆战一师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距离熙川不到100公里的柳潭里(长津湖以西地区),战略态势上已经从东西两线将中朝联军压缩到了朝鲜西北部地区。
西线志愿军虽然已经站稳,但是东线志愿军兵力不足(仅42军所辖两个师的兵力,约3万人),根本无法阻挡联合国军从东线的迅速西进,因此,毛泽东决定让第9兵团加速入朝,尽快到达预定位置,趁敌立足未稳,“准备给敌人一个打击,转变该线的战局”,在朝鲜东北部打开战线。
(三)从政治方面来看
毛泽东对于歼灭陆战一师是十分重视的,因为“美军陆战第一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如果陆战一师发生崩溃,不光是朝鲜战争,对美国的世界战略都会带来无法预知的打击”。
另外,美陆战一师与中国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抢掠,在这其中就有陆战一师的前身部队,而后在“沈崇事件”中,强奸中国女大学生的也是陆战一师的士兵皮尔逊等人。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如志愿军能在东线将其歼灭,在对美军的士气产生重大的打击,并且动摇美军继续将朝鲜战争进行下去的决心的同时,也能从很大程度上鼓舞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斗志,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尊严。可见,毛泽东对于在东线发动长津湖战役有着极其深远的政治考量。
综合起来,无论是从敌方战略意图,还是双方战略态势、战役的政治价值上看,毛泽东力主在东线发动长津湖战役都是有着十分慎重的考虑,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东线长津湖战役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胜利的基础。
聚焦3:毛泽东对长津湖战役结局的评价是否客观?有人认为只是打了个平手,称不上胜利,真是这样吗?
部分学者这样评价长津湖战役的结局:“志愿军九兵团在态势、地形、人数均为优势的情况下,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未能全歼甚至未能给予陆战1师重创,怎么也不能说成是一次胜利。虽然挫败了美军的进攻,但毕竟让捏在手中的陆战1师逃出了重围。因此长津湖之战,比较客观来说,双方应当是打成平手”。
这样的评价与毛泽东对于长津湖战役结局的评价“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有一定的出入。
这些学者单纯从战术角度出发,客观上认为长津湖战役中美双方打成了平手,而毛泽东是站在第9兵团完成的巨大战略任务的角度来评价长津湖战役,这其中包含达成的军事战略任务和政治战略任务两部分。
(一)从军事战略任务的达成来看
1.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9兵团在东线长津湖地区的作战配合了西线志愿军在清川江一线的反攻,将整个战线由朝鲜北部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扭转了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东北部战线不利的局势。
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将美第10军击退,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西线志愿军部队后方补给线的安全,并且“联合国军”在日后再也没有踏入过朝鲜东北部地区,从一定程度上说,长津湖战役将朝鲜东北部的“联合国军”彻底逐出,打开了东北部战线,永久性地消除了“联合国军”对朝鲜临时首都江界的威胁。
与此同时,长津湖战役还挫败了麦克阿瑟从东线合围志愿军以及朝鲜人民军的企图,保障了西线志愿军后方的安全,并且配合西线志愿军粉碎了麦克阿瑟的 “圣诞节”攻势,从而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初步胜利的基础。
胜利就是胜利!不存在只打了个平手一说!
