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50年代,法国人巴斯夏在讲授灾难经济理论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房屋上的一块玻璃被打破了,这固然会造成经济损失。但是,为了修复窗户,人们必须去安装新的玻璃,导致对玻璃的需求增加,并且拉动与此相关的其他产业,从而最终创造出了新的GDP。这就是人们经常议论的“谬论”、著名的“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之所以经常被人所诟病,根本一点就在于它“增加的只是没有效益的经济活动总量,并且以消耗社会资源为代价”。
事实上,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扪心自问:在盲目追求GDP增长的日子里,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我们是否也曾经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破窗理论”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从“有水快流”到“捡到篮子都是菜”;从“先上车后买票”,到“先污染后治理”等等,以至于:碧水蓝天销声匿迹,滚滚红尘扑面迎风;江河断流大地龟裂,青山不再热浪滚滚。
“再也不能那样过,再也不能那样活,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在付出了惨痛的教训之后,人们终于开始反思过去的增长模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二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在这之后,又多次讲到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大会政治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专门一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论述。提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党的十七大郑重地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写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字之差,说明我们党指导经济工作的理论在新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如今,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传统的“破窗理论”,之所以经常被人斥之为“谬论”抑或坏理论,根本一点就在于它“增加的只是没有效益的GDP,并且以消耗社会资源为代价”。 因为砸破玻璃带动的经济效用是以另外一部分负效应为代价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如今,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之下,“破窗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无意识、被动的“破窗理论”正在上升、抑或被改造为积极的、能动的“破窗理论”。也就是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坚决拆掉、破掉旧的落后的过剩的产能。之后,采用高新技术,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向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这一点,可以从全国强力推进的淘汰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以及河北省正在全力推进的“城乡三年大变样”等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工作实践,得到检验与印证。可见,积极的、能动的“破窗理论”的着眼力不仅在“破窗”,破掉落后的产能,更在于创新,更高水平、更高起点上的创新。今后,技术落后的、污染严重的项目不仅不能再上,已经存在的项目也必须限期进行升级、改造。否则,肯定难逃被“破窗”的命运。新时期“破窗理论”全新的内涵及功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执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动性与自觉性。
标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