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明月——宋仁宗传
这是一个被大臣盖过了风头的皇帝,这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中唯一一个被贯以“仁”的皇帝!
第一章:配角皇帝
楔子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史,能够称得上治世的可谓不多,从汉朝算起,文景之治算一个,后来是光武中兴,再后来就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就到康乾盛世了。经历了许多年历史的变迁,到今天,前后绵延近三百年的宋朝却始终不是一个被十分重视的朝代,无论从专门的著述,还是从戏曲方面,宋朝总显得有点“门前冷落鞍马稀”,电视剧从汉朝拍到清朝,从唐朝又到明朝,却很少拍到宋朝,好在还有一个虚构居多的包青天和杨门女将偶尔在电视上出现,算是撑了一点赵宋江山的面子。即使是平常的茶余饭后,只要一提起宋朝,仿佛就是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印象,唯一一个能打的岳飞,还被冤死了。更让人有点接收不了的是两个皇帝被俘,接下来的皇帝却苟安一隅,几无光复大志。就如同“一美遮百丑”,宋朝的亮点反而被人忽视了。这不能不说是宋朝的悲哀, 但有时候人的感情就是如此,认定了的东西,经过沉淀就积累了下来,反而根深蒂固了。
能与唐宗齐名的宋祖的江山自然还是很有些颜色,在历史上,宋朝堪称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奠定国家统一的大局面,开启了千余年中国统一的大局面。自宋朝起,历经元、明、清,一直到封建社会消失,中国再没有出现大的分割。宋朝除武力的确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外,其它多方面都耀眼夺目,有与唐诗比肩的宋词,有中国纸币的发明——交子,有清明上河图等等。
而今天我要说的只是近三百年基业的大宋帝国中一个很短的时期,但却是很有特点的一个王朝,我把他称为宋时明月。他就是大宋帝国的第四任领导人——宋仁宗任职的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数得出来的治世中,这只是一段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治世。而仁宗也如同他的治世被遗忘一样,他是一个被名臣抢去了风头的皇帝,但确实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贯以“仁”的皇帝,这个皇帝不一样。
虽然很多人把“屈辱”当作了宋帝国的名片,但是在这个帝国走到这个皇帝的手里达到了颠峰时期,这个盛世论文可以和唐比美,论治可以和汉比肩,他就是宋仁宗在位的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宋朝达到了全盛的颠峰。据说,十分自负,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平生只服三个人,一个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他的祖父康熙,还有一个就是宋仁宗。
很多人也许对宋仁宗不熟悉,但一定熟悉包拯包青天,一定熟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至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就更不陌生了,还有柳永,这些都是宋仁宗治下的大腕,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明星太过于耀眼,反倒把培养这些明星的老板所忽略了,而这也许正是仁宗的可贵之处。
宋仁宗到底何许人也,就是最出名的历史戏剧“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原名为赵受益,后更名为赵祯,也就是签定了“澶渊之盟”,结果弄得声名有些狼籍的赵真宗的第六个儿子,从他的排行来说,他也不是会被宠爱的一个。不过他却是最幸运的一个,因为他的哥哥们比较短命,以致于赵真宗一脉剩下了他一个男丁。有幸有不幸,因为他的母亲不是皇后,所以他生下来后就在他爸的默许下被他老爸的宠妃刘妃据为己有,而他的亲身母亲李妃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儿子被别人抱走,敢怒不敢言。这样的情况后来被后人所攫取,演绎成了《狸猫换太子》这样的一出戏,传唱至今。由于戏太过于传神,人们就渐渐以为这是真的了,甚至还有了包拯的日审阳夜审阴的传奇故事。
