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为何开历史的倒车而又分封诸侯?

爱百科 112 0

汉初分封诸侯并非开历史倒车,而是顺应潮流。秦朝快速灭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改革过于激进,完全摒弃了分封而在全国推行郡县。大汉建国后曾对秦朝灭亡进行反思和论证,比如贾谊在《过秦论》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说秦朝应该“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而不该采取“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硬措施。

汉初为何开历史的倒车而又分封诸侯?

分封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秦末群雄并起,很大程度是想恢复战国时期的旧秩序,并在新秩序建立过程中捞取资本。陈胜之后六国后裔纷纷复出,项羽称霸后裂土封侯,都不同程度受这种思想影响。大背景如此,作为诸侯之一的刘邦也很难扭转——楚汉争霸后期韩信和彭越一度不听调遣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打败项羽后,基于一些诸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先行封王的韩王信、赵王张耳、齐王韩信,以及称帝需要捧场,帝国草创尚需维稳等原因,刘邦选择了与诸侯分治天下的治政格局,即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轨同行的机制:以关中为中心的周边实行郡县制,外围则分封七个功臣为异姓王,分别是:韩王韩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和长沙王吴芮。

汉初为何开历史的倒车而又分封诸侯?

封异姓王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王国地域广、人口多且拥有独立武装,足以对中央构成威胁。项羽教训在前,刘邦当然不想重蹈覆辙,后来便采取欺骗、打压等手段,逐渐消灭了这些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除了一个边远的长沙国。新封诸王都是刘邦的兄弟或子孙——吕雉掌权后又封了4个吕姓王,所谓“诸子毕王,天下乃安”,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显然更加牢靠。

但同姓分封也有弊端,随着王位更替,血缘的纽带作用趋弱,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愈发疏离,以每年朝觐为标志的效忠也渐渐形式化,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矛盾,并引发类似异姓王一样的担忧。然而即便如此,文帝继位后也没有采取激烈措施,而是以温和手法逐步削弱。比如把齐、赵、梁、楚等国的部分领地拿出来成立新的郡县。抓住一些自然契机实现意志,如淮南王刘长谋反,其领地被一分为三;齐国哀王刘襄死后,借势分出城阳和济北二国;齐文王刘则无后,国土又被一分为五,等等。在文帝执政的最后一年,已传承五代的长沙国也因无后而国除。

汉初为何开历史的倒车而又分封诸侯?

景帝时不满足于蚕食分割,采纳晁错的建议强行削藩,终于酿成七国之乱。战乱平息后,诸侯国虽未消失却被弱化——领地被进一步分割或接管,所属官员缩编并降级,人事任免也收归了中央。力量对比改变明显,大大提高了分裂成本。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诸侯国进一步分割为更小的侯国,加上新任刺史的监督,基本丧失了与中央对抗的能力。不过直至西汉灭亡,仍有诸如高密、淮阳等一些仅有一县或几县之地的小国并存,足见改制之艰难。

标签: 汉朝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