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爱百科 98 0

晋书中记载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用兵有这样一句话:“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那么司马懿的评价真的准确么?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诸葛亮好兵无权?

注意在古文中,虽并非表示虽然,而是表示即使,虽然表达的是已经成立的事实,即使表达的是假设成立的事实,这里司马懿说诸葛亮“虽提卒十万”,意为“即使率领十万大军”而不是“虽然率领十万大军”。实际上整个蜀汉总兵力不过十万,蜀汉还得部署兵力镇守汉中,南中、巴郡、成都等要地。刘备讨伐孙权之时,率领的军队也不过四万(后期五溪蛮首领沙摩柯率领一万余人加入)诸葛亮发动北伐不可能调动的了十万大军。根据同时期东吴大鸿胪张俨的记载,诸葛亮北伐是“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所以诸葛亮北伐的兵力是不可能达到十万的,顶多在六万上下,同时期魏国兵力达到四十万以上,司马懿作为魏国西线总司令,雍凉大都督,兵力应该在十五万上下。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诸葛亮以区区六万北伐军,和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对峙在渭滨,司马懿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也就是嘲笑诸葛亮不懂得随机应变,太过谨慎,缺少决断能力之类的。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司马懿这样评价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北伐军不过数万的情况下,在蜀汉国力远远不如魏国的情况下,诸葛亮赌的起么?蜀汉实力弱小,只要输了一次,就会动摇国本,这种情况下,难道步步为营谨慎从事不是诸葛亮唯一的选择么?就拿很多人一直诟病的诸葛亮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来说,诸葛亮如果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可能夺取长安。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失败的后果?如果子午谷计划失败,魏延连同他带走得那部分军队将会全军覆没。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由于古代通讯并不方便,魏延在子午谷已经覆灭了,诸葛亮都不一定知道,假如诸葛亮不知道魏延一路已经全军覆没,依然按原计划与魏延汇合在潼关,请问北伐军还能全身而退么?姜维北伐,收胡王、降李简、斩徐质、拔三县,破王经,打出了北伐以来得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洮西之战,姜维歼灭魏军数万。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

段谷之战,姜维损失不过数千而已。

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三国志

按战绩来说,姜维洮西大捷的胜利完全可以掩盖段谷之战的失败,然而姜维依然要自贬三等谢罪。这是因为魏蜀国力差距太大,魏国可以输,蜀汉输不起。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用兵谨慎的根本原因——蜀汉国力限制。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司马懿破之必矣?

司马懿说诸葛亮“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那好,宣王你倒是去破诸葛亮呀!你不是宣称诸葛亮已经堕入你的计划之中,一定能够击败他么?为什么宁愿被部将嘲笑“畏蜀如虎”,为什么宁愿接受诸葛亮女装的嘲讽,宁愿去千里请战演戏,也不愿意迎战诸葛亮呢?诸葛亮就在渭滨屯田,宣王怎么就看着诸葛亮在大魏境内屯田呢?要知道,诸葛亮屯田之地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司马懿就这样看着诸葛亮?他的画中在哪呀?孙子兵法说“古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本来攻城方兵力远远高于守城方的情况下,攻城方才能围城,可是诸葛亮不到十万人,怎么就让宣王十五万大军固守不战呢?宣王口口声声说“破之必矣。”结果呢?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击破的么?诸葛亮是输给了时间,而不是司马懿。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才敢乘机出击。结果姜维让杨仪“反旗鸣鼓”假装要向司马懿发起进攻。司马懿害怕中计,居然仓皇后撤。蜀汉军队得以全身而退。于是留下了一句谚语流传至今:死诸葛走生仲达。蜀汉军队只是因为诸葛亮病逝而撤退,北伐虽然戛然而止,却并没有任何兵力的损失,怎么就变成了被司马懿击败的呢?

所以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评价,只不过是他为了掩饰自己对诸葛亮的畏惧,同时为了稳定军心的嘴炮之词,根本经不起推敲。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晋书》

标签: 诸葛亮的评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