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蒋、汪两个国民党大佬分别发动反革命事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混混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国共两大党第一次合作宣告失败。其实,国共第一次合作,从一开始就是强扭的瓜不甜。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迅速调整战略目标和革命斗争策略,发动南昌起义。有胆有识的共产党人从牺牲同志的血泊中爬起来,走出了自己的路。
1.谁最早提出了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为什么要两党联合?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一个多月,第三国际代表马林向中国共产党建议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马林为什么会提出这一建议呢?因为这一建议符合当时第三国际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需要。第三国际在当时执行的是不断革命理论,她的目标是领导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等无产阶级政党团体建立“反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共成立后,尤其是杨明斋作为一名苏联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组织者之一,为苏联和第三国际了解中国共产党做了很多工作,使共产国际看到了在远东发展“反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希望,同时又因为中共成立不久,党员人数少且多集中在教师、记者等文化工作者当中,在社会上影响很有限,关键的一点是中共当时仅仅是研究革命理论,没有革命的部队没有枪。从腥风血雨中成立的苏联和共产国际当然明白,仅有先进的革命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他们也懂。
共产国际放眼中华大地,政治上最可靠的就是刚刚成立的中共,但缺少实力;其次在各种政治派别和势力团伙中,比较革命又有实力的就数国民党,而且国民党的领袖孙文,是一位有革命理想、博学睿智、对苏联友好的人物。所以,第三国际撮合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是他们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马林参加了党的一大,而且还在会议的第一天就发言,介绍了第三国际的使命,国际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但他为什么没有在一大会议上提出国共合作的问题,直到一大闭幕一个多月才提出来?一大代表包惠僧回忆,一大召开时,马林或许是在期待中国共产党会做出民主运动与政治斗争的决定,他还在等待中共作出这个决定之后再顺势提出建议。但因为不速之客的到访,会议被逼迫转移,而马林又没有参加南湖红船上的会议,所以没有机会提出来。还有一点,马林要在一大上提出国共合作的建议,先决条件是中共要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一个支部,然后她才会听从共产国际的建议。一大上,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关系还没有捋顺,身处广州的陈独秀直到1921年9月才回到上海,与马林商讨了好多次,最后才决定中共与第三国际的关系。捋顺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之后,在陈独秀的默许之下,由马林出面与孙中山商谈。
2.共产党对国共合作为什么这么反感?
马林向中国共产党建议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建议刚提出来,就遭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普遍反对。包惠僧概括为两方面原因:共产党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集团,对革命的目标提得很高;对孙中山的个人及他所领导的国民党估计得很低。客观方面,孙中山虽然是知识分子,但他的关系和资源主要在海外,在国内的知识界并没有足够大的影响;他的革命方法主要是做军队的工作,联合帮会上层人物甚至黑社会,没有把革命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的需求上面;国民党倡导的革命理论是资产阶级民主基础上的,与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存在根本区别。还有,国民党高层混进了一批投机取巧的政客和投机分子,影响了国民党的纯洁性和声誉。辛亥之后,国民党并没有让国民得到希望得到的东西,失望是必然的。
1922年4月6日,陈独秀给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的信中,明确表示对马林提出的以党内合作方式实行国共两党合作不以为然。他在信中给出了6点理由:(一)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二)国民党联合美国,联张作霖段祺瑞等政客和共产主义太不相容;(三)国民党未曾发表党纲,在广东以外各省人民视之,仍是一个争权夺利之政党,共产党若加入该党,则在社会上信仰全失,永无发展之机会;(四)广东实力派陈炯明,名为国民党,实则反对孙中山,共产党如若加入国民党,立即受陈派之敌视,即在广东亦不能活动;(五)国民党孙中山派向来对于新加入之分子,绝对不能容纳其意见及假以权柄;(六)全国各地共产党同志对于加入国民党,均表示反对。
陈独秀概括的这六个方面可谓说服力够强,覆盖面也够宽,足以表明当时中共内部的态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建立在共同理想和共同理论基础之上的党,尤其在建党初期,还是一个幼年的党,政治水平不高,更关心革命运动中纯洁性的重要性,还没有理解到革命运动中广泛性的重要性;建党期初,党把活动的重点局限于学生和工人方面;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对政治环境认识不足,把党的活动停留在书院式的研究宣传阶段,对统一战线的作用认识不足。诸多原因导致第一批党员不同意国共合作。此后,在这个问题上,闹出了很多不愉快,甚至连一大的组织者“双李”都因为这个问题脱党了。
3.国民党中对国共合作最热情的是谁?
