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诸葛亮、庞统、荀彧、郭嘉、司马懿、鲁肃这些谋士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爱百科 98 0

这些人物各有春秋。不过我更喜欢鲁肃。鲁肃在戏剧中没有周瑜那样幸运,出风头,很少充当主角。关于他的戏也不多,主要有《凤凰台》(《孙策招亲》)、《群英会》、《讨荆州》、《鲁肃求计》(《乔府求计》)、《单刀会》等。这些戏中的鲁肃是个忠厚长者,他对诸葛亮关心倍至,帮助诸葛亮排难解危,克尽了做朋友的责任。他坚决维护孙权、刘备两家的盟好,以大局为重,甚至不怕因此触怒孙权和周瑜。这些形象,比较合乎历史上鲁肃的实际。但是作为艺术形象的鲁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就是在描写他的老诚质朴,不会弯弯挠挠这些好品质的同时,却不兔有些儒弱、戆鲁,甚至近乎愚。他对周瑜的任何计谋都茫然无知,在草船借箭时怕的要死,单刀会上被关羽大大地奚落了一番而狼狈不堪。总之,舞台上的鲁肃是作为一个老实人有余,作为一个智谋的将帅则非常不够,这与历史上的肃肃是大相径庭的。历史上的鲁肃实际是个很有作为的人物。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他本人并不象戏剧中描绘的那样是个文弱的士大夫,而是一个“体貌魁奇,少有壮节”的奇男子。年青时就精心学习击剑骑射,在他率领宗亲三百多口南渡长江避难时,就曾引弓洞穿盾牌,吓跑了追兵。这使他后来成了吴的一员名将。但他又有当时一般将领不具备的优点,就是他非常重视学习,“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这又使他从熟读古代兵书中,掌握了用兵的谋略,因此达到“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好为奇计”。主张借荊州给刘备,就是他的“过人之明”和了不起的“奇计”。他又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飾,内外节伦,不务俗好”。说鲁肃是一名儒将,应是很合适的。

鲁肃的突出优点是他的政治远见。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角逐,在这个政局混乱,势为消长,风云变幻的时期,每个地主阶级人物想要干一番事业,首先遇到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君主问题。周瑜就曾引用东汉初马援的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巨,臣亦择君”,来告诫鲁肃。因为弄不好如果投了董卓那样残暴的主子,只会起个助纣为虐的作用;投刘表那样的庸碌之辈,也只能无所作为。鲁肃还在故乡的时侯,军阀袁术因听到鲁肃很有名气,打算署他为东城长,鲁肃看到“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干脆拒绝了。后来他和周瑜一道过江投了孙策。策死后,其弟孙权掌政,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孙权与鲁肃一席话,便谈得很投缘。从此鲁肃一直被重用,给孙权建有殊勛,以至孙权将他誉为自已的邓禹。(邓禹,2——58年,是东汉初年的著名大将。西汉未年,刘秀起义反王莽,邓禹追随刘秀,刘秀的重要决策,差不多都有他参与,刘秀当了皇帝,他被拜封为大司徒,是刘秀建国的最得力的重臣。)别人在孙权面前低毁鲁肃,孙权不但不介意,反而更加重用。