2.长津湖战役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战胜装备优良的美国军队,为下一步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9兵团在极寒条件下,全歼美步兵7师第31团级战斗群(“北极熊团”),并缴获该团团旗,进一步积累了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重要经验,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以上作战单位的战例。
而从另一方面说,第9兵团虽然一次性包围陆战一师大部及步兵七师一部,但因敌军火力强大而未能将陆战一师围歼,这一事实让毛泽东从一定程度上逐步认识到美军火力极其强大,“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志和自信心”,志愿军一次性包围美军一个整师、甚至一个团都难以歼灭,因此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分析历次战役的胜负得失,指示彭德怀 “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
(二)从政治战略任务的达成来看
1.沉痛地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嚣张的气焰,鼓舞了中朝联军的斗志,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新闻周刊》曾评价这次战役是“美国自珍珠港事件以来遭受到的最大的挫折”,并且长津湖战役结束后,美陆战一师受挫,被迫撤离,直至从兴南港死里逃生的消息传到杜鲁门耳边后,杜鲁门才说:“这是我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好的圣诞礼物”,这句话颇有讽刺意味,一方面陆战一师的撤离行动令杜鲁门感到欣慰,而另一方面,“联合国军”在第二次战役东西两线的败退让他感到不安,尤其是东线长津湖战役中陆战一师的败退。
因此,长津湖战役在很大程度上打出了中国军人的气势,在震慑敌人的同时,也打出了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尊重,也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彻底明白,“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2、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考虑停火谈判。
西线战役与东线长津湖战役所组成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联合国军”,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并且 “确定了抗美战争的胜利基础,恢复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全部领土”。
美国总统杜鲁门早在长津湖战役期间就开始考虑:“停火是可以接受的,但条件必须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南朝鲜或台湾,或使中国在联合国取得席位”,尽管杜鲁门的态度依旧强硬,但是面对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当中东西两线的猛烈攻势,杜鲁门还是不得不考虑停火谈判的问题。
而长津湖战役中,陆战一师在志愿军层层包围下逃离长津湖地区,这一举动“鼓舞”了美国军方,尽管军方一再表示能够在朝鲜坚持下去,但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当中的部分外交官则表示“将通过谈判来争取和平”。
不难看出,长津湖战役作为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基本实现了其政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令美国高层对于朝鲜战争是否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产生了分歧。
毛泽东是站在战略全局的角度,综合了政治、军事双重考量,对长津湖战役做出评价,因此,毛泽东对长津湖战役结局的评价是中肯而且客观的。
聚焦4:有人认为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使用的是“人海战术”,非但没有“淹没”陆战一师,反而自身伤亡巨大,15万大军已完全瘫痪?这简直是胡说八道!
关于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的伤亡情况,据统计,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30日,战伤14062人,冻伤30732人,阵亡7304人,减员总数为52098人,占9兵团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其中,第27军、26军的伤亡数字是依据20军的伤亡数字推算出来,20军在长津湖战役中负责穿插、迂回,其作战强度远远高于攻坚的27军和作为预备队的26军,因而伤亡数字自然比26军以及27军要大很多,所以,长津湖战役当中实际减员人数应在5万人左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9兵团非战斗减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永久性减员,第9兵团被陆战一师打残之类的说法基本不成立,只是需要一定时间来恢复战斗力。
而根据美方公布的损失数,这场战役美军阵亡1029人,受伤4582人,失踪4894人,非战斗减员7338人,总计17843人,占第10军总数的五分之一。
此战结束后,美王牌军陆战1师(曾在太平洋战场参加历次夺岛战役,战功卓著,并参加仁川登陆作战)因减员严重被迫退出朝鲜战场,从此再也没有参加朝鲜战争;美精锐“北极熊团”(第31团)整建制被歼灭,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番号被从美武装力量序列中撤销。
而第9兵团也因为减员较多返回国内休整,未能参加第三次战役,15万大军已完全瘫痪?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是战略休整。
评价长津湖战役乃至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胜负必须要立足于当时的政治、战略的背景,剖析战役对全局的推动作用,分析战役主次目的的达成情况,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一个关键性的战役,主要目的均达成。
四、在如何看待抗美援朝这个问题上,纠正网络舆论出现的一些错误认知!
在如何看待抗美援朝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错误认识,其中之一就是将中美双方伤亡人数简单对比,认为中国伤亡人数比美军多,因此得出了“中美平局,中国还有些吃亏”的结论,有必要做些辨析。
中国人民志愿军比美军伤亡人数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以此为论据,用来否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并认为中美打了平手还有些吃亏,则是一种糊涂甚至是极端错误的认识!
需要看到,以当时新中国积贫积弱的国力,志愿军官兵身穿单薄棉衣,以炒面夹杂着冰雪充饥,以徒步对战拥有大量飞机、坦克支援,吃着火鸡,身着棉袄,睡着鸭绒睡袋,乘坐汽车和装甲车辆高度机械化的美军。
(1)需要结合当时的国力国情和真实历史情景去看问题,客观评价
在近乎“裸战”的情况下,志愿军官兵由心底迸发出超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坚忍力,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向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发起冲锋,折射出强大的、无坚不摧的信仰力量,这些都是不容亵渎和诋毁的,是需要客观评价的。
(2)有关“冰雕连”错误认知的匡正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据美军记载,1950年11月下旬,朝鲜战场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南逃沿途被这样的情景震惊: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
此情此景,对先后赶到志愿军阵地的美军心理产生极大的震撼和威慑,加深了对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恐惧。
整个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共有三个整建制连被冻,成为冰雕连。
(3)是什么力量让“冰雕连”不惧长津湖的严寒呢?