孙中山对国共合作最热情。
这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因为孙中山当时已经是声名在外的革命领袖,而且手中还掌握着一点部队,而且全国各路军阀大多都会给孙中山几分面子,不敢公然踢开国民党和民国这个破坛子。按照常人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放下身段来跟成立只有一年、党员不到一百、没有一枪一炮的中共来搞合作?
当时的孙中山在广东的处境很差。他内受陈炯明、叶举等的挟持,外受北洋军阀的围攻,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为了免除内部冲突,希望向外发展,亲率建国第一军黄大伟部联合桂军刘振寰进驻桂林,名义上是北伐,实际上是被陈炯明排挤出走。孙中山的大总统、大元帅之名虚挂而已。
马林帮助陈独秀捋顺了中共与第三国际的关系,又利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关系说服陈独秀默许国共合作之后,来到了广州。这时孙中山已经出走桂林了。他派廖仲恺接见了马林,并将马林接到桂林。经过和马林的长谈,孙中山认识了共产党,认识了共产党建立基础的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认识了共产党背后的共产国际,也萌生了“联俄、联共”的思路。孙中山彻底明白了革命的武装固然是革命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以革命之名而行私人割据之实的武装部队,不仅不是革命的力量,而且是革命障碍。他也分清了组织革命武装与借用军阀武力搞投机是有根本区别的。如果在共产党坚守信仰的基础上组织革命,那跟借用军阀搞投机是有天壤之别的。
孙中山明白了,但他党内的同志们还没有明白,或者明白的很少。国民党元老张继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是最先支持孙中山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元老之一。1922年11月,正是他带着孙中山的亲笔信来到北京同苏联使者越飞会谈,促进国共合作。国共正式合作后,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等当时中共核心领导,几乎都是张继介绍介入国民党的。但1924年1月又是他挑头提出“弹劾共产党案”,此后,张继就成了坚定的反共派了。张继代表了当时国民党内很大一部分元老派的想法和做法。他们跟随孙中山闹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本想功成名就享受开国功臣的礼遇,但北洋军阀和各路诸侯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得跟着孙中山继续周旋于军阀势力之间。革命理想会损失殆尽,贪图享受会慢慢滋长。孙中山提出国共合作的想法后,尤其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其背后的实力让这些国民党瞬间感觉到了希望,于是坚决支持国共合作。但两党真正合作后,尤其是国民党的一大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成功召开后,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等共产党员的务实工作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奋斗热情,使这些已经习惯于将军阀玩弄于鼓掌又很乐于被军阀当做城头旗耍耍面子的国民党元老感受到了威胁、压力,于是他们开始反共。
4.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看国民党为什么失败共产党为什么成功。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召开。会议决定中共应领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革命并应当帮助国民党。但同年8月初,二大闭幕后三星期,就召开了西湖会议。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张国焘将这次会议定位于比中共二大更重要的会议。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方针,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的,实际是修改了原定的两党合作政策。