鲁肃政治远见的集中表现,是他自始至终不遗余力地维护孙刘联盟。这个联盟是赤壁之战孙刘胜利的保证,而这个联盟的缔造,鲁肃有着特殊贡献。被两种势力两种主张包围的孙权,对曹操咄咄逼人的军事进攻,究竟是战是和,有时自己拿不准主意。还在赤壁战前,有次孙权单独召见鲁肃,两人“合榻对飲”,鲁肃替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他说:“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他认为曹操之所以不能统一全国,是因为“北方多务也”,有处理不完的北方麻烦事,所以他预料到将来必然是几个政权鼎立,这个分析与诸葛亮隆中的分析不谋而合。当荊州牧刘表死后,曹操向荆州进军的消息传到江东时,鲁肃感到形势严重,预料到曹操在取得荆州以后,必然乘胜南下,于是主动向孙权提出,让自己去荆州游说刘备共同抗曹。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孙权的同意。等到鲁肃到达南郡(今湖北江陵)时,听到刘表儿子刘琮已投降曹操,曹操唾手取得荆州,刘备正仓慌南奔,鲁肃急忙赶到当阳与刘备会见。他向刘备介绍了江东的实力,热诚希望孙刘两家“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刘备听了非常高兴。鲁肃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诸葛亮,两人非常默契“即共定交”,成了知心朋友,戏剧中对这一联系着孙刘两家政治前途的友谊曾不吝笔墨,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刘备从当阳退到夏口(今武昌)后,派诸葛亮随鲁肃同去江东,经过他俩人的共同努力,孙刘终于建成联盟。戏剧中把这一联盟的建立完全归功于诸葛亮,而把鲁肃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是与历史实际不符的。封建史家裴松之在注《三国志》中就说过“刘备与权併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

如果只有外部的同盟,而内部斗志不坚,孙权的抗曹也不会胜利。鲁肃在坚决支持孙权抗曹,力排投降主张方面,与周瑜一同作了重大努力。在曹操重兵压境下,江东“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当时不仅谋臣张昭等,即武将中也有人主张降曹。鲁肃对孙权说:“大家的意见分明是坑陷你,不能同他们商讨国家大事。现在我鲁肃可以去欢迎曹操,你却不可以,因为我到曹操那里,少不了个州郡官作,可是你要投曹操,他往那里安排你呢?”他希望孙权坚定抗曹意志,不要听信投降论调。孙权听了后叹息地表示,大家的意见很使他失望,他和鲁肃的想法一样,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意志,因而取得了后来的胜利。

赤壁之战胜利后,孙权宴请诸将。当鲁肃来到时,为了表彰他的殊勖,孙权亲自站起来以礼相迎,亲昵地对鲁肃说:“我持鞍下马相迎你,够得上显示你的气派了吧!”可是鲁肃的回答却大为出乎孙权意料之外,他回答说:“还不够!”旁边的人听了非常惊讶,感到鲁肃这样失礼,是否有些狂妄。坐下来之后,鲁肃又慢慢地对孙权说出了下面的一席话:“我希望你威德加于四海,统一全国,成就帝业,那时你用安车软轮来召见我,才够得上气派哩!”他是告诫孙权不要因一点小胜利而志满意得,还应有更远大目标。有这样统一全国抱负的人,在江东还没有第二个,鲁肃不愧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所以孙权后来当上皇帝时,回忆起当年鲁肃的这番话,还称赞鲁肃说“与孤宴语,便及大略”。鲁肃当时更加赢得了孙权的信任。后来周瑜病危,他向孙权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他说凭鲁肃的智谋定能胜任,如果他这个临终前的建议被接受,就是死去也无所牵挂了。这里不仅表现了周瑜和鲁肃的真挚友谊,也表现了周瑜的知人善任。孙权果然采纳了周瑜的意见。

周瑜死后,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代领周瑜军队。他“治军整顿,禁令必行”,“威恩大行”,成为周瑜之后江东最杰出的大将,所以史书也记“周瑜之后,肃为之冠”。鲁肃驻军于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主要任务是防御关羽荊州兵的进攻。有一次鲁肃经过吕蒙的军营,那时鲁肃还不了解吕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要鲁肃主动看望吕蒙,鲁肃真的去诣见了吕蒙。吕蒙问鲁肃可有防备关羽的战略方策,鲁肃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到时候再说吧!”吕蒙听了后郑重地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于是邦助鲁肃制订了防守方案。鲁肃高兴地拊吕蒙的背说:“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最后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别。可见鲁肃还是一个勇于改正缺点从善如流的人。

