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爱百科 248 0

诸葛亮在历史上一直是忠贞贤相的形象,受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到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对诸葛亮的推崇已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绝对的智圣形象,以致被清人称为“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之下第一人”。但是到了现代,随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喜爱《三国演义》的人们,也普遍关注三国的历史了。经过一些历史学者或专家对三国历史的解读品说,诸葛亮智圣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已越来越模糊了。

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真实与演义形象落差太大。有句话叫作捧得越高,摔得越恨,这话用到诸葛亮身上,也是十分恰当的。《三国演义》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历史小说,常说它是三分虚构,七分真实。里面的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自出山跟随刘备,那真是如龙归海,畅快如意,手之所及,意之所指,那简直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锦囊妙计绝纶,能参天地,谋造化,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什么火烧搏望、火烧新野,什么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什么借东风、火烧赤壁,什么华容道关羽捉放曹,什么三气周瑜、巧借荆州,什么取益州、占汉中,什么安平五路敌,什么七擒孟获,什么空城计,什么六出祁山,等等吧,把个诸葛亮描写刻画得神乎其神,让鲁迅先生看了也有“状诸葛之智近妖”的感觉。鲁迅先生此言一出,让不少学者专家们感到应该正本清源一下了,于是不少专家学者,都纷纷发表对三国人物事迹真伪的考证研究。结果这一考证可不得了了,火烧博望是刘备杰作,舌战群儒不存在,草船借箭是孙权专利,借东风怎么可能,火烧赤壁是周瑜、黄盖,三气周瑜那是没有的事,取益州是庞统,占汉中是法正,南中平叛在短时间内在不同地点七擒孟获理论上达不到,空城计子虚乌有,六出祁山穷兵黩武劳而无功,甚至三顾茅庐也非真,隆中对策也存在重大缺陷,等等等等。经过这么一考证品评,好家伙,简直是石破天惊啊。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智圣形象霎时间一落千丈,人们纷纷有被欺骗的感觉,对诸葛亮自然微辞颇多。一些哗众取宠者的随意抹黑。诸葛亮是名人,无论在史册还是民间,都有着无可匹比的威望和知名度,如果打破常规,提出一些与社会公知相反的论调,自然会非常吸睛,自己也就马上会成名,并且能赚取大量流量。于是他们就寻章摘句,推理演绎,查找出了诸葛亮的种种不行,大肆抹黑诸葛亮。说诸葛亮军事不行,总共有四点事实:其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其二刘备打仗从不带诸葛亮。其三刘备白帝托孤让诸葛亮做丞相,却让李严掌内外诸军事。其四诸葛亮六出祁山,劳军远征,穷兵黩武,屡战屡败,劳而无功。说诸葛亮专权独断,妒贤嫉能,不注意培养使用人才,主要有三点:其一诸葛亮在白帝托孤后,军政大权,咸归于亮;其二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问蜀营使者,使者说,我们丞相食少事烦,军中二十军棍的惩罚,他都亲自办。其三刘备时发现提拔了不少人才,可诸葛亮当政后,很少人才出现,仅有一姜维而已。以成败论英雄。成则王侯,败则贼。现在的人受西方强盗逻辑和丛林法则的影响,多以成败评论历史人物。不管某些历史人物多么残暴不仁,多么血腥地夺取了政权,只要他们最后成功了,那他们就是时代英雄豪杰,就是值得称赞钦佩的人。因此三国时期的曹操、司马懿之流,尽管残忍不仁,利用阴谋夺权篡国,但他们成功了,就被现代人普遍视为了不起的英雄。而同时期的诸葛亮,一生公忠为国,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六出祁山没有成功,因此诸葛亮就无法与曹操、司马懿比肩,至于诸葛亮如何的勤廉公忠,如何以仁义礼智信行事,就统统不说了。

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会吹捧美化诸葛亮,而不美化吹捧他人呢?因为纵观三国一朝,能值得美化吹捧的,只有蜀汉,而蜀汉中又以诸葛亮为最。为何这样说呢?蜀汉是继承两汉最法理的正统,刘备是帝室之胄,西汉中山靖王之后,为刘邦十五代玄孙,根正苗红。而且两汉治下,国力最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四夷宾服,万邦重译款塞来朝,何其胜哉。而曹氏代汉,司马代曹,得国最为不正,为后世朝代更替,带了一个极不好的头。同时呢,司马建晋,虽一统天下,却因腐化败治,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让中国进入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北方汉人几致灭族。如此不堪的手段,如此切腹之痛的恶果,罗贯中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持手中之笔,去吹捧美化曹操、司马懿的。

