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爱学习,老师就给我们讲古人“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悬梁刺股”的故事。其中成语“凿壁偷光”讲的就是西汉时候的一位好学少年,名叫匡衡。古时候没有电灯,匡衡家里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连蜡烛都点不起,但是匡衡有个很富裕的邻居。匡衡小小年纪,好学上进,白天努力学习,晚上继续用功,可是天黑看不见。匡衡发挥聪明才智,他发现晚上的时候,邻居家里灯火通明,于是偷偷地在墙上打了一个洞,邻居家里的烛光,就穿墙而过,匡衡借着微弱的烛光,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是不是很鸡汤很励志?这个故事出自汉代刘歆所著的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刘歆生活的时代,距今两千年了,也就是说,好学少年匡衡凿壁偷光终成一代大儒的故事,影响了两千年来无数的读书人。
那么好学少年匡衡凿壁偷光,是否确有其事呢?很遗憾的是,无论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还是班固编撰的《汉书》,在正史中都没有匡衡“凿壁偷光”的记载。
正史中记载的好学少年匡衡,小时候的确家境贫寒,祖上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了匡衡,这孩子特别好学上进,因为家境贫寒,匡衡就给地主家打短工,精力过人,赚取生活费和学习费。匡衡好学不倦,尤其对《诗经》颇有研究,得到了当时人们的一致称赞。
史书记载: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别看匡衡平时是个学霸,到了高考场上,却发挥失常。甲乙两科都挂了,相当于没有考上重点大学,退而求其次读了个二本。虽然匡衡念了二本,出身不怎么样,但是架不住匡衡时来运转,遇见了贵人。
史书记载: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匡衡可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考上二本的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读书用功之余,匡衡还搞起了社交。你上半生所结识的人脉,决定了你下半生前途的发展。匡衡抓住机会,处处争取和学校里的上级领导搞好关系。匡衡用自己的才华,取得了校长萧望之的欣赏。萧校长不一般,他可是当朝太子的老师,搭上这条线,匡衡进而结识了太子。上天只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关键时刻,还是要看才华。太子和匡衡年纪相仿,经常谈经论道,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成了朋友。
太子以后可是能当皇帝的人!能够和太子成为朋友,那得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啊!匡衡祖上积德,在匡衡这一代彻底爆发了。等到老皇帝驾崩,太子继位,是为汉元帝。曾经的太子老师萧望之当了大将军,匡衡迁博士,给事中。二本出身的匡衡,不仅熬出了头,而且熬成了相当于北京大学这样第一等学府的博士生。
所以说,年轻的时候认真学习,总是没有错。
故事讲到这里,基本上还是一个“贫寒学子成功逆袭”的励志故事。接下来,就是逆袭成功的匡衡,官居高位之后,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下,如何一步步滑向贪污和腐败的深渊,东窗事发,最终身败名裂的故事。
匡衡已经不是那个小时候捧着一本书埋头苦读的孩子了。几年的官场生涯,已经把他打磨得珠圆玉润,一个人不仅要有才华,还要学会怎样将自己的才华在关键时刻展现在领导面前,让领导大吃一惊,眼前一亮。
汉元帝继位不久,发生了日食,还有地震。古人缺乏科学知识,这不怪他们,任何超自然的现象,他们都要引经据典论述一番,最后都要归结到作为“老天的儿子”的皇帝身上来。要么天降祥瑞,恭贺皇帝大吉大利,要么天降凶兆,劝诫皇帝不要太荒淫无道。日食和地震属于凶兆的范畴,不太吉利,于是匡衡上书,引经据典地论述了一番。
匡衡所写的奏章很长,总结起来就是兴教化、重风俗、张仁义、弘道德,然后大化可成。
史书记载: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文章写得好,即使坏事也说成了好事,鼓舞人心,皇帝龙颜大悦。匡衡能言会道,领导很高兴,很欣赏,领导表达高兴和欣赏的方式也很直接——升官发财。
匡衡当了太子的老师,做到了当年老校长萧望之的职位。但是和老领导不同的是,匡衡更会做人,因此也更有前途。匡衡继续发挥所长,继续利用才华讨领导欢心。
史书记载:衡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傅经以对,言多法义。上以为任公卿,由是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一个小时候读书家里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的人,最后位极人臣,做到了一朝丞相,还有比这更励志更激励人心的故事吗?为了鼓励后来的读书人,告诉大家认真学习,掌握知识就是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粗浅的道理。刘歆以匡衡的人生经历作为创作素材,编了那个好学少年“凿壁偷光”发奋学习的故事。
当了丞相后的匡衡没有摆脱人性的弱点。曾经的好朋友汉元帝去世,匡衡亲自调教出来的太子汉成帝继位。不久,匡衡的儿子匡昌惹祸了。这个纨绔子弟喝醉了酒,居然借酒行凶,杀了人。当朝丞相的儿子杀人,这不是知法犯法,往刀口上撞吗?
更严重的是,匡昌被诏狱抓起来,匡衡的小儿子居然想去劫狱。作为学生的汉成帝面子上挂不住,老师也太不像话了。于是就查,这一查就出问题了。原来匡衡这个人,别看他平时低调,背着两任皇帝,居然搞起了拉帮结派,兼并土地的违法犯罪。
史书记载:积十余岁,衡封临淮郡,遂封真平陵佰以为界,多四百顷。衡遣从史之憧,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四百多顷土地,每年几千石的粮食,这不是明目张胆搞贪污腐败吗?小皇帝很生气。面对大臣上疏弹劾,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小皇帝姑念匡衡三世老臣,劳苦功高,没有治罪,只是没收了他全部家产,废为庶人,不久,匡衡也忧惭而死。
这就是凿壁偷光男主角,好学少年匡衡的故事。
小时候老师讲“凿壁偷光”的那个少年,并没有说这个少年后来干什么去了,只说他成了大学问家。现在想来,“凿壁偷光”恐怕是个假故事吧,毕竟光是直线传播的,匡衡在墙上打个洞,蜡烛的光照实在有限,他在光照不良的条件下苦读这么多年,竟然没有成为近视眼,太不现实了。
匡衡发愤图强逆袭成功值得学习。但是逆袭成功,走出寒门之后,一定要忍住权力和金钱的诱惑,千万引以为戒,不搞贪污腐败, 拒绝公款吃喝。
END.
纵论三国,漫说水浒。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
标签: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