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爱百科 118 0

称为帝的,比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隋炀帝等,是谥号。而称为祖或宗的,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唐中宗、唐德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明神宗等,是庙号。还有一种是年号,比如贞观、开元、洪武等。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那为什么隋炀帝之前皇帝多称“帝”,之后的皇帝多称“宗”呢?

因为称“帝”的,比如汉文帝、隋炀帝这是谥号。谥号在古代不仅皇帝可以拥有,其他的比如皇后、诸侯大臣等一些社会地位颇高的人都可以拥有。谥号是在他们去世后,朝廷对他们生前的功过是非进行评定,所给予的称号。也就是对他们生前进行盖棺定论,朝廷给予的称号。

谥号在秦朝以前已经有了,谥号的字数长短不定,有的一两个字,有的多达一二十个字。

在唐朝之前,谥号的评定使用非常严谨,特别是汉朝。本来在秦始皇时,因为他觉得谥号是臣议君、子议父,认为如此不妥,于是就不用谥号,而刘邦建立汉朝后,又开始使用谥号。那时谥号的使用非常严谨。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比如皇帝,是根据他生前的功过是非所评定的,该是褒谥就是褒谥,该是平谥就是平谥,该是贬谥就是贬谥。那时是通过谥号就可以看出他的功过是非和能力。

比如谥号中的文武明宣等,以汉朝为例,如汉文帝、汉武帝、汉明帝、汉宣帝,这些都褒谥美谥。

而谥号中的惠谥,就是平谥。意思就是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是平庸的。而贬谥比如厉、灵、炀则是贬谥。

谥号的使用也是有规定的使用原则的,比如文谥意思就是有才能、道德博厚的品德。炀谥意思是好内远礼。厉谥是暴曼无亲、杀戮无辜。

但是到了隋朝之后,因为谥号是后来的新君对之前的皇帝进行评定,多数情况下都是子继父位,所以就对之前的皇帝所评定的谥号都是美谥褒谥,谥号出现了乱用滥用,如此就不能通过谥号看出其本人生前的功过。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所以从隋朝之后,为了方便看出功过是非,就多称为庙号,庙号也就取代了谥号成了盖棺定论的评定。故而隋炀帝之前多少称“帝”,之后多少称“祖”或“宗”。

当然庙号在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在商朝的时候庙号就已经设立了。而周朝灭商后,周朝没有延用庙号,而是用的谥号,所以周朝的君王是有谥号,而不用庙号。而秦始皇因为觉得谥号、庙号都是臣议君、子议父,所以不仅没有使用谥号,也没有使用庙号。

直到汉朝的时候,才有开始使用庙号,唐朝之前的皇帝多是有谥号,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只是从唐朝时,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在汉朝,不仅谥号的使用非常严谨,并且庙号的使用也非常严谨慎重,西汉皇帝都有谥号,但是对于庙号,不是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是不能拥有庙号的。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比如西汉皇帝中,只有四位皇帝是经过东汉刘秀确认后能拥有庙号的。他们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太宗汉文帝刘恒、世宗汉武帝刘彻、中宗汉宣帝刘询。就连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都没有庙号。东汉的皇帝中只有三人有庙号,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两汉其它的皇帝虽然也曾有过庙号。但因为功绩不够而取消了庙号。可见汉朝对庙号使用的慎重。

因为唐朝开始庙号取代了谥号的盖棺定论的作为,所以唐朝开始的皇帝都有了庙号,而相对于开国皇帝而言,有的称为高祖、有的称为太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是因为创立基业的为太,功高的为高。还有世代祭祀的为世,中兴之君为中。同时对于称祖、称宗的规制,是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谥号有褒谥、平谥、贬谥,庙号同样也有褒贬的意思。比如建立基业是太祖、高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而发扬光大的是太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

而世祖、圣祖、成祖则是又打了一次天下,比如刘秀、康熙、朱棣。其它的仁宗、孝宗、睿宗则是代表仁爱孝顺。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显宗是守成之主。

肃宗是想中兴却没有成功。宪宗、宣宗有功有过。宁宗懦弱。高宗是由盛到衰。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而玄宗、真宗、理宗则是喜欢玄虚。文宗文弱。武宗好武力。顺宗是过度之君。穆宗、光宗则是在位时间短又没有大的作为。熹宗昏庸。而哀宗、思宗则是悲哀的亡国之君。

标签: 汉代为什么只承认24个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