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藩镇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爱百科 192 0

许超雄(上海师范大学)

11月6日,“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工作坊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上海市历史学会协办,主题为“藩镇时代的政治与社会”,旨在探讨八至十世纪的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变革,为当下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历史经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编辑部、中西书局、浙江大学出版社、上海师范大学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工作坊。

在主题报告环节,七位报告人围绕藩镇时代的政治与地方社会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华东师范大学黄纯艳教授、《社会科学》编辑部陈炜祺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胡耀飞副教授、中西书局李碧妍副编审、《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邹国慰编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申浩副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陈大为教授、雷家圣副教授、董大学副教授、杨晓宜副教授参与了评议。

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陈大为教授主持,钟翀教授致辞。钟翀指出,工作坊集中主题,体现了专、精的特点,聚焦在实质性的内容之上,长期坚持工作坊,有利于学术成果的产出,对于年轻学者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工作坊︱藩镇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与会学者合影

陕西师范大学胡耀飞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出土墓志所见吴越国中吴军使府职官考》。该报告梳理了吴越国内部以苏州为范围的中吴军相关墓志,详细考证了中吴军的节度使、文武僚佐等使府职官,并提出要注意中吴军作为吴越国边疆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评议人指出,出土墓志与传世史料结合进行二重证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献、文物之间的交互联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钱氏政权对中吴军的管理情况,同时要注意行政区划背后反映的政治经济问题,并对深入研究吴越国藩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秦中亮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地域空间与政治博弈:中晚唐河朔政区变迁刍议》。该报告分析了藩镇时代四次河朔政区的调整,以政区调整为主线,对唐廷与河朔藩镇的关系演变进行了分析,指出每次政区变更背后都有唐廷与河朔藩镇的权力博弈。

评议人指出,文章叙述过程中需要注意前后背景的交代,对于涉及政区变动等问题,需要有图表等辅助。历史研究要注意历史发生的当下,而不是后来人的角度去评判。同时对文章结构布局、表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厦门大学王炳文讲师的报告主题为《饥窭的戍卒:军费危机与晚唐安南之乱》。该报告考察了岭南税米与衣粮问题的来源,同时分析了唐末军费危机下的安南叛乱,对安南都护李涿首乱安南等问题有新的解读,指出背后反映了唐廷、藩镇及地方势力的博弈。

评议人指出,通过具体个案对晚唐军费捉襟见肘的问题进行考察,是深入了解晚唐地方变局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一考察需要唐代经济、财政史的学术支撑。并就墓志史料的相关问题、安南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讨论。

山西师范大学孙宁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论唐代人口的销籍》。该报告对唐代人口的销籍进行了系统考察,对销籍过程中亡口的申报、官府勘验亡口的程序、唐代户口注销的统计方式、户籍文书中的“死除”等问题进行了考证,还原了藩镇时代前期的基层户籍管理。

评议人指出,户口统计中死亡人口与真正死亡人口之间存在差距,人口跨地流动尤其是边地的统计情况,需要考虑。同时对文书中的名词释读,“籍后死”、“帐后死”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山西师范大学刘丽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大族·秩序:吴郡社会稳定的文化基因及其历史演进》。该报告梳理了六朝到五代以来吴郡大族的文化特性及与苏州地方秩序的关系,将藩镇时代的苏州文化发展置于六朝以来的历史传承与唐后期时局变动下进行考察。

评议人指出,吴郡与苏州的范围存在一些区别,大族的概念在魏晋与唐代的概念也存在不同。大族是不断变化的,其面向是比较复杂的。大族跟士族的界定,吴郡重要大族的信息交流、互动关系、与地方势力关系等方面可以进一步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李殷讲师的报告主题为《议兵之争与唐宪宗朝君臣信息沟通研究》。该报告对元和五年成德用兵过程中朝廷百僚的议兵奏议、魏博归复过程中李绛与李吉甫的争议、淮西之役中朝廷集议进行了详细考证,分析了元和时期朝议决策的相关问题。

评议人指出,研究中需要明确解决的核心问题,君臣信息沟通的核心是皇权,大臣奏议表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成德议兵中文书性质的区别与后面几次议兵需要综合考虑,奏议讨论的具体时间可以进一步考证。

上海师范大学许超雄讲师的报告主题为《中兴与太平:元和削藩的政治语境》。该报告分析了“元和中兴”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考证了元和年间“中兴”语境逐渐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比较了“中兴”与“太平”的区别与联系。

评议人对唐代中宗的“中兴”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注意“中兴”具体语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中兴”的固定含义,两种意义的“中兴”应该是存在的。同时对报告的标题、部分表述内容进行了讨论。

工作坊︱藩镇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胡耀飞、刘丽、王炳文、秦中亮、孙宁、李殷、许超雄

主题报告后举行圆桌讨论,主题为“藩镇研究的展望”,由上海师范大学秦中亮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出版社蔡帆编辑、厦门大学王炳文讲师近来分别出版了《朝廷、藩镇、土豪:唐后期江淮地域政治与社会秩序》和《从胡地到戎墟: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研究》两部著作,二位作者首先分享了藩镇研究的心得。

