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不说这个来过延安的外国人埃德加斯诺。
先谈一句著名的爱国企业家陈嘉庚,他在新加坡致富,但是却把自己的财富留给了大陆,一手创办了很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建立起来的。
话说回来,爱国华侨陈嘉庚在重庆受国民党款待,看着前线拼死拼活后方还能吃这么大鱼大肉,决定去一趟共产党这边。
他前往了延安,这绝对需要一定的胆略。
毛主席请陈嘉庚吃了顿便饭,饭上最珍贵的菜肴是当地乡亲招待贵客特意杀了一只鸡。席间来了个小战士送电报,送完毛主席说,你吃饭了没有,没吃的话你在这里跟我们一起吃。
陈嘉庚大受震撼,在国民党那里,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共产党这边如此人人平等,谁才是人民的选择不言自明。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就是陈嘉庚的想法。
我们自己的同胞感受到了巨大的触动,那么外国人见到延安的新气象之后会是怎么样呢?
一、埃德加斯诺,一个前往中国的普通美国人
埃德加·斯诺是进入延安进行采访的第一人。
而他与毛主席一生的友谊直到现在都在为人称道。
他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家境颇为贫困的家庭,在他小的时候,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以及印刷学徒,过得非常艰难。
等到了大学毕业以后,他就开始了一辈子都坚持从事的新闻工作,当时他已经在堪萨斯城的《星报》以及纽约的《太阳报》崭露头角。
然后,他开始在开往外洋的货船上当了海员,历游中美洲,最后到了夏威夷,但是他仍然在为美国的一些报纸供稿。
1928年, 年仅23岁的斯诺,跨越太平洋,到中国寻找东方的魅力,然而他看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满目疮痍,灾害横行,列强侵侮,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他这趟旅行并没有告知家人,因为他热爱旅行和冒险,浪漫又自得其乐,有着美国青年那样的幻想。当时在船上,他还非常激动地给父母写信说:“在很久很久以来,我就想周游世界,奔向大海。”
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以后他会以人道主义的胸怀同情中国人的苦难,以正义之笔为中国人民的不平呼告。
当时他在中国的上海,担任了《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来还兼任了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信员。
他的旅程实在是太精彩了,从1930年以后,他为采集了相关新闻,遍访中国的主要城市,还有中国当时陷入困境的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
他在中国西南各省作长时间的旅行,还曾经徒步经过云南省西部,到达缅甸和印度,访问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领袖。
但是这都比不上他即将成行的延安之旅。
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斯诺在上海亲眼目睹了淞沪战争以及热河战争,再后来,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报两年,也在这个时候学习了中国的语文。
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还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有所接触。
二、奔赴“红区”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已经在中国待了八年,为了探询中国西北的重大新闻,他带着刘少奇的密写信,揣着宋庆龄给他的联络信物(半个英镑纸币),前往中共所在的延安市志丹县保安镇。
埃德加斯诺前往延安的故事与陈嘉庚颇为相似,他在中国大地上看到了破旧的火车车厢中都是被人贩子贩卖的孩子,街道两旁还有像是快要饿死的男女老幼。
这是多么悲哀难过的景象,简直就是人间的灾难。
早在1924年的时候,他就看到了整个中国有2500万人处于饥饿的生死线上,这让他感到了巨大的震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斯诺后来在《复始之旅》上面写道,这些经历是自己人生觉醒的起点,他人生中第一次看到有人因为没有吃的被活活饿死,他陷入了循环往复的噩梦中。
后来,他有看到了国民党面对日本士兵的侵略,却一直热衷于打内战,还一直在屠戮工农群众以及革命者,那时候的中国仿佛笼罩在了黑暗之中,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里。
见到鲁迅先生、宋庆龄女士后,宋女士告诉他:“今天已经腐败到了无可救药地步的国民党,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垂死机构。”
鲁迅先生则成为了埃德加斯诺认识中国的一把钥匙,但是后来,鲁迅先生的著作被国民党封禁,国民党的腐朽和黑暗让斯诺再次受到了教育。
他对中国人民已经无比同情,当时他对自己的妻子海伦说:“中国现在陷入了灾难,但是我在宋庆龄和鲁迅的身上发现了东方的魅力,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埃德加斯诺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一个充满幻想的青年,而是一个充满着人道主义的作家和记者,中国严峻的形势让他感到忧虑,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
他的心弦波动了,他想去中国大地上可能唯一的一抹亮色,他想要去“红区”看一看,去看看另一个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当时宋庆龄女士非常支持他,而且还细心安排了斯诺到陕北的访问。
埃德加斯诺早已经酝酿了想要前往陕北之行这趟旅程,他有着作为记者的天职和使命,想要捕捉整个亚洲最有价值的新闻,更是想要冒险亲自去瞧一瞧蒋介石和其他新闻中说的,红军是不是所谓“杀人放火”、“像土匪一样”。
他还为了这趟旅程记下了有几百个问题的采访单子,上面的问题有: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人?他们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以及社会党人有什么地方相似,又有什么地方不同?
