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同这个说法,这两个电影虽然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是根据二战时期发生的真实事件改变,敌人都是日军,主角所在的一方都是孤军奋战等,但是,这两个电影却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那就是价值观输出不一样。
《血战钢锯岭》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钢锯岭是位于冲绳岛一处战略要地,1945年4月1日,美军对钢锯岭发动了一次攻击,由于日军占据了较好的地理位置,美军的攻击不顺,损失惨重。在大规模的交火结束后,道斯所在队伍有一百多人滞留阵地,或伤或亡,接到上级撤退命令后,道斯却不走,返回救人,直到将所有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他才回到悬崖底下。这次到底救了多少人,他自己也不知道。但据官方统计,那次不太成功的进攻一共有155人参加,而只有55人自行沿绳网到达崖底,他们认为差额——100人——就是道斯所救伤员的总数。道斯自己认为不可能超过50人,再多,他说自己根本不可能处理得了,最后官方公布的数字是75人。
如果只是这么个故事,那充其量只能说明道斯是个开挂的士兵,不过,故事肯定不会这么简单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道斯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的动机是什么?
戴斯蒙德·道斯,是一个美国人,信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简称复临会,总会于1863年正式成立。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后,美国人彻底炸了窝,建国以来,敢这么明目张胆挑衅美国的,小日本算一个。于是,美军在国内大量征兵,有志青年都想着去参军,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连美国队长这么瘦弱的小个子(注射血清之前)都踊跃参军了。但偏偏这个道斯拒绝服兵役,为什么?他的理由是,他所信奉的宗教,不允许他拿起武器去杀人,而美国竟然也认可了他这个理由,军部为其专列条款,称作“良心拒服兵役者”。所谓“良心拒服兵役者”,指出于道德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而拒服兵役的人。
但是,美军也不想白白浪费这么个大好青壮啊,大家都参军,凭什么你就能例外。最后折中处理,将道斯送到医护队,这样一来,既参了军,也不用他拿武器。
道斯到了军队后,真的是绝对遵守他的信仰,枪什么的摸都没摸过一下,他认为,那是杀人的东西,会使他的信仰受到玷污。
而道斯回国后,也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他得到美国军人,包括海军、空军、陆军,不管是上将还是列兵,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国会勋章——时任总统杜鲁门亲自颁发。此后,这位不愿扛枪的士兵,受到了美国11位总统的推崇。
为什么道斯会在美国国内备受推崇为什么道斯,这么个拒绝拿枪,服兵役的人会在美国国内备受推崇呢?包括美国拍的《血战钢锯岭》也斩获了十几项奥斯卡大奖。我认为,这与美国的价值观输出有关系,美国一直标榜自己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也一直向全世界兜售他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而道斯这个人物,恰恰是符合了他们自己宣传的所谓人道、自由、民主的精神。所以,美国一直拿道斯作为样板人物来宣传。
这种价值观,能感动美国人,却感动不了中国人《血战钢锯岭》上映后,在美国引起巨大的反响,在中国却反响平平,为什么?我认为,这种价值观,能感动美国人,却感动不了中国人。
中美两国国情不一样。美国从建国后,就没有在本土打过仗,几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在一番观望,发够了战争财之后才出手,凭借美国强大的国力,基本上是一出手就决定战争的胜负。这就导致,美国人对于战争的苦难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而中国不一样,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一直在挨打,中国人民饱尝了战争的伤痛。抗日战争,更是半壁江山沦陷,中国军队死伤数百万,无数家庭在战火中破碎,这些都是美国人体会不到的。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曾一度绝望,连汪精卫这样的国名党元老,国家最高级别的领导人,都向日本投降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这时候的中国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我们需要的英雄,是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是英勇战斗,最后跳崖的狼牙山五战士,是与日军战斗到底,肚子中只有棉絮和树皮的杨靖宇将军。而是不道斯这种,为了遵守自己所谓的宗教信仰,拒绝拿枪射向敌人的“英雄”。所以,对不起,道斯这种英雄,感动不了中国人。
《八佰》绝对不是中国的《钢锯岭》所以,《八佰》绝对不是中国的《钢锯岭》,《钢锯岭》让美国感动的,是道斯的人道。《八佰》让我们感动的,是守土有责,血战到底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并且还继续走下去。
标签: 八佰真实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