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
《三国演义》是我国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它的作者是我国元末明初时期的罗贯中。其实三国演义的故事一直都在民间流传着,罗贯中只是将这些故事汇集了起来,并且根据相关的史料考证,加以修改,进而添加自己的思想和理解,汇编成了《三国演义》这本章回体的小说。
《三国演义》当中确实有许多脍炙人口且耳闻能详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凭借其幽默诙谐的修辞,平铺直叙的语言在民间受到很大的欢迎。而且一传十十传百,这些故事在我国民间被男女老少所熟知。只要聊起三国演义,不管是男女老小,都能跟你说上那么几句。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的故事在我国是多么的受到欢迎。今天我们就要来讲讲,《三国演义》当中空城计的故事。司马懿已识破空城计,为何最后还是选择退兵?专家:不撤就输了
空城计
空城计的主角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军,诸葛亮是蜀汉的军师,对于这两个人名我们相当的熟悉。在我国民间,虽然三国时期最后魏国取得了胜利,但诸葛亮的名气确实非常高。很多人都非常推崇诸葛亮,认为诸葛亮是有大智慧的人。而对于司马懿,他的评价就远远没有诸葛亮那么高。
话说司马懿当时有15万大军,在战争中占据了非常有力的地位。诸葛亮虽然是当时有名的军师,却并非战无不胜,也并不是每一次的谋略都是正确的。在这场与司马懿对抗的战役当中,诸葛亮由于用兵失误,丢失了街亭。这边诸葛亮的汉军节节败退,君心已然有些低落。但司马懿率领的魏国军队却节节取胜,军心十分高涨。我们都曾经学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我们都懂的道理,大将军司马懿怎么可能不懂呢?于是他就趁着军心正高,打算直逼西城。
而在这里驻守的诸葛亮,可谓是急得一团乱麻。和人家硬碰硬,自己的兵不够;出去搬救兵,时间上好像不太够,这可怎么办呢?难道真的要率领全军立地投降,将城池拱手相让?身为军事家不能这么做,于是诸葛亮想到了另一个主意。既然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那为什么不赌一把?于是诸葛亮下令,整顿军队,打开城门,自己则在城楼上,弹起来琴迎接司马懿的到来。诸葛亮弹琴并不是真正的来迎接司马懿,而是给司马懿营造一种这里有埋伏的假象,让司马懿产生困惑,然后率兵离去。
事情果然朝着诸葛亮设想的方向发展,等到司马懿率领着15万大军直逼西城城下时,司马懿大将军发现诸葛亮本人坐在城楼上,悠然自得地弹琴,而西城大门却打开,好似诸葛亮拱手相让,西城唾手可得一样。但像司马懿这种江湖上的老油条,马上就想到另一种情况。或许诸葛亮有大量的军队驻扎在西城里,看似开门相迎,自己如果贸然进城,则就会被汉军包饺子。为了一个小小的城池,损失自己的15万大军,实在是不值得。于是怀疑有埋伏的司马懿大将军带兵而去。
看似输家,实则成为赢家
以上就是空城计的故事,但我们不禁要思考,司马懿作为一个大将军,真的看不透空城计吗?我们通过翻阅史籍,不难发现,司马懿的功绩非常的大,而且他的军事成就非常的高。为何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却聪明反被聪明误呢?
其实这就是司马懿做臣子的智慧,或者说是司马懿的政治智慧。他知道那些皇帝卸磨杀驴的那一套,如果司马家已经完全没有了利用价值,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曹魏政权所抛弃。随随便便安一个不忠不义的罪名,然后整个家族发配流放。事实上,司马懿的考虑并不是没有道理,曹操从来都没曾相信过司马家,两人只不过是互相利用的关系,甚至曹操临死前对自己的后人讲,司马懿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这更看得出古代帝王家的无情。
司马懿知道曹操是希望自己去除掉诸葛亮,然后曹魏政权享受司马家族带来的安定与和平。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又怎会让曹操得逞。诸葛亮虽然不属于曹魏政权,但他却也看懂了其中的道理,于是上演了一出空城计,这其实也是给司马懿找了一个台阶。司马懿何苦看不出诸葛亮的苦心,给曹贝政权送人头呢?所以在这场战争中,看似司马懿撤军输了,其实是司马懿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