马林是西湖会议的主要发言者,他坚持共产党员必须加入国民党,这是实现国共建立联合战线唯一的办法,这也是共产国际的意向。张国焘和蔡和森发言反对了马林。陈独秀也不同意马林的发言。但他同时声明,如果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是共产国际不可改变的决定,我们应当服从,至多只能申述我们不赞同的意见。马林回答这是共产国际已经决定的政策,陈独秀表示,孙中山取消打手膜和宣誓服从他个人等国民党原有的带有帮会色彩的入党办法,并根据民主主义原则改组国民党,中共党员才能加入。
西湖会议后,中共和马林开始帮助改组国民党。
对国民党的改组,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前提条件。孙中山一贯主张在革命的旗帜下包容一切革命分子,他要求人们拥护革命,并不十分注重其所信仰的革命主义究竟是什么。1922年5月直奉战争结束后,黎元洪复职大总统,当时舆论认为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目的已经实现,全国战事应该停止,和谈解决国家重建事端,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王宠惠等49个名流贤达联名通电孙中山要求下野。孙中山诸事不顺,面临下野的压力。此时陈炯明“围攻总统府,炮击观音山”,孙中山离开广州永丰舰,暂僻上海。此时,陈独秀、李大钊和马林分别拜会了孙中山。此后经过商谈,孙中山答应了中共取消打手膜和宣誓效忠个人的要求,并下定决心,以苏俄为榜样,改组国民党,“联俄联共”。
1922年9月4日,孙中山在中共的帮助下召开了第一次改组会议。制定包括陈独秀在内的9人组成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改进宣言》,随后公布党纲和总章。改组后的国民党,陈独秀做了本部参议,林伯渠做了总务部副部长。
1922年8月12日,苏联外交代表越飞来到北京,中共派张国焘会见越飞。张国焘不辞辛苦大力吹捧孙中山为当今中国革命之领袖,并介绍了中共作出的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和正在做的帮助国民党改组等诸事。此后张继拿着孙中山的亲笔信也与越飞会谈。正当中共努力做着帮助国民党改组,促成联俄联共的工作的时候,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和越飞发表了联合宣言。宣言中有“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的语句,此后,这句话成了国民党反共的依据。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联合战线此后经过艰难探索终于在1923年底建立起来。此后在中共帮助和苏联支持下建立黄埔军校,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核心,国民党开始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共产党诚心实意的帮助国民党开展革命,尽心尽力的做好政治辅助和发动工人群众迎接大革命。但随着革命先行者、国共合作坚定支持者孙中山先生逝世,革命果实被反革命窃取。国民党还是那个大而空的国民党,这张大虎皮被北洋军阀披过,被陈炯明披过,当然孙中山也披过。
国共第一次合作就像包办婚姻,尝到的尽是苦果。
国民党只有领袖和元老,没有群众和工农,大而无当,空空洞洞,缺少精气神,但他有辛亥革命,有创造共和的历史。是一个老字号的杂货铺。孙中山先生独具慧眼,努力改组国民党,但居正、张继、冯自由等元老虽然跟着孙中山继续走,但已经变成反共暗流,只等时机成熟。当时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等,或者别有用心,或者暗通右派。这就是国民党,他的建党原则不可以称之为原则,或许称之为杂货铺更确切。他的杂货铺特质决定了他的革命道路只能是浩浩荡荡红红火火,敲锣打鼓暗流涌动。他拧不成一股绳啃不动硬骨头。
中共在确定与国民党合作之后,即坚决执行这一政策,全党同志齐心协力,努力做着改组国民党的工作。陈炯明叛变革命以后,陈公博等人违抗中央决策,符合陈炯明反对孙中山,中央即将陈公博、谭植棠开除党籍,将谭平山调到北京工作。共产党的队伍是纯洁的,但当时的党员大部分是学生、教职员,大部分没有政治经验。把革命事业看的太过于纯洁,对争权夺利满不在乎,对斗争环境估计不足。共产党是思想建党起步,有很高的政治觉悟,然后逐步提高党员的斗争意识。所以,中共的纯洁性永远保持得很好。
国共两党第一次艰难曲折的合作最后被反革命夺取革命果实,是两党建设以及合作中存在的缺点铸就的,也是中国革命的曲折、复杂特性铸就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才真正成长起来,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诺言,成就了百年伟业。
标签: 第一次国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