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陈寿虽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却也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敌,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举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的这段话,其实是他自己对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查找,共有六点:其一诸葛亮善于治军,纪律严明,军队战斗力也很强,但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善于冒险出奇兵;其二与诸葛亮所对敌的,像司马懿、曹真、张郃等,都是曹魏百战名将,是曹魏的杰出精英;其三曹魏是大国强国,而蜀汉是小国弱国,曹魏从土地、人口、军队、综合国力、人才等方面,都比蜀汉强数倍,众寡不敌;其四攻守异体,本来非常弱小的蜀汉,对敌强大的曹魏,已经是非常弱势不敌了,却又不自量力,深入曹魏,成为进攻方,去进攻早有防备的强大曹魏,这难道不是在以鸡蛋碰石头吗?其五诸葛亮虽然才能卓越,但不能一心二用。诸葛亮是蜀汉大丞相,一国之重,军政大权,都在他身上压着,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又统兵作战,而且后勤军资供应,又都得诸葛亮亲自调配,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都得诸葛亮亲自过问,如此繁重事务加身,诸葛亮怎能一心一意统兵作战?试问与诸葛亮对敌的司马懿、曹真、张郃等曹魏名将,有几个一边领兵打仗,一边又处理朝政,一边又督促后勤粮草?因此陈寿觉得诸葛亮应该坐镇后方,派像城父、韩信那样的得力大将一心统兵北伐,但当时的蜀汉却又缺少这样杰出的将领。其六大汉历经四百余年,国运已衰,天命如此,已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诸葛亮尽管才能卓越,也是不能与天命抗争的。

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由此可见,陈寿对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的原因,总结得还是很全面的,只是一点他没弄明白,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用兵谨慎,不敢冒险用奇?正是因为蜀汉国小人少军队少,每个士兵每个生命都是蜀汉的宝贝,死一个少一个,面对强大的曹魏,如何保持有生力量才是第一位的,因此谨慎稳妥不冒险,是诸葛亮作战的首选。这也正是后来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批评陈寿作为史学家不知兵,乱评诸葛亮,贬低诸葛亮的重要根据之一。同时呢,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也不仅仅仅只出于一统天下,恢复汉室这一个战略目的,还有以攻代守巩固延绵蜀汉、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增强团结、诸葛亮抓取军权更好维护蜀汉等战略目的,虽恢复汉室的目的未达到,但其他目的却基本上达到了。古代凡是以军功定基得功的,都赐以“武”的谥号,诸葛亮在世时被封武乡侯,去世后被封忠武侯;东晋封他为武兴王,唐封他为武灵王,并将其纳入武庙十哲之一祭祀;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明代朱元璋钦定“帝王高”,选从祀名臣37人,汉末三国人物仅有诸葛亮一人被选中,“忠武侯与拥焉”;清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礼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如果不承认诸葛亮的武功事业军事才能,历朝历代是不会以“武”加封诸葛亮谥号的。

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说诸葛亮妒才嫉能,揽权独断,不注重选拔使用人才,以致蜀汉后期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是很没根据的。蜀汉后期之所以缺少人才,也是有很多原因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让蜀汉失去了重要人才来源地。我们知道,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很重要的人才不少都来自荆州颍川一带,刘备入川,带的也不少都是来自荆州的人才。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大乱,荆州一带相对比较稳定,人才不少都迁到了这一带。关羽失荆州,让蜀汉一个重要人才来源地没有了。夷陵大败,让蜀汉也损失了不少人才。刘备起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精兵数万,不少将领不是战死,就是投降,对蜀汉后期将领青黄不接,影响很大。蜀地偏僻边远,人才稀少。我们知道,蜀汉仅据一州之地,属偏僻荒蛮之地,人口不过百万,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人员素质水平不高。更何况古时候只有富贵阶层才能得到较好教育。以蜀汉情况,百万之人,能有多少富贵之家,接受教育的又能有几人?而当时三足鼎立已成,曹魏、孙吴又地处天下富庶之地,社会稳定,两国的人才又怎肯舍近求远,舍富强求贫弱呢?因此,人才匮乏也成了蜀汉的致命弱项。有些事情并不是诸葛亮大包大揽,实是人才匮乏。同时,有些事情,是非常敏感关键的,有时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诸葛亮是举轻若重、追求完美的人,自然需要经他过问核实才肯放心,但这并不等于是揽权,实是人员素质让他不放心所致。诸葛亮也很注重人才选拔,刘备在时,他就给刘备推荐了刘巴、彭漾等人,诸葛亮也一手提拔重用魏延、马谡、姜维、王平、董琬、费祎等人,临终还为刘禅举荐让董琬、费祎等人接替自己,继续蜀汉事业。诸葛亮推荐提拔重用的这些人,以后也都能廉洁勤政,公忠为国,很少有阴谋反叛之人,相比于同时期曹魏、孙吴不断争权夺利反叛的朝局来,蜀汉无疑是最好的。因此说诸葛亮嫉贤妒能,不选拔重用人才,是毫无道理的。

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标签: 对诸葛亮的评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