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中国诗歌史的源头虽然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但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成文的诗歌史则是从《诗经》开始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因此,《诗经》又有“诗三百”之称。大家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诗经》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奠基石。概括地讲,它在形式上有以下几大特征。首先,诗歌和一定的音乐形式相配合,《诗经》的作品都可以合乐歌唱。早在《墨子。公盂篇》就指明这一点:“弦诗三百,歌诗三百。”朱自清先生根据《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及郑玄注“永,长也,歌又所以长言诗之意”的说法,指出“诗乐不分家”;又根据(诗经》中12 次说到作诗,6次用“歌”字,3次用“诵”字,只有3次用“诗”字,得出结论“诗以声为用”。
不过,歌和诵有时也不合乐,那就是徒诗,与讴、谣同类。《诗经》中有些作品一开始不是乐歌而是徒诗,后来在合乐时被乐师有所改动。其次,风、雅、颂的区别是基于音乐的分类。风是周代各诸侯国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或称为土乐,除“二南”(周南、召南)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它们分别是邶风、哪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旧称王能)的音乐,也可以说是周王朝的朝廷音乐,除个别作品外都是西周诗。雅有正的意思,即所谓正声。雅分大、小雅的依据,过去有很多不同的讲法。比如《毛诗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其实,大、小雅的区分也是从音乐而来,相当于后世的大曲、小曲。颂的本义为形容,它是赞美歌,是祭祀用的乐曲,或者叫做宗庙音乐。从《诗经》的音乐形式可以看到,作为歌词的诗,它确定了诗的一种性质:诗即歌唱。诗的歌唱性不仅仅指诗具有音乐性,还指诗在本质上具有赞美性、歌颂性。再次,句式、章法和韵律比较整齐统一。在语言句式上,《诗经)主要是四言诗。据统计,《诗经》总计有7200多句,其中以四字句为主,杂有二字句到八字句不等,后者加起来共有601句,所占比例还不到《诗经》总句数的十分之一。每一行四言诗通常是两节拍,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感到韵律整齐和谐。《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四句成章,许多篇章又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有的诗作甚至整篇是同一诗章的不断重叠,中间仅变换几个字词,如《周南·茉莒),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在情感表达上较易于收到主题集中、反复咏唱的效果。
除了叠句外,《诗经》还采用了叠字的修辞手法,所谓叠字又称为重盲,通常用来描摹事物的声音或情状。如《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嘤嘤”就是重言,是伐木和鸟鸣的状声词。在重言之外,《诗经》还用了许多双声叠韵的字。这些修辞手法都加强了《诗经)的韵律感。《诗经)的押韵方式虽然有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章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有些作品,不是一韵到底,中间有换韵的情况。有时一章两韵、三韵,有时一章五韵、六韵,有时甚至多达九韵。《诗经)在旬式、章法和韵律上所具有的形式整齐的特点,说明(诗经》确实经过整理加工。相传孔子做过这方面的工作,虽无定论,也可以说是事出有因。
从《诗经》十五“国风”所涉及的地域之广泛来看,(诗经》的编定当是在周王朝的领导下,通过各诸侯国的有意采集,再经由乐师整理、编纂而成。《诗经》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孔子多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所看到的《诗经》与现存通行本在篇目数量上大体相近。不过,据近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看,孔子谈论的“诗”,有一些篇目又在现存《诗经)之外。孔子与《诗经》的关系也许比人们过去推断的要复杂。《诗经》在先秦典籍中被称为“诗”,到汉代才奉为经典,被称作《诗经》。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注,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毛诗,使得只有毛诗流传于世,经久不衰,而后来学习三家诗的人越来越少,三家诗也就逐渐收佚。
《诗经》在古代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发挥着多种功能诗歌承担的首要功能就是政治功能。周代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乐官,据古籍记载(如《汉书·艺文志》。何体(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周代实行过采诗制度,采诗的目的是观民风。诗歌被视为一种表达民意和社会情绪的媒介或工具。诗歌也成为一种政治晴雨表。春秋战国时期,公卿士大夫有陈诗献诗的风气,而引诗用诗可以理解为一种习见的表达政治思想.交换政治意见的高雅方式。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列国大夫聘问,通行赋诗言志。也就是说,在外交场合,通过赋诗来表达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某种意愿,如文公十三年,郑伯背晋降楚后,又欲归附晋,适逢魯文公由晋回鲁,两人在路上相会,郑伯请鲁侯代为向晋说情,双方的问答全以赋诗的方式进行。
赋诗言志在--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外交礼仪的需要,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到诗歌在古代具有普遍的礼仪功能。颂诗一般用于宗庙祭祀的礼仪活动,雅诗一般用于宫廷宴飨等礼仪活动,地方各种日常的礼仪活动也可能用到风诗。在古代官方和民间的各种重大的仪式活动中,诗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重视诗歌修养成为古代的一种文明习俗,诗歌因此承担的第三大功能就是教化功能。读诗、背诗乃至用诗,是文化学习和品格教养的重要内容。社会流行的赋诗言志的人际交往方式强化了诗歌的教化功能。《汉书.艺文志》指出:“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常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赋诗盲志通过借用或引用别人的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思,其应用的范围当然不限于外交,而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赋诗言志的特点是断章取义,不管原诗的上下文,只取字面上的意思,或是取比喻义。赋诗言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赋者和听者都必须对诗很熟悉,否则双方不能沟通或理解。当时不懂诗的人,就很容易受到人们嘲笑。因此,周代的贵族很重视诗歌的学习和修养,正如孔子所强调的:“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经》因其强烈的社会实用价值而成为贵族子弟学习知识的重要教材。学诗和引诗为证也演变为儒学的一种文化传统。《诗经》被列人儒家经典之一,实在是由于它具有多重功能。这里面也预示着唐代以后以诗赋取士的若干兆头。
我是“啦啦啦超喜欢”,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标签: 第一部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