仁宗即位后,由于年幼,由并非他亲生母亲的刘太后辅政,他的生母李氏更是无人敢提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仁宗亲政,但是此时他的生母李氏却以过世,所以包青天中迎接亲生母亲李氏还朝只不过代表了作者的一个美好心愿而已。不过他得知了此事后,却对生母李氏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尽管仁宗知道了刘氏并非自己的亲身母亲,但他感念刘氏对他的教导(而刘氏事实上也的把仁宗当作了亲身儿子培养,仁宗有后来,的确多仰赖于刘氏的谆谆教诲,此为后话),以及对自己亲生母亲的后葬(这的确显示了刘氏的政治远见,否则的话她的结局也许就不是能够被追谥为皇太后的了。)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在政治上的阴影。
(一) 缘由是一场政治阴谋
仁宗能够顺利的继承皇位恐怕要得益于一场政治阴谋,尽管没有这场政治阴谋他有可能仍然会是太子而后继承皇位,但却绝对不会这么顺利。
仁宗一出生就已经在一个政治棋局中了,他是棋子,但他自己却并不知道,他其实是在一个阴谋下长成的,当然他不知道(不过他在亲政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后,也仍然没有采取变态的一些做法来处理,而是采取十分平静或是较为柔和的手段来平息了这场政治争斗,可见他的内心并不十分的厌恶这场争斗,或者打心眼里就不想去计较这些)。
可以想象仁宗其实和许多年幼的皇帝即位的遭遇差不多,他这个皇帝位置不好当,不是被皇太后辅政就是有可能被外戚干政,或是被权臣架空。不过幸运的是,他还只是被皇太后辅政,没有被外戚干政,不仅没有被权臣架空,而且他还有着忠于皇帝的臣子(这个的确得益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对大臣的态度,据说他曾经留下了不得擅杀大臣的祖训,因此宋朝的官员很少有被处以极刑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宋朝,大臣对于朝廷的忠心相比于各个朝代似乎都要强些,这也是南宋以如此积弱之势却能苟延那么多年的原因。有人就说了,那岳飞不就是被冤枉处死了吗。各位,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说很少擅杀大臣,不是说没有,况且他也没有说不准杀大臣啊,凡是封建社会,都是家天下,一旦触及其核心利益,他都会毫不手软。岳飞就是因为触及了当时皇帝的核心利益,功高震主和立太子之事都让当时的皇帝赵构不爽,于是借秦桧的手,杀掉了岳飞,其实幕后黑手就是皇帝老。仔细看看各朝代君臣的关系,宋朝的君臣实不同于各封建朝代的君臣关系,的确是有那么一点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臣的味道,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仁宗幼时被奉旨的刘后辅政算是十分幸运的了,因为刘后没有其它的政治野心,这个政治野心就是自己当皇帝。不过刘后没有政治野心却并非没有因为她没有做武则天的条件,她甚至比武则天更有条件做,但是这个皇太后既对小皇帝不是那么的飞扬跋扈,也没有挖空心思想要在宋朝做一回武则天。因此,刘后对于仁宗没有政治上的威胁,因此即使仁宗没有亲政,但是他所有的臣民还是把他当皇帝看待,而不是当傀儡看的,而所谓的刘太后的辅政,也只是奉旨辅政,因为仁宗的父亲真宗在死后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真宗作为一个不算昏庸的皇帝,未必就不担心他年幼的儿子被年长的太后当做块垒,但是他也更担心自己的江山流于大臣之手,要知道他们宋朝的江山可就是巧取豪夺而来。于是他不得不留下了一着制衡之棋:一是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目的是要皇太后以太后之威压制众大臣,不得欺负幼主;另一方面为了制衡太后,也当众委托众大臣,要竭力辅助太子。在真宗临死的时候曾召见大臣,要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见此情景,内心才稍安一点,这也是封建朝代一般幼主即位所惯用的手法,实行皇权和政权相互监督来实现平衡。不过真宗的手法比较平和,不象汉武帝,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要求年幼的太子母亲殉葬,理由就是后宫不能干政 ,怕年幼的太子被他的母亲操控。这样的方式无疑是血腥的,但是政治和权力又哪有不沾血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旦权力之争,所谓的亲情就荡然无存。之所以有仁宗的以后,的确要感谢自己的父亲,托孤托对了。
