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爱百科 115 0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儿,聊到唐朝时的科举,我说那时候的考生,都能拿着干谒诗文去找社会大拿求推荐,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程参,骑着马去长安,本想着拿干谒诗文找李太白看看,说不准这以后就鲤鱼跃龙门了,结果诗文全被一把烟丸烧了个精光。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程参干谒诗文被烧,心疼万分

这种拿着干谒诗文去拜会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严格来说,还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与礼数,后来顺着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问我,唐朝那会儿有学校吗?

我说还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了专科学校,还是皇帝亲自设立,专门培养实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唐朝时期的“专科学校”,看看当时的古人们,都是怎么上学的。

一般而言,唐朝时期的教育体系,主要由两种模式构成:

一种是“私学”,或谓之“家学”,这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因父辈或祖辈掌握某些独特知识,从而在家族内部形成一种代代相传的教学模式,比如最常见的行医,我们现在也可见很多人自称“家传三代”云云,大概就是这么个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远的古代,家学的授学范围很小,一是只在家中内部教授,从不外传,二是以口口相传或家族秘书为教材纲领,所以这种家学的教育模式并不成系统,而且还有着对外很大的垄断性。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李时珍问药图》

这种家学的模式,在我国古代传承了上千年,当然也在古代文明发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那咱们再来看第二种:

第二种就是专科学校,由皇室设立于宫廷之中,有专门的老师与知识教授体系,还有检测学习成果的相关考试。这种学校是唐代统治集团所设立,首要目的自然是为了培养系统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养政治人才,因为唐朝时期的专科学校,都是设立于宫廷之内,一是皇家有这个能力,可以负责相关人才的培养,并将这些人才集中起来,最终为皇家所用,或者说白了,为统治阶级所用。

二是宫廷本身的环境,具备极高的政治性。

所以两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时期由皇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两种特性:

一是实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那么唐朝时的宫廷,又有哪些专科学校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就来简单说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

算学。古代所谓算学,其实就是“数学”,古人对于算学的认知基础和现代差别不大,也是建立于数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艺”之中,算学就是其中一项,是周王要求当时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六种基本学科之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所以唐朝时设立算学为专科,是有着历史原因的,自古“九数”,就是官学必须要掌握的本领,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九章算术》

而说到设立的背景,要从贞观年间开始说起,

贞观二年,唐太宗于国子监设立“算学”,国子监即是当时的国家最高学府。

《唐会要·卷六六·广文馆》:算学,贞观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隶国子学。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国子监参考图

那么想必有的朋友会问了,既然是国办学校,则必然会有招生,那么对招生有何要求吗?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当严苛,不是像现在小学或者初中招生那样,反而有些像招“研究生”,而且针对是从朝中招,还是民间招,各有不同要求:

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

如此可见,招生来自两方面:

一是朝中文武官员,但对品级有要求,务必是八品以下。

二则是来自民间庶人之子,这部分人员或通过科考入学,或通过行卷举荐。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韩愈,曾大力推荐举子李翊,也是热衷推荐人才的名家

那既然有了学生,老师又有几位呢?

答案是,教授算学的博士,共设置两位,另设置两位助教。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算学置博士二人,从九品下,算学助教二人。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国子监“师资力量+招生标准”示意图

如山大概可知当时的算学专科,有博士二人主领教学工作,另有两名助教,这四人共同组成当时的“师资力量”。

但额外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学生多少人,因唐朝时期算学屡有废兴的现象发生,所以每个时期的学生数量并不统一,但各时期所要学习的科目,则固定一致,共有八门课程,分别为:

《九章算术》《海岛算术》《孙子算术》《五曹真经》《张丘健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

这八门课程,几乎囊括了我国自周朝以后的全部算学经典,也可称为是古代学习数学的必学书籍。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九章算术》·卷第一

等完成这八门初级课程后,则会进行考试,通过者,便能继续进行下一步学习,下一步虽只有两门课程,然而难度却更高,分别为:

《缀术》《缉古算经》

第一本《缀术》有多难呢?

隋朝的时候还闹出过一个笑话,据说因为《缀术》实在太难,学官实在看不懂其中奥义,干脆恼羞之下就扔到一边,看都不想再看一眼。

《隋书·卷十六·志第十一·律历上》: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所以大家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了吗?

没错,正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大数学家——祖冲之!

(上文史料标注: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祖冲之

可以想见,唐朝时学“九数”的那帮学生,肯定也和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把写出《缀术》的祖冲之当成梦魇般的存在,每当看着令人十分头疼,如同天书一般的《缀术》,想来也会在心里忍不住连连哀叹,而且这还是必学科目,就算再难也得学,一边学一边忍不住吐槽,怎么可以这么难~~~!