长津湖地区海拔1 000~2 000米之间,当年是50年不遇的严冬,夜间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官兵向美军后方穿插行军时,寒冷比敌人的子弹、炮弹更可怕。有的战士脚冻肿了,脱了鞋再也穿不上,干脆光着脚在雪里奔跑;有的战士又冷又饿,只能抓把雪往肚子里咽。“冰雕连”没向严寒屈服,按时埋伏在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可是,战斗命令下达后,却没有人站起来冲锋,全部冻死在露天掩体里。
整个阵地上,再怎么冷、再怎么痛,没有一个干部战士站起来活动一下,没有一个干部战士点把火烤烤身子,因为大家明白,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暴露目标。
这个全连被冻死的连队是20军59师177团6连。宋时轮在向毛泽东报告战况的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长津湖战役中,还有20军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整建制被冻死在阵地上。
从此,“冰雕连”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被载入军史。亲历过那场战役的迟浩田将军(时任长津湖战役九兵团27军某团副营长,后多年后担任国防部长)在多年之后仍难以忘怀:“尽管长津湖战役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至今都让我刻骨铭心。”
美军士兵感叹,这是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被那些不畏死亡的灵魂震撼了!
多年后,一个美国老兵如是回忆这一场战争——
那天晚上,我们连在一个小山村里过夜,屋子里烤着火,吃着罐头,喝着咖啡,屋外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
是中国的士兵在冲锋,他们肩上披着白布,一群一群地从树林里冲出来,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我们的火力像无数的火蛇一样在原木中穿行、像巨大的火球在原木中滚动,他们像僵硬的原木一样一排一排地倒下,他们又有人不断从树林中涌出,大声地呼喊着冲过来。
在我们强大火力的打击下,他们仍然在冲锋,我们的火力根本无法阻止他们。我们拼命地射击,枪管都打红了,但他们仍在准星前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近,一排排像潮水一样涌过来,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
那天晚上,我被这个原木在移动的场面惊呆了,我被那些不畏死亡的灵魂震撼了,太可怕了。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
“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冰雕连”官兵如烈火中的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整个部队位置,宁死绝不脱离战位一步;如坚守阵地的杨根思,战斗至最后一人也不放弃阵地;如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为了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
(4)冰雪中的血色军魂,亮剑精神!不容亵渎,必须肯定!
这是冰雪中的血色军魂!正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说的那段话: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这就是亮剑精神!
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的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
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我们靠的,就是就是这种军魂,我们靠的就是我们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 END -
# 推荐好课好物 #
南方周末评论写作课:做一个独立思考者
2022《国家地理》日历:你平时触碰不到的世界
// 推荐文章 //
部长校长落马,我的证书脏了
一个五线小城的回乡观察:娶妻难成了农村最大的问题
教培坍塌、职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职高吗?
传统媒体最大的危机
林生斌的那口井,是检验大脑正常的标准
没事骂记者,有事找记者,找完了再骂
杭州“瞒豹”未了,又瞒报盗墓大案,真是“丢了先人”
好想读一篇发自成都的深度报道
凤凰大败局,和它留下的那些高光时刻
北医三院张煜再度发声:总得有人站出来尝试澄清真相
傲慢的特斯拉不需要公关
一家上市公司的危机公关可以有多烂?
我们学新闻学法律,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探秘上海“红楼”:多少香艳事,都付笑谈中
隐秘往事:马云和他的三个“赌王”朋友
2021年第一天,又有8家纸媒停刊,感言“结束使命”
腾讯内部公关手册曝光——史上最实用公关攻略!(福利)
传媒老友记,20万+传媒人社群,传播创造价值;
原记者论坛,由国内多位媒体人和公关人联合发起的传媒社群,已受邀入驻今日头条、腾讯、百度百家、网易、新浪财经、阿里UC、一点资讯、界面、脉脉等平台。
有情怀的社群,有深度的阅读,有角度的观察,有态度的互动,欢迎与20万+传媒人一起,传播创造价值。
标签: 长津湖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