蔡帆指出,从江淮地区的情况来看,唐朝廷与藩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是非零和博弈。地方人群的崛起改变了江淮地区的结构,错综复杂的地方势力导致高骈难以对江淮进行有效整合。以后的藩镇与地方社会的研究,可重视(1)藩镇与地方社会结构,如军镇对地方治理的影响,唐朝廷、藩镇与地方州府的关系;(2)藩镇与地方风貌,如胡化、江南财政化、文儒化等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影响;(3)藩镇的地方人群,包括地方人群与藩镇的互动;(4)地方势力的崛起与藩镇权力的变迁,如江南土豪人群对藩镇权力的影响及五代结构的演变等。

王炳文指出,从学术史的脉络来说,安禄山的族属对于研究河北胡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河北胡化的起点是营州胡,营州胡不是一个种族认定,而是一个带有政治判断的结果。从广义而言,营州胡并不单指安禄山、史思明、李宝臣等叛乱人员,李光弼、王思礼等亦可包括。目前没有一部完整的《安史之乱史》,其中有原因是因为相关记载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胡化问题也不仅仅是粟特人的胡化,还要注意唐人语境中的“胡”也有相当部分包括回鹘。目前藩镇研究从立体、多面、多线条的角度展开,可以从信息的沟通、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政治话语的形成、政治规则的构建等探讨。

中西书局李碧妍副编审、陕西师范大学胡耀飞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董大学副教授、秦中亮副教授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李碧妍指出,在藩镇及中晚唐研究俨然成为中古史研究热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向前辈学者学习,认真夯实自己实证研究的功底,打好扎实的制度史基础。以当下藩镇研究最瞩目的两个取径——藩镇权力结构与藩镇政治文化为例,前者看似为最新的藩镇研究潮流,但其实这一取径渊源有自,最初由日本学者进行探索,并一直是日本藩镇研究的主流视角,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尝试此取径也有十几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当下的很多研究只能说是光大这一方向,但创新力度还极为有限。至于后者,即藩镇政治文化的研究,对学者学术能力的要求其实相当之高,而目前的很多研究则有如“玄学”,要么概念、术语花哨而内容空乏,要么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甚至于论说南辕北辙,或毫无立论意义。因此,唐代藩镇研究尽管成果众多,具有成熟的体系,但如何进一步有所突破,仍需要探索。藩镇研究亟需回归仔细爬梳材料、全面掌握唐代各种制度,以及认真思考唐王朝的意义上来。

胡耀飞指出,吴越政权统治的温州、台州、明州、衢州、睦州等地的军镇,以及杨吴、湖南等割据政权的藩镇结构面相,内部的不同形态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关于行营与藩镇的权力结构关系,各个藩镇结合成行营的呈现方式,行营与中央、地方的关系,各个藩镇之间的关系,行营的个案研究都可以深入。晚唐时期针对某一场叛乱记载的书目缺乏关注,其中提供的信息,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对这些材料可以先从文献辑佚入手,然后探讨作者及相关记载对于推动研究的价值。同时,每一个藩镇内部的文职僚佐,包括名称、设置、迁转,还可以系统地考证还原。

董大学指出,目前对于藩镇研究视角新颖,区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就敦煌归义军政权而言,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非常复杂,因特殊的地缘政治,我们不能单单仅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考察。宗教文献中有大量涉及政治的材料,可以从政治与宗教的关系进行切入,考察社会网络、宗教关系等方面。个案研究中强调特殊性,容易冲击对唐代社会的总体印象,但若综合起来看,大量的案例所反映的现象跟唐代总体面貌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不能过分突出个案的特殊性,还是要回到历史的背景进行探讨。

秦中亮指出,安史之乱的历史记载目前最为详细的仍然是《资治通鉴》,但《通鉴》关于安史之乱的人物过多且零碎,导致线索不够清晰,在人物事迹记载中过于强调张巡、许远等忠烈人物,导致事件的叙述比较混乱。唐代文与武、胡与汉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胡化是否属于文化问题,如何判别胡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无法用绝对清晰的概念予以辨别。文与武的概念也存在一个相互交叉的情形,唐代后期仍存在文、武并存的情况。藩镇史的研究要注意唐前期的研究,对于藩镇研究中一些名词的使用也需要慎重。

工作坊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黄纯艳教授作学术总结。黄纯艳指出,本次工作坊表现出很好的开放格局,立足于全国学者共同交流、研讨学术,对于推动青年学者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藩镇研究是唐史研究的基本且具有示范性的议题,本次工作坊的藩镇主题体现了青年学者敢打阵地战、关注基本问题的态度。工作坊将藩镇置于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视角来进行探讨,有助于拓展藩镇研究的空间,深挖出新的议题。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报告从新视角讨论唐代的藩镇,特别是在讨论地方社会方面,有新的见解。从地方治理角度来讨论,不仅是视角不同的问题,牵动的面相也更加复杂,背后涉及政治、财政、社会等多方面的相互影响。同时,本次工作坊报告体现了扎实的学术能力,对于材料的使用也颇见功底。评议者从论文结构、问题意识、观点表达、学术规范等提出了中肯意见,体现了同行评议的专业性。

本次工作坊聚焦于八到十世纪的藩镇,考察了藩镇时代的政治与社会情况,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到基层地方社会治理,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史料的结合,以政治文化、政务运行、军镇制度、行政区划、政治事件等为切入点,在选题、材料、方法上都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工作坊总结了前人藩镇研究的情况,并对进一步推进藩镇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次工作坊对藩镇研究的深入探讨取得了预期效果。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徐亦嘉

标签: 中国历史发展图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