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碎片: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爱百科 100 0

1、安史之乱前的繁盛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

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知识碎片: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农业:唐朝的社会经济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呈现出繁荣局面,农业生产发展到了高峰,官仓和地主的私廪里堆满了粮食,人口上升的速度更快。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增至8914709,有人口52919309。这一数字是唐代最高的人口统计数。

畜牧:玄宗继位后,以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对马政加以整顿,国营畜牧业重新发展起来。玄宗朝还实行了奖励和保护民间养马的政策。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运作以封建专制统治为基础。在劳动力役使上,一是奴役官奴婢、番户、杂户及刑徒、流徒,二是主要通过徭役制度强行征调各地工匠和丁夫。官营手工业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营手工业的行政管理体系,生产着几乎无所不有、巨细无遗的各类产品,主要用以供给宫廷、贵族、官僚、官府的消费和使用。 出现了雇工。

唐代的私营手工业,首先是大量个体农民所经营的家庭副业。他们生产的产品,在自用和纳税有剩余时,也拿到市场上出卖。大规模的占少数。

陶器:唐代陶器的杰出代表是三彩陶器,它在白地陶胎上刷一层无色釉之后,以黄、绿、白、赭、蓝等颜色绘成花纹图案,再烧制而成,有各种人物和动物等,色彩鲜丽,造型生动,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近年考古还发现了五彩陶俑,技术水平比三彩陶器更高。

矿冶业: 实行“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的政策,即在政府优先经营矿冶业的前提下也允许私人经营。

货币:621年,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直径八分,每枚重一钱,十枚重一两。唐一斤等于古三斤,一枚“开元通宝”钱等于古七铢二累,比汉、隋五铢钱加重二铢二累,得轻重之宜。自唐以后,十枚重一两的钱开始流行,相沿至清代基本上不变。

造船:除了官营制造的御舟、漕船、战船外,民间私制的舟船也很多。唐时远航印度洋和红海的中国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茶叶贸易繁荣。

城市:西京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盛唐时,长安人口达百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东都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洛阳还是运河漕运的中心。扬州,当南北交通要冲,是长江下游的商业都会,是漕米、海盐、茶叶的集散地。

商业:水陆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商业发展。唐政府还规定,在州县治所设置一处或几处市场,从京都到地方均有各级市场管理机构,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富商巨贾还多与贵族官僚相勾结,商人低贱的社会地位正在起着变化。

2、安史之乱前的危机初显均田制的破坏:唐朝用于均田的土地主要是国有无主荒地,并不触动所有权明确的地主土地所有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激烈,土地迅速向各类地主手中集聚,国家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农民授田不足的情况进一步发展。府兵制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自武周时开始废坏,到玄宗时走到了尽头。随着府兵制度的逐渐破坏,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募兵制日益发展起来。到玄宗开元年间,无论京师宿卫、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已基本上被募兵制所代替。

割据势力的发展: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喜立边功.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当时的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边镇之地。 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叫节度使。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 经略使(治广州)。以上十镇的兵力加上其他边地的小量驻军,共有49万人,而当时全国的总兵力约为57万人,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已被“内轻外重”所代替,各地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本地的民政、 财赋等权力也抓到手里,他们“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 其财赋”,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唐中央统治的离心力量。

唐玄宗怠政:唐玄宗到后期深居宫中,怠于政事,只想安逸享乐。玄宗后期还不愿纳谏,任奸弃贤,相继以奸邪佞人李林甫和杨国忠为宰相,掌握实权。玄宗还任用王铁、韦坚、杨慎矜等聚敛能手大肆搜刮。

知识碎片: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3、安史之乱的过程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揭开了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唐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

安禄山出身营州(辽宁朝阳)杂胡,因为残酷地镇压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原名史率干,也是杂胡出身,很早就是安禄山的密友。经过长达十余年的秘密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冬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拥三镇兵15万在范阳悍然起兵反叛。

755年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

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由于叛军所过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唐将李光弼、郭子仪先后率军由山西出井陉(河北并陉西北),在河北大破史思明部。河北十余郡的地方官吏再次响应,纷纷杀叛将归唐,断绝了安史叛军返回范阳老巢的道路,使叛军陷入一片混乱。

然而由于潼关的陷落使得战局形势急转直下。

【潼关陷落:防守潼关的唐将是哥舒翰,他虽拥兵近20万,但因是临时凑集招募组成,缺乏战斗力,能据守潼关不失就算不错了。但唐玄宗和杨国忠对拥有重兵的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催逼哥舒翰出关收复失地。哥舒翰迫不得已,引兵出战,结果在灵宝(河南灵宝)境内被叛军一举击溃,哥舒翰本人也做了俘虏。潼关陷落,叛军长驱进逼京师长安,形势危殆。郭子仪、李光弼听到消息后,收兵退入井陉,河北郡县复被史思明占领,全国战局迅速恶化。 潼关失陷,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到马嵬驿(陕西兴平西)时,随行将士发生哗变,杀奸臣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 】

知识碎片: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756年7月,玄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则在宦官李辅国等人的簇拥下北逃至灵武(甘肃灵武),于乱中登基即皇位,并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此时,京师长安陷入叛军之手。

至德二载(757年)初,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帝位后,史思明屯驻范阳,坐拥重兵,不听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

肃宗以其子李傲(后立为太子,改名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一举收复长安。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在邙山(河南洛阳北)大败李光弼,并乘胜向长安进犯,但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后,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再无力向唐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宝应元年(762年),唐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率禁军杀死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是为唐代宗。

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再向回纥借到一部分军队,以其子雍王李适(kuo,扩)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军相继收复了洛阳、河阳(河南孟县)、郑州(河南郑州)、汴州(河南开封)等地。

广德二年(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无路,穷途自杀。

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知识碎片: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4、安史之乱的影响1、叛军十分残暴,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的无比愤怒。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重。

2、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边防军队多征调内地,造成了边防空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唐进攻,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南方也经常受到了南诏的侵扰。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

3、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为求得暂时苟安,唐代宗措置失当,“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使安史降将摇身一变,成了由中央任命的地方节度使,保存了相当大的离心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

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乱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

标签: 唐朝是怎么由盛转衰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