这些问题很有意思,甚至还有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还会发出咕噜噜的响声?
最核心的问题当然是毛泽东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可是被南京国民政府悬赏了25万块银元,是蒋介石的头号敌人。
斯诺真的很想见见他,看一看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自称为“就算是拿着自己的脑袋去冒险也值得”,经过足足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他在这一年的7月份到达了陕北的安塞,看到了周恩来总理。
没过多久,他终于见到了毛主席。
这和他想象的,和大多数人以为的,完全不一样。
他是这样形容毛主席的,只见他说,毛泽东是一个面容瘦削、看起来非常像林肯的人物,个头也高出了一般的中国人,背部也有些驼了,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留得非常长,双眼也特别炯炯有神,鼻梁非常高,颧骨突出。
埃德加斯诺对毛主席的第一印象,觉得毛主席是一个炯炯有神的知识分子。
毛主席与斯诺交谈了很多天,他告诉了斯诺自己是怎么成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是怎样成长壮大起来的,毛主席刚开始的时候,滔滔不绝,但是却只给他谈论了革命以及集体,没有说自己的“个人历史”。
埃德加斯诺非常好奇毛主席的个人历程,他知道毛主席本人的传奇性以及故事性也会异常精彩纷呈,他用从《三国演义》中学到的“激将法”力争说:“外面流传着很多关于你的谣言,你不应该纠正这些流行的谣言吗?”
毛主席先是感到非常意外,但是他考虑一会儿后,明白他想要干什么,只好和他讲了一些生平梗概,只见他用自己的湘音在窑洞中慢慢谈到:“我在1893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冲,我的父亲叫毛顺生,我的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七妹。”
就这样,埃德加斯诺在翻译的帮助下,在烛光中奋笔疾书,写了两万多字,这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那一篇不朽名作《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事到如今,这还是毛主席唯一的一份个人口述的自传。
更令斯诺感到震惊的是,毛主席不仅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但是他看到毛主席虽然指挥三军、学识渊博,但是他还有着淳朴的善良、纯真、平易近人。
就在这里,埃德加斯诺留下来了一张毛主席的照片,当时红军给了斯诺一套崭新的红军制服,给毛主席拍摄的时候,斯诺发现毛主席的帽子已经破旧不堪,所以就把自己的八角帽递给了毛主席。
这样,才留下了这一张传世之作,人们永远记得毛主席年轻时候的风采。
照片中,毛泽东头微微侧向左边,剑眉微皱,神态儒雅,迄今为止,这是毛泽东所有照片中发行量最大的之一。
三、埃德加斯诺在延安所见所闻
斯诺两次在延安采访,一共在这里呆了好几个月之久,他不仅仅接触了中共的高层毛主席、张闻天、周恩来、徐特立、林伯渠等党内元老人物,而且还深入红军采访了指挥员彭德怀彭老总、徐海东上将以及普通的战士们。
他还参观了苏区的村政权,还亲自访问了农民,并且仔细考察了苏区的土地政策,正是因此,他才知道了毛主席那仿佛铁打一样的工作态度,做了这么多年的红军领袖,没收了那些欺凌群众的地主、官僚以及税吏的财产。
但是,毛主席把这些钱和土地都分给了穷人,毛主席自己的财物却只有一卷铺盖,以及几件随身衣物。
他在这里了解到了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听得非常入迷,埃德加斯诺将长征称之为“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他看到了五湖四海的战士们团结一心站在一起。
斯诺还见证了苏区的蓬勃发展:“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有运动、新鲜的山间空气、自由、尊严、希望,这一切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当时有好几件事非常有趣,或许最平凡的地方可能越会迸发耀眼的闪光点,久久回荡在人们的心田。
比如说,在这里,少先队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检查过往的旅客,看看他们有没有路条,有路条才能放行,没有的人就会被他们带到旁边进行仔细询问。
有一次,埃德加斯诺知道了彭德怀彭老总也被拦了下来。
他被少先队喝令站住,否则就要逮捕彭德怀。
彭老总马上说道:“我就是彭德怀。”
而且还补了一句:“你看到的这些路条就是我给开的。”
没想到少先队的人说:“你就算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他们说道,“但是你就得有路条。”
然后少先队的队员们呼叫了“增援”,那些同样是少先队的孩子们,他们从田里跑出来,包围了彭德怀。
没有办法,彭德怀元帅只好认真写了路条,还签上了字,交给了他们,这才成行。
后来,埃德加斯诺知道少先队的这些孩子都很善良,于是胆子大了一些,当少先队的小孩子从他身边走过时,他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
孩子知道他在逗趣,压根儿不理这个“洋鬼子”。
几分钟后,他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埃德加斯诺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他。
只见李克农上将扯扯斯诺的袖子,悄悄对他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
“谢谢你——同志!”埃德加斯诺明白了,于是赶紧道歉。
他完全没想到,这名虽然年纪小,但是浑身闪耀着信仰光芒的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他。
“不要紧的,”少先队员说,“你别为了这样一件事感谢一个同志!”
