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洛阳纸贵(上)

爱百科 110 0

   洛阳纸贵,典出《晋书?左思传》,说是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所作的《三都赋》一时在洛阳广为流传,人们竞相传抄,使洛阳的纸价贵了许多。“洛阳纸贵”这一典故流传下来了,但左思其人及《三都赋》后来知道的人并不多,因为《三都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没有占有一席之地。“洛阳纸贵”表现出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即文化载体的流行,这一文化现象反映出的实质是文化内容的广受欢迎和广为传播。孙过庭的《书谱》一书一经问世,就倍受书法人的重视和关爱,就在书法人中广为流传。孙过庭本人出于讲学的需要多次抄写过《书谱》,其它学书人出于学习书法艺术的需要,也多次抄写过《书谱》,当年的传抄流传会不会轰动一时,让洛阳城内的纸价飞涨呢?我们说完全有这种可能。

   孙过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难得而少有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陈子昂称其为“有唐之不遇人也”。孙过庭五十六岁被免官后,所从事的职业就是研究书法、教授书法、为中国书法艺术著书立说,他长期住在客舍里,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时的人们对类似于这类职业称之为“座主”,孙过庭就是“书法座主”。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很多,但绝大多数书法家都不是职业书法家,而是兼职书法家,所兼之职多是官僚,其书名的获得多与其官位相关。官僚书家多以官显书,服务的对象是少数达官显贵,对于官僚书家,大众人群是可望而不可及。孙过庭是一位职业书法家,其书名的获得靠的是他的书法艺术技艺和书法理论建树,他的服务对象是大众人群。孙过庭的《书谱》必然深受大众人群的欢迎和喜爱。

   孙过庭用骈体诗文三千七百余字写就的《书谱》,既是一部优美的书法史诗,又是一部完整充分的书法学讲义。这部书法学讲义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为主旨,对书家、学书、书牒、运笔、授书、评书等给以了充分论述。其中充满了辩证法,巧用了方法论。说理透彻,比喻精辟,妙语连珠,富有情趣。《书家论》、《学书论》、《书牒论》、《运笔论》、《授书论》、《评书论》等六篇内容各自独立成篇,篇与篇之间相互联系紧密。六篇的内容将书法艺术中的问题全都覆盖了。对书法的批评,从书法艺术的指导思想,到学习书法艺术的具体实践,所击之处,无不切中了书法学习中之积习陈弊。鞭辟入里,言真意切,有拨云见日之效。通过这些批评为学书人指明了一条学习书法以及书法创作的成名、成家、成功的正确道路。如此书法学讲义,不要说是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在今天,依然是一部非常好的书法学讲义。

   孙过庭《书谱》墨迹,翰墨精妙,“书乱二王”,结字运笔,入规合矩,字数之多,堪为后世草书法帖之上乘。这又是孙过庭《书谱》一大卖点。

  从书学的角度说,《书谱》是一部书法学讲义,它叫《书谱》。若从文学的角度说,《书谱》是一篇优美的书法史诗,应该叫它《书赋》。如此书学文学兼优兼备的诗篇,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学史首屈一指,受到时人的喜爱当属必然。

   以上是孙过庭《书谱》所具备的社会轰动效应的条件,即《书谱》响亮的社会卖点。以下我们再看看孙过庭《书谱》所处时代的文化大背景。

   唐代取仕的制度是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就是考文章,但文章是靠书写表现的,写不好一手好字,就受不到考官的看重,就相当于文章没有写好,文章不好就意味着功名无望,就相当于自我断送了仕途前程。由此见得,书法于科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同小可的,科举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考书法。对于这一点,现在的大多数读书人是没有感觉的,而唐代的读书人是非常清楚的。有了这样一种潜在动力,这就有了学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都在那里练习书法,书法练习就成了士子们的必修课。这就是孙过庭《书谱》的社会需求,这也就是孙过庭《书谱》广为流传的社会大背景。试想,在那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中,向孙过庭求习书法的人为数一定不在少数,希望有一本《书谱》手稿的人也一定不在少数,《书谱》的传抄和流传当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唐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二次书法发展高潮,除了科举考试,能够刺激引发士子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外,最高统治层的崇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唐太宗特别喜好和重视书法,在翰林院设侍书博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科举考试中设有《明书科》,以书取仕。太宗特别推崇王羲之,在位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搜集王羲之的墨迹,在搜集王羲之的墨迹的时候,可以说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太宗下令全国,以重金收集王羲之的书法墨迹,只要献出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要官的给官,要钱的给钱。唐高宗和武则天也都非常喜好和重视书法,他们的字都写得特别好,且都师王羲之,都是书法大家。上行下效,统治者高层对书法艺术的崇尚,必然影响带动社会尚书的时风。孙过庭传承王羲之书艺,“书乱二王”,得到过太宗的首肯,《书谱》的传抄和流传又当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

   有孙过庭《书谱》的响亮卖点,有社会的尚书时风,二者的自然结合,孙过庭《书谱》的广为流传抄转就属一种必然,“洛阳纸贵”也就成为一种可能。关于这件事情史料中虽然没有留有像左思的《三都赋》那样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很欣慰,时间虽然过去了一千三百多年,类似于《三都赋》那样的文化现象的记载,史料中却随处可见。

  ... ...(接《洛阳纸贵(下)》)

   (王根权先生《王根权品评<书谱>一百讲》)

   王根权先生,陕西洛川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副会长、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长安书画培训学校校长。

   王根权先生为人务实诚信,做事图求进取。好学博涉,成果颇丰。综归起来,可称为“一书两考”。一书指的书法,既有较高的书法理论研究成果,又有较深的书法实践造诣。“两考”指的是考试与考古。

   王根权先生主要致力于书法,临池数十载。书作以行草见长,追求传统书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 兼秘书长佟韦先生为其题词:“凌云健笔”,著名书法家薛铸称其为“文人书家”,著名文艺评论家乔犁先生称其为“学者型书家”。草书《毛泽东词·园春·雪》,入选《中国艺术大家》专集,著作《中国书法品评》一书,已被有的大学作为选修课教材。2008年王根权先生以《中国书法评判标准》为理论支撑创建了《中国书法品评网》()。

   主要著作:《中国书法品评》、《书法通识教程》、《孙过庭〈书谱〉品评一百讲》、《书坛怪圈解密》、《拨开云雾看书法》、《学与考方法谈》、《中华第一碑》、《秦十二铜人探秘》、《甘泉宫考辨》、《考场内的作弊与发现》等。

标签: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