相比昔日以及以后的朝代,宋朝的确是一个最没有血腥的朝代,因此,仁宗的亲政也没有遇到太多的障碍,所以在大臣们拥护下,他很快就走上了自己的路子。要说仁宗不容易,是他被辅政长达11年的情况下,他的心态却没有变态。不像明朝的万历帝,在长时间的太后和宰相张居正辅政后,心灵变得极度扭曲,迫不及待的在亲政之后,神宗终于给张居正加上了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罪,下诏抄了张居正家,并把其子弟全发配到“烟瘴地面”。并全面推翻了一条鞭法,使得整个明朝再一次进入万劫不复的当口,可怜张居正耗尽心血换来的大好局面,就在一场政治纷争中烟消云散。
仁宗亲政前后尽管有官员的任免,但是朝局没有大的变动,更没有出现朋党之争带来的诬陷之祸。这既是体现仁宗有容人之量的地方,也体现了仁宗对刘后本身的一种认可。从封建社会而言,大凡皇帝亲政前后大臣的命运会是冰火两重天,因为有这样一句俗话“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要去争那个拥立之功的原因,背后一切的推动,实际上就是政治利益的诱惑。一般而言,在亲政前后,政治变动是比较大的,因为没有亲政前背后掌权的人尽管不是皇帝,但是他有他的选人及用人标准,而随着幕后掌控 的退出,亲政后的皇帝考虑自己的威望以及政治需要都会要大批量的换人。比方说清朝嘉庆的亲政,首先就解决了他父亲的宠臣和绅,然后重新提拔和任用了一大批的人,这就是党争之祸,其实中间大部分是冤枉的,他们不过是应景的应声虫而已
(二) 刘后其人
随着刘后的过世,仁宗开始亲政,应该说此时大宋面临的朝局还是比较安稳的。原来侵扰最多的契丹,也在他的父亲手里签定了一个《澶渊之盟》而趋于稳定,虽然小打小闹的袭扰不可避免,但终究已经不是主流,也用不着朝廷派兵干涉;对内由于刘后的政治手腕很有一套,反对的不反对的,都没有了太大的折腾,有的虽然因为太后过世,皇帝亲政,担心自己的乌纱帽的也持观望态度,没有上窜下跳折腾出什么事。但这对于仁宗而言,是好事也是挑战,好事是自己亲政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挑战是别人都在观望他是否能够走出与刘后不同的路来。
因此,仁宗要有自己的思想,有一个人还真是绕不过去,那就是并非他亲身母亲,却以亲身母亲辅政十余年的刘太后。可能是戏曲和电视剧《包青天》的影响太过于巨大,以致于使得刘太后面目全非。但历史上的刘太后却并不是戏曲中说的那样凶狠残暴而无所作为。不可否认的是,刘太后肯定具有相当的政治手腕,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皇帝有那么多的嫔妃,皇后死了之后,当然是要另择皇后,皇帝选择皇后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有没有龙子,这件事直接关系到江山的归属问题,这是一个必备的条件之一。另外条件当然是皇帝要喜欢(当然历史上不乏皇帝立了自己不喜欢的女人做皇后的,但那是没有办法,因为有时候皇后的位置也是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比如顺治,他最爱的女人是他弟弟的女人,他恨不得把皇位都给她,但是她不能不听他娘孝庄太后的,立了博尔济吉特氏做了皇后,这与孝庄有关,她属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满朝皇帝一般的皇后都会和这个世家联姻,就是政治势力的结合。因此孝庄的姑妈、自己、侄女都是皇后)。在皇帝权威至上的时候,他喜不喜欢自然是最重要了。但当时的刘后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完全要靠她自己的政治手腕,才能让真宗默认她把仁宗强占到自己的名下做太子。这样的过程,说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这是一场宫廷争斗,牵涉到方方面面,而刘后能够让这样的一场争斗无声无息的进行,而又全部按照她的愿望在走,直到十余年她死后才被人揭发出来,的确很不容易。
元朝人脱脱写的《宋史》应该比较中肯,对刘后还是予以了相当的肯定。
“章献明肃刘皇后,其先家太原,后徙益州,为华阳人。祖延庆,在晋、汉间为右骁卫大将军;父通,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从征太原,道卒。后,通第二女也。”可见刘后的身世背景不差,也可以说这是她能够当上皇后的家世背景。其实古代当皇后有很多的讲究,但首先有一点,必须出身要好,过去民间嫁娶都讲究门当户对,更何况是皇帝娶老婆,家世稍为差一点都进不了宫,或者就算是进了宫,级别也不会高,一般当个才人就不错了,武则天进宫才当了才人。你进了宫,如果家世不好的话,即使生了儿子也是不能当太子的,这样的一般称为庶出,不能称为嫡出。康熙几十个儿子,但首先立太子就立了二阿哥,而不是大阿哥,就是因为大阿哥的母亲出身比较低。刘后的父祖都位列将军,这就为她以后的晋身提供良好的家庭背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刘后才能够耳濡目染感受父祖的政治才能,从而有不错的学问功底。相对于一般的妃子,刘后就很有优势了,出身好,又熟读诗书,显得温文尔雅,难怪真宗皇帝很快就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