这是他游遍了整个中国,都没有见到过的景象,之前在中华大地上看到的饿殍遍地的景色,仿佛是一个幻想,这些生气勃勃的孩子们仿佛很快就能撑起一个崭新的中国。
就像是一轮红日一样。
不仅仅是孩子,这里的人民更加让他感到震惊,当他随意见到一个村庄的老头,同他进行交流的时候,老头居然在胸口袋中仔细摸索了一会儿,然后掏出来了一个脏布包。
这里面是一个旧笔记本。
老农给埃德加斯诺说,这是自己认识的两百个字,红军每天教他四个字,他在山西活了六十四年,从来没有人教过他写自己的名字,但是现在他会了。
他问斯诺:“你说红军好还是不好?”
紧接着,老农拿出了一根铅笔头,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熠熠生辉,斯诺感受到了自己从未感觉过的一种思绪,说不清道不明,但是令人感动。
当他去一个农村“小脚老太太”家的时候,他发现这个老太太有五六个孩子要吃饭,但是却坚持要杀掉自己养的几只鸡中的一只,没想到老太太却说:“咱们可不能让一个洋鬼子告诉外面的人说咱们红军不懂规矩。”
这里的“洋鬼子”并不是无礼,实际上,她也不知道要用什么称呼喊一个外国人,那时候还没有“老外”这个词儿。
在这里的红军战士,爱护自己的战马比爱护自己都要过分,埃德加斯诺也学会了这种奇特的“方式”,他骑着红军战士的马,但是行军结束的时候,觉得不是马伺候他,而是他在伺候马。
他觉得自己像个马夫,倒不像是骑马的。
四、依依不舍地离别
离别的时候,他最后一次走过大街的时候,越是感到了万分不舍,当时的红军们纷纷从办公室伸出了脑袋向着埃德加斯诺道别。
很多人们也为埃德加斯诺送行,还有一些少先队员陪着他走到了城墙根,他停下来给他们拍照,这些人像是孩子们一样,肩膀搭着肩膀,只有毛主席没有出现,因为他经常思考到半夜,有时候甚至工作到黎明,异常艰苦,上午是睡觉的时间。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创建者,共产党员蔡树藩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手臂,于是便对他说道:“你可别忘了我的假肢!”
后来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杨尚昆笑着对埃德加斯诺说:“我们可是要等着你的航空大队!”
情报之王,隐秘战线上的李克农上将也“要求”埃德加斯诺说:“别忘了把我老婆送回来。”当时时局紧张,李克农与自己的妻子失联了。
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古则是责怪地对埃德加斯诺说道:“把我的四两可可给我送回来。”这是因为,当时埃德加斯诺听说博古那里有一些可可,他自己看到了一篇巧克力蛋糕的烘焙法子,所以他用猪油代替黄油,想要做一个蛋糕。
只是非常可惜,他彻底失败了,从那以后,他只能乖乖地吃红军的小米。
斯诺知道,这些红军领导们说的都是玩笑话,只是减少离别的悲伤气氛。
当埃德加斯诺路过红军大学的时候,红军大学的全体学员都露天坐在了一棵大树下面听着张闻天做报告,见斯诺走过来,他们纷纷向他握手。
然后斯诺的思绪有些震荡,喃喃地说了好几句话,转身趟过了溪流,同他们挥手道别,很快骑上了马走了。
当时埃德加斯诺非常难过,他不知道自己写的这些东西会引起世界的震荡,甚至会让他自己在西方世界产生轰动,成为新闻明星一举成名。
更不知道自己的这本采访集,也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会成为评论家中“本世纪由记者完成的最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成绩”,以后会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无数青年革命者竞相阅读,美国国务院甚至还曾经将这本书定为了了解中国必读的20本书之一。
即使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这个美国总统在座机上准备去见毛主席,他手中就有一沓埃德加斯诺的文稿,还被基辛格标注了“请特别仔细阅读”。
因为,埃德加斯诺记载了中国人奋勇拼搏的精神,这是为了改变中的一群革命者的丰功伟绩,这是人类的精神铸就的文章,而埃德加斯诺记录了下来。
回到埃德加斯诺离别的时候,他那时候心里想着,自己也许是他们看到的最后一个外国人了,他知道他们能够改变这个国家,但是当时蒋介石气焰嚣张,这里面临着巨大威胁。
埃德加斯诺感到了无尽的悲伤,泪水沾湿了脸颊。
他在书上写道,他觉得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
(全文完)
标签: 历史人物故事3到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