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数字精准传播”研讨会:用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爱百科 115 0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北京冬奥会即将到来,作为一场举世瞩目的国际赛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全球输出十分关键。在1月8日至9日举办的“中华文化数字精准传播(2022)”暨“南岛语族文化遗产环太平洋传播”专题研讨会上,北京“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院长梁昊光介绍了基于5G技术的“科技冬奥全球精准传播服务平台”项目。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哲社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童清艳教授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席研究员焦天龙分别就“遇见文物,发现文明——中华文化IP数据库系统” 与“南岛语族在东太平洋地区的扩散和社会变化”展开主题发言。多位相关专业学者、政府领导、科技与新文创企业和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与研讨交流。

“中华文化数字精准传播”研讨会:用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图1 研讨会现场合照

北京“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院长梁昊光就“科技冬奥全球精准传播服务平台”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发表线上演讲。梁昊光表示,项目的重点在于突破多语种传播、精准推荐与跨模态生成,构建基于5G技术的冬奥赛事和中国文化多语种全球传播服务平台。该项目成果与冬奥需求紧密结合,直接支撑冬奥会宣传工作,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构建大数据舆情检测服务,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以语种翻译为例,梁昊光介绍道,目前已经开发了网站整站多语言翻译的技术方案,能进行共计125种语言的翻译,能够动态提取原网站需要翻译的文本、图片信息,实现原文到目标语言的自动实时翻译,并能将翻译后的译文与图片信息替换到原文的位置,根据原文的排版进行自动适配显示,此外还配有在线校对人工翻译与敏感词检测等。目前,该技术已在冬奥全球传播平台中应用。

“冬奥赛事与中国文化全球传播多语言多模态资源库”是该项目一大技术性突破。团队将全球有关冬奥的数据进行全方位采集,目前资源库中已有3500万条数据,从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源数据中抽取关键词,再通过相似度进行分组、关联与配对,用户检索某一关键词时可以同时出现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模态的检索结果,并结合模型与人工标注方法建立图文关联紧密的冬奥赛事图文数据集。举例来说,假如用户搜索“滑冰” 或带有“滑冰”因素的图片、视频、音频,通过跨模态内容生成检索技术,平台便会出现与滑冰相关的赛事、运动员、场地的图文视频及相关报道;如果搜索的是图像,则会根据用户上传的冬奥图像生成中文描述。

“中华文化数字精准传播”研讨会:用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梁昊光线上与会,就“科技冬奥全球精准传播服务平台”项目展开主题发言

梁昊光表示,冬奥全球传播服务平台项目组持续服务测试赛和冬奥组委重大活动的新闻宣传工作,包括舆情监控、多语种对外传播、决策支持等。团队每日提供一份测试赛传播情况日报,实时监测境外关于测试赛动态并上报代表性境外舆情动态,若出现负面舆情能够即时预警。截至去年11月30日,平台共提交60期舆情快报(周报)和15期决策要报。

“中华文化数字精准传播”研讨会:用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童清艳就“遇见文物,发现文明——中华文化IP数据库系统”发言

“文物成为一个地方的地标,将是未来文创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由该基地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哲社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童清艳教授发言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与福建省联合文物数字传播基地研发的“遇见文物,发现文明——中华文化IP数据库系统”。该数据库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在国家文物的分类标准基础上,根据文物的不同特征,按照文物的数字文化要素进行梳理整合。比如中华文物图饰、文物故事等,按其涵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元素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艺术文化三个维度进行分类,方便用户直接感受福建文化,使福建文物成为网络小说、动漫游戏、音乐直播、影视创作等创作源泉。童清艳以影视创作为例(如下图)介绍数据库的使用。现在很多影视剧因为胡乱使用历史道具备受诟病,有了该数据库,影视创作者就可以借鉴相关文物来进行设计创作。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文物分类里有“人物使用”类别,其下还分有“头部”与“胸部”,创作者与设计师可以以此为模板进行设计。

“中华文化数字精准传播”研讨会:用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文化数字精准传播”研讨会:用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童清艳以影视创作为例介绍中华文化IP数据库系统分类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点评道,文物文化目前正面临一种“孤岛式”的文化现状。提到文物,大众可能只知道朝代、器物形式等信息,并没有将它放在一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系统当中来加以展示。从文物价值开发这个角度来说,文物需要被纳入数字化体系之中从时间、主题、技术、思想、风格、场景以及功能等维度上来开发其价值。从童清艳教授的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华文化IP数据库系统已经开发了一部分,但是文物仍需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还原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场景当中,寻找其与社会和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一种连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席研究员焦天龙介绍了南岛语族在东太平洋地区的扩散和社会变化的相关研究。南岛语族的考古研究首先开展于福建,“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于去年正式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该演讲从南岛语族扩散过程中的延续与停顿,社会复杂化过程的比较,物质文化相似性所反映的历史记忆三方面对南岛语族社会进行跨时空的比较,这些扩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留在中国东南沿海本地的南岛语族社会有重大启示意义。在演讲中,焦天龙提出几个问题,比如南岛语族在扩散时使用的是什么样的航海器具,最早的社会组织是什么形式,其人群扩散对环境的影响与反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华文化数字精准传播”研讨会:用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焦天龙就“南岛语族在东太平洋地区的扩散和社会变化”进行线上演讲

“中华文化数字精准传播”研讨会:用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1月8日下午,众多学者围绕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考古进行研讨。图为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范雪春演讲《多学科视角下的南岛语族起源研究》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与福建省联合文物数字传播基地、平潭旅游与文化服务中心主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实现途径研究(18ZDA312)”课题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F0305300)课题组与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承办,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召开。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丁晓

标签: 四年级演讲历史人物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