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队实力弱是因为重文轻武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爱百科 19 0

中国古代历史中就有着几百个王朝的建立,有游牧打猎的元朝也有军事实力强悍的汉朝。而宋朝作为一个科技实力强悍、文化繁荣昌盛的辉煌王朝,是我国古代史中的一个特殊存在。

宋朝的的科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已基本实现繁荣昌盛,甚至是领先世界各国。但是,宋朝朝的军事实力却是饱受世人诟病。

与前朝集中精力大力发展军事实力不一样的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让宋朝的武将、将领在朝廷中的地位直线下降。

迫使很多有军事才能的人都与参军一事失去了积极性。宋朝也因为这一“重文轻武”政策,在与他国的战争中频频失利,导致后来的宋朝失去北方国土。

虽然“重文轻武”政策的危害如此大,被世人抨击,但这也只不过是赵匡胤总结前朝灭亡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而制定出可以让宋朝繁荣昌盛、屹立不倒的一个政策。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赵匡胤不应该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是宋朝却是凭借着这一政策在战争四起的年代中生存了三百多年。

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1、避免武将权力过大

赵匡胤生于战争不断的乱世,自小就亲眼目睹军阀割据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悲惨生活。而赵匡胤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对于为何造成这一事物的原因自然是略知一二。

赵匡胤总结汉唐王朝之所以亡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爆发了安史之乱,而是因为汉唐王朝为了彰显自身国力强大而过度扩张军事。

汉武帝就因为过度扩张军事,给当时的汉朝经济以及黎民百姓带来了严重影响。唐朝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军事、经济鼎盛的王朝。

唐朝的军队由宦官负责管理,而在我国古代拥有了军权就代表拥有了号召国家军队的孩子权力,衍生了很多将领造反谋权夺位事件。

前朝的种种事例无不都在提醒着赵匡胤,不可过度扩大军队因此赵匡胤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大戏,将武将们谋反乱政的想法扼杀在脑海里。

二、适应对辽关系

宋朝的邻国辽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且封建体制制度十分完善的国家。当时的辽国在国家领土面积、国家军事实力、国家凝聚力等等都超过了唐朝、明朝等王朝。

其实,在唐朝末期,契丹族就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先是掌握了汉族的耕织技术,然后通过汉族的文化典籍创造了独属于契丹族的文字。而且,契丹族还利用了中原王朝之间的纷争战乱时机,借机统一东北和蒙古高原。

宋朝皇帝也也意识到辽国实力不容小觑,甚至认为辽国的实力已经甩掉突厥一大截。后期,辽国还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从地理形式来看,这可不是宋朝可比的。

而宋朝要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必然要扩大军事,扩充军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甚至会让将领的军权因此膨胀,威胁皇权的巩固。

况且,辽国的实力并不是宋朝可以轻易拿下的,若双方一直为了燕云十六州而发动战争,这可是一场持久战。

加上辽国长期统治着燕云十六州,此地的汉族人已经被“辽化”,失去了对于宋朝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若宋朝强攻,不但获取不到民心还有可能会遭受辽国的“卷土重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朝选择与辽国和平相处是最为明智的决策。毕竟,宋朝的军事实力要差辽国一大截,取胜的希望十分渺小,既然不可进攻,那就选择自保。

而在这个“和平相处”的政策之下,宋朝皇帝就干脆偃旗鼓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与辽国发展和平共处关系,换取自身的安稳日子。

3、发展经济文化

虽然说,宋朝的军事实力比辽国弱,但是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还是很繁荣昌盛的,更是积累下不少财富。

因此,哪怕宋朝在与辽国的战斗中惨败,但是打了败战只需要赔些金银钱财即可,并不至于走上亡国之路。

宋朝时期所发生的对外战争是非常少的,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关注军事发展,只需要管好城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即可。

而且,宋朝皇帝非常喜欢作诗吟赋,在皇帝的影响下,朝廷百官以及黎民百姓纷纷效仿,让整个宋朝的风气都发生变化。

3、适应科举制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大多数朝代在建国后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王朝昙花一现,而宋朝在战乱年代仍旧可以屹立三百多年的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的实行。

科举制度为朝廷选拔了大量博学人才,这些人利用自身的渊博学识造福天下黎民百姓,让那些有谋反之心的人失去利用百姓而造反的机会。宋朝重视文化教育,让科举制度的发展作用发挥到最大,也因此而忽视了军事的发展。

但是,宋朝实行科举制度也使得后世不再上演安史之乱的叛乱局面,也因此而稳定了宋朝的政治和黎民百姓的生活。

宋朝更是因为科举制度而让其文化水平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比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技术革新、宋词的兴盛都是出现在宋朝事情。

或许在后世的眼中,“重文轻武”政策是一个错误的国策,但是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历史影响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重文轻武”政策也稳定了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兴盛。但是过度“重文”忽视军事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极端政策也带来了惨败局面,可以说,宋朝因为“重文轻武”而繁荣昌盛,也因为“重文轻武”而灭亡。

参考文献:《宋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