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黑诸葛亮了,他就是个千古奇才

爱百科 108 0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不少文章谈论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自诩看了几篇还不知道能不能读懂的文言《三国志》,就跑出来“拨乱反正”。最爱用的词莫过于“其实”!好像自己就身处当时环境,亲身经历的一样。你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谈个屁的“其实”,“实际上”。“本来”。史书也是人写的,更是胜利者书写的。可以信,可以全信?

别再黑诸葛亮了,他就是个千古奇才

当今都以《三国志》为正史,“其实派”怒批《三国演义》将诸葛神话,纵然是有所神话,也是建立在一定史实基础上演化而来。三国志自有他的历史价值,但是唯三国志是真,真的信徒之举。

诸葛亮治国理政的能力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人们都是认可的,也历来被人们歌颂。有争议的地方就在于诸葛亮的奇谋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智多而近妖”。

《三国志》中有两处直接的描述

一、“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二、“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可以看到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治国治军的能力是非常认可的,唯独对诸葛的谋略不太看好。这与我们平常所认知的诸葛有比较大的反差。

我们先来了解了解作者陈寿。

陈寿公元233-297,标签是西晋史学家,注意是西晋。此人生在蜀国,因在为其父服丧期间让侍女伺候其服药,被人诟病行为不检点。后来蜀汉亡国后因为张华的举荐,在晋做了一系列的文官。相较于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陈寿本身并没有什么大才。却因为写了三国志,流芳百世。陈寿在《三国志》中做了许多点评,有些点评就是马后炮,就是个键盘侠。作为一个史官,尽可能地记录史实也就罢了,以他当时的才能做这些评价,之于井蛙语海,夏虫语冰,真是没什么区别。

别再黑诸葛亮了,他就是个千古奇才

但凡带有个人情绪因素的史官都不会是好史官。记录史实,交给后人评价就是。

而恰恰是这些他个人的点评,就成了现在“拨乱反正”派的警世良言,大肆引用。拿出来显摆,以昭自身博学之资。

三国志在描写历史事件的时候,基本都是粗略叙事。大都没有具体的经过,好比说: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至于这中间的过程,基本是没有的。就更谈不上用的什么奇谋良策,中间的曲折离奇。

诸葛亮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有神话,但大多是符合逻辑的计谋。其中有几处比较神话的地方,其一是借东风。三国志中没有对赤壁之战有太详细的描述,大致就是写了有这一场仗,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大军。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电视剧,都会觉得神奇,但是细想一下。借东风虽然不可能,但是倘若诸葛亮真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一种人,是否能够预测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会有东风?而不太能理解的人就传成是借来的东风?

其次是五丈原点灯续命,对于精通八卦的他来说,也不排除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续命肯定是续不上了,所以死了。

还有许多奇谋,空城计,火烧博望,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等。

至于到底有没有,如果依三国志记载那是没有了。但如果全是罗贯中瞎编的,那他可真是个军事奇才。

可是我想问:

“三年春,亮帅军南征,其秋悉平。”,那么陈寿,请问到底怎么评的?

再说诸葛亮本身,既然看了三国志,都知道,刘备当时还是寄人篱下。屯在新野。真是可以用一无所有来形容。诸葛亮要是没有旷世奇才,如何有了隆中对这千古奇对。刘备怎就甘心枉驾前往三顾茅庐?

三顾草庐没有让刘备失望,隆中对颇让刘备满意。然后诸葛亮出山协助刘备。很多人拿诸葛亮出山后担任的官职说事,说诸葛都是担任的后勤工作。不可笑吗,此时的刘备才是个什么官职,手下才几个人,有什么地盘。三顾茅庐来的奇才,就让他去搞后勤。

三国志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以后,到东吴游说,三国志中没有涉及到舌战东吴群儒,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就直接见到了孙权。没有过人的地方,以刘备当时的实力如何就达成了联盟。所以舌战群儒我认为诸葛亮是有那个实力完成的,逻辑上是符合的,但是有没有发生,就无从得知了。

至于后面说诸葛都是搞得政治,刘备死后才是诸葛亮的舞台。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哪里来的实力雄踞一方。诸葛亮那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把一个到处流浪的刘备,辅佐成了蜀汉的君主。没有奇谋良策的诸葛亮能做到?

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木牛流马,这是一般人的智慧能做出来的?本身就是个奇人。

纵然诸葛亮不如三国演义中的足智多谋,也绝不会是三国志中所描写的奇谋为短只会搞政治。诸葛亮有诸葛文集还有诸葛兵书。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深入地了解一下诸葛亮。

所以不要很多人读了遍三国志就去黑诸葛,诸葛亮的形象经过千年的沉淀。肯定不会是徒有其名。

标签: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