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东吴是如何灭亡的?此战中功劳最大的人是谁?

爱百科 31 0

  晋灭吴之战,可以说是自秦代以来最迅疾的统一战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势力。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公元263年,曹魏的权臣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三国时期彻底结束。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虽然钟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即牵制了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但是,消灭蜀汉的最大功臣,显然是兵临成都的邓艾。那么,问题来了,消灭蜀汉的最大功臣是邓艾,那么灭亡东吴的最大功臣是谁呢?

  一

  首先,对于魏灭蜀之战来说,是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的。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昭调集了18万左右的兵力,由邓艾、钟会等人率领大军进攻蜀国。最终,邓艾偷渡阴平,突袭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在魏灭蜀之战中,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则发动了晋灭吴之战。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国,结束三国时代的战争。

  在晋灭吴之战中,西晋大军的指挥官包括杜预、王濬、唐彬、王浑、周旨等人。对此,在笔者看来,就王濬来说,可谓西晋灭亡东吴的最大功臣。王濬(206年-286年1月18日) ,《宋书》作王璿(王璇),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西)人。西晋时期名将。

  二

  王濬初任河东从事。西晋泰始八年(272年),王濬任广汉太守时,发兵讨灭益州叛军,升任益州刺史。王濬因成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素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同年·,晋武帝司马炎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对于司马昭来说,当初之所以先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不仅是因为蜀汉相对较弱,也是因为占据巴蜀之地后,可以顺流而下进攻东吴。

  在此基础上,王濬受命借助于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王濬建成了一支强大的水军。而王濬打造的这一支水师,无疑在晋灭吴之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前,曹魏之所以多次进攻东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一支精锐的水师。

  三

  到了咸宁五年(279年),王濬上书请求速攻吴国,促成晋武帝司马炎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次年正月,王濬自益州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公元280年二月,王濬越过建平,以大筏带走吴军置于江中之铁锥,以火炬熔毁其铁链,攻克丹阳,继续前进。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王濬率领大军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等东吴设立的都督区,比如西陵这座重镇,就是东吴名将陆抗曾经镇守的地方。

  公元280年三月,王濬与另两路晋军共同进攻东吴都城建业。不久之后,在王浑击破了吴国中军主力之后,王濬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东吴皇帝孙皓投降,于是吴国宣告灭亡。也即如同邓艾接受后主刘禅投降一样,在晋灭吴之战中,王濬接受了东吴皇帝孙皓的投降。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

  四

  最后,在晋灭吴之战中,面对王濬率领的西晋大军,孙皓准备亡国之礼,驾着素车白马,缚住双手,衔璧牵羊,大夫穿着丧服,士人抬着棺材,率领着太子孙瑾、孙瑾弟鲁王孙虔等二十一人,到达军营门前。在此背景下,王濬亲自为孙皓松绑,将孙皓送往洛阳。王濬收了吴国的图书簿籍,封了府库,军中无所私获。由此,相对于邓艾,王濬作为晋灭吴之战的最大功臣,在处理孙皓和东吴上明显更加谨慎。比如邓艾在消灭蜀汉后,没有经过司马昭的同意,就对蜀汉后主刘禅以及百官进行册封。或许是吸取了邓艾的教训,王濬没有居功自傲,而是立即将孙皓送往洛阳,交给晋武帝司马炎来处理。

  当然,即便如此,因为立下消灭东吴的大功,王濬还是遭到了西晋部分大臣的嫉妒,乃至于有人指责他违诏不受王浑节度,应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对此,晋武帝下诏说:“不要追究。”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职务。对于王濬来说,遇到了更加宽厚的司马炎,所以在东吴灭亡后,王濬没有遭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一样的结局。在消灭东吴后,王濬在西晋王朝累官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后军将军等。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王濬去世,年八十。葬于柏谷山,谥号为“武”。在结局上,获得善终和厚待的王濬,自然要好于消灭蜀汉的邓艾、钟会等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