除了这两门高级课程以外,当时的学生同时还可兼修《数术记遗》与《三等数》,算是现代所称的公开课,学生在学好必学课程以外,也可额外选修这两门。

总的来说,唐朝时期所设立的算学,十分系统,相信大家通过上述内容,也可看出和家学的区别非常之大,整个唐朝时期所设立的“专科学校”,仅“算学”这一门学科,就有着极为清晰系统的教学体系。

最初级课程为上述八门,如《九章算术》《海岛算术》等初级课程,然后经过考试,便到了学习高级课程的阶段,如《缀术》。

同时还可选修,这种一步一步由初级到高级的学习步骤,便构成了唐朝时宫廷专科学校完整的教学体系。

《新唐书·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二分其经以为业:《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缀术》、《缉古》为颛业,兼习《记遗》、《三等数》。凡六学束脩之礼、督课、试举,皆如国子学。助教以下所掌亦如之。这也充分说明,在当时的唐朝统治集团,就已经认识到系统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系统选拔,系统培养,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教育体系,能够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最终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而这些人才,如通过“算学”专科学校毕业的人才,会担任要职,或帮助国家制定历法,参与度量衡或时间设定,甚至是计算天文演变等重大活动。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长安十二时辰》影视剧照

同时由于身处宫廷之内,这些学生虽然是以“学”为主,但本身也有官阶品级,便具备一定的政治性。

但总的来说,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来,古代的教育资源,相比起现代,其实是比较匮乏的,虽然皇家有能力来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体系,但不论是学官,还是学生人数,相对现代来说可谓极少,如“算学”学官的博士,也不过两人,甚至不及现代的万分之一,虽然我只是列举了算学这一门学科,但当时的国子监已经是国家层面的最高学府,所有学科在职的博士教师全加起来,也不过寥寥百人,可以说高等教育资源,其实是被上层所垄断的。

(为防止歧义,特此注明:我并非表达“古代教育资源匮乏”,而是阐述“高等(优质)教育资源被上层垄断”这一观点,谢谢。)

而民间想要获取这些高等教育资源,无外乎只能通过科考,或者是父辈的努力来达成,方式单一且具备局限性,上升的通道也极为有限。

如此更能看出现代教育体系的先进与开明,我想尤其是在我们中国,每年的高等教育应届生,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无数的人才经由现代教育体系培养而出,组成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而我国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也为国家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促成了如今的繁荣局面,更足以说明高等教育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的重要性。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涂志伟·油画《霓裳羽衣舞》

诚然,古代的教育资源,大多数情况下是随着帝王或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并不是根据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也有思想名家一直为教育的普及而不断努力,可是与现代比较来看,不管做出的改变举措再多,古代的教育资源仍旧算是匮乏,且具备一定较高的门槛,同时大多数情况下,也具备一定的政治性。

如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儒学,在长安兴办太学,虽然同时也在天下郡国设立学校,组建起初步的教育系统,但主要推行的还是儒家学识,所学科目比现代而言,较为单一,最后培养出的人才,也是为帝王服务的官吏。

隋唐时期虽然也有科举制度,但根本上还是为了选拔官吏,而非使全民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各方面改变,虽然宋朝也有私人性质的书院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还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为主,更不必提明朝时期的八股取士,搞出一大批虚无主义,人人只知考试,却不会独立思考,更缺乏推动社会变革的创新力,可谓严格限制人的思想,为后世所诟病。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八股取士看榜图

而纵观古时历朝历代的教育发展,基本都是带着浓重的皇权专制色彩,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服务统治阶级,以及教育方向偏精神教化,而非完全实用。虽然我不否认科举制度或如唐朝设立专科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于阶级的垄断,也开启了底层民众改变阶级的上升通道,但总的来说,却是弊大于利。

所以现代的教育问题虽然也很复杂,每年社会上涌现出的教育问题也非常多,但考虑到目前的环境,也许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一定是最合适我国国情的制度,使得每个人都能通过高考,拥有改变人生的机会,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个人始终秉持的观念,学习是一种态度,我们真的不要为了学而学,在学习之前,也想想到底为了什么而学,或许原本枯燥的学习之路,就会变得有趣许多。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唐朝也有“专科学校”?历史书才不会告诉你

参考文献: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唐会要·卷六六·广文馆》:算学,贞观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隶国子学。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算学置博士二人,从九品下,算学助教二人。

《隋书·卷十六·志第十一·律历上》: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新唐书·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二分其经以为业:《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缀术》、《缉古》为颛业,兼习《记遗》、《三等数》。凡六学束脩之礼、督课、试举,皆如国子学。助教以下所掌亦如之。

标签: 唐朝高等学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