鲁肃接替周瑜职务后,肩负着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就是一方面要防御好关羽,一方面还要维护好孙刘联盟,其中最难处理的是荆州的争夺。在孙刘建联盟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后,孙权曾将荊州的南郡和江夏借给刘备(即所谓的“借荊州”)。这是鲁肃的主张,“唯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鲁肃对孙权说:“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孙权当时是同意了的。这个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时,曹操正在写字,惊得笔落在地下,自己还不知道,可见曹操对孙刘联盟的恐惧,也正好说明鲁肃这一决策很有眼光。可是荆州在刘备手里,孙权是势在必夺;刘备虽曾答应取得益州后将荆州还给孙权,实际只不过是缓兵之计,根本不想让出。这样,围绕荆州争夺,随时可能发生冲突,导致孙刘联盟的破坏。鲁肃对此处理得还是比较好的,他坚持认为孙刘联合是江东安全的保障,所以尽管有时关羽搞磨擦,“数生狐疑,疆场纷错”,每次鲁肃都“常以欢好抚之”,沒有发生大冲突。

围绕荊州争夺,终于发生了“单刀会”的盟会。历史上的单刀会,与戏剧中的单刀会出入相当大。所谓单刀,并不是关云长只携青龙偃月刀单刀赴会,不但三国时还沒有青龙刀那样的刀,即关云长是否使用刀,也是史书无征。单刀会是在刘备取得益州后发生的,当时孙权问刘备索要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给,并且命令关羽屯军相拒。于是鲁肃特邀请关羽来自己驻地会商。会商时双方“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单刀俱会”。即是说双方代表以平等身份,都不带兵马,只自己单刀赴会,这是单刀会的原义。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因为是刘备赖帐,自食取得益州后还荆州的诺言,所以理在鲁肃方面。鲁肃对关羽责备刘备背信弃义,质问说:“当初你们败于当阳长坡时,兵比一个校尉率领的还少,那时你们对荆州恐怕想都不敢想,念你们沒有站脚地,才借土地给你们。今天你们已经得了益州,既没有还荊州之意,为什么连三郡都不让?“羽无以答””,被所问得张口结舌。后来,刘备终于答应割让三郡,一触即发的战争被制止。鲁肃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有理有据,义正辞严,不辱使命。既取得了应得的好处,没有使联盟发生破裂,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单刀会》一剧,对关羽与鲁肃作了历史完全颠倒的歪曲,根本不符合历史真相。

孙权在处理孙刘联盟问题上,目光最短浅,他看不到这个关系双方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远比荊州一地得失重要得多。尽管鲁肃一再告诚他们,由于曹操尚在,“祸难始构”,所以对刘备“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可是孙权拒不考虑。急切喜功的吕蒙在这个问题上同孙权一样。终于在鲁肃死后,孙权让吕蒙袭杀了关羽,夺取全部荊州,孙刘发生一次重大裂痕,实在是失策。其实曹操集团的人看得都很清楚,有人就曾指出“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共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果然,蜀从此衰弱下去,先被魏灭,最后吳也不能自保。可是当时孙权硬是看不到这一点,反而翻旧帐,说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把鲁肃的功反说成过。究竟是功是过,古人就有议论。宋秦少游曾分析说,乌林立役时,“先主借荊州之事,拒之则为仇,杀之则招祸;因而借之,则可以合从并力而拒曹公。肃之为吴策者,豈不善乎!”他认为“借荆州之事,岜惟刘氏所以取蜀,亦孙氏之所以保吴者矣”(《淮海集》卷21《鲁肃论》)。无产阶级革命家续范亭在《统一战线以三国为喻》一诗中,对鲁肃在孙刘联盟中的功跡,作了公正的评价:“吳蜀同心破曹瞒,周郎意气要争先;欲收赤壁鏖兵效,还凭子敬苦周旋。(引自《人物》1980年1期穆欣:《续范亭将军》

标签: 徐庶和诸葛亮谁厉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