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是怎么成为医圣的?

爱百科 98 0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浬阳。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 ~ 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

  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

  张仲景还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思想的医学家。在东汉后期,他敢于挺身而出,反对为当时统治者所鼓励和提倡的谶讳迷信,反对巫祝。他继承了王充的“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的无神论观点,提出了“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的无神论思想。

  他反对用鬼神迷信来解释疾病。他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致病的原因。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

  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标签: 医圣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