不过,她在入宫后,得到了老公的喜欢,却得不到公公婆婆的喜欢“后年十五入襄邸,王乳母秦国夫人性严整,因为太宗言之,令王斥去。王不得已,置之王宫指使张耆家。”好在公公很快就驾崩了,老公做了皇帝,“太宗崩,真宗即位,入为美人。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大中祥符中,为修仪,进德妃。自章穆崩,真宗欲立为皇后,大臣多以为不可,帝卒立之。”
不是好的东西每个人都会喜欢,刘后虽然被真宗宠爱,却被公公婆婆冷淡,大概刘后每天喜欢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实这也情有可原,自己老公那么多老婆,我不漂亮他喜欢别人怎么办。而真宗当然当时还不是皇帝,还只是太子可能因为喜欢刘后,就经常会带着在父亲面前走动,但是刘后的花枝招展对于她的婆婆来说,有点不庄重,于是受到了严斥,差点没有废掉,不可当时应该是比较严厉的了,真宗只能把刘后送到了张耆家暂避风头,直到真宗当了皇帝,又急不可奈的把刘后接回来,封为美人,后来又封为修仪,进德妃,到了妃子就快了,再就是贵妃和皇后了。这个颇有李治和武则天的味道,自己当了皇帝后,就急忙把出家的武则天接进宫以承鱼水之欢。
这样的一个过程,自然使刘后明白,大概这个皇帝是离不开我了,于是也更加的施展魅力,果然,真宗架不住这样的魅力诱惑啊,在他的章穆皇后死后,他立即想立刘妃为皇后,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一般来讲,另行撤立皇后,也大都是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刘后虽然条件不错,但是她曾经被太宗皇帝言弃过,自然不会得到众大臣的欢心,再说众大臣们心里有自己的算盘,哪里会那么轻易同意呢,可见,此时的刘后还没有大臣的拥戴基础。不过她把宝押在真宗的身上,此时的真宗翅膀很硬,根本用不着看大臣们的脸色,于是用了一个“卒”字就把刘后定为了态度,这个字表明的真宗采取了比较铁碗的手段选定了自己的皇后,后来尽管一些大臣们对此有看法,包括真宗比较喜欢的大臣寇准,都因此招到了罢黜。这也使得一些个大臣与刘后之间结下了怨气。以致于刘后当权后,也罢免了不少的官员。
刘后如愿以偿当了皇后,但是她却不能安心啊,因为她没有生儿子,这对于她来讲是十分危险的。几乎是同样的事情,吕不韦就曾经策动了当时秦国的太子妃,把留在赵国毫无任何政治前途的异人当成自己的儿子。(吕不韦)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篃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此时蚤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适而子之,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不以繁华时树本,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适,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闲,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史记•吕不韦传)其实吕不韦唯一的一点就是 现在夫人得宠是因为夫人年轻漂亮,夫人没有儿子,如果现在不选一个贤孝的人作为儿子,他日一旦人老珠黄,就会被打入冷宫。毫无疑问,华阳夫人面临的问题,刘后也有可能遇到。于是她要保证自己权势的另外一个步骤就是需要一个儿子,需要儿子怎么办呢,自己又不能生,那就只能要别人的孩子拉,但别人也不会给,都是皇帝的骨肉,龙子龙孙的,都指望着靠他荣华富贵啊。
要不怎么说,皇宫权利争斗无情,刘后仗着真宗的宠幸,在皇帝的默许下,活生生的就把同样是妃子,却生下龙子的李宸妃的儿子占为己有,还威胁李妃不得多说话,否则要废掉她。李妃只能是把泪往肚里吞啊,有什么办法呢,论手段自己不是对手,她已经是皇后,论爱情,自己的男人宠爱的是对手,还是留条命吧,指望以后孩子当皇帝再出头吧,谁知一直到死,她也没有能够看见自己的亲身儿子来认亲娘,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她的确有不堪承受之重,终于在刘后前去世。不过刘后威胁还是应该以李妃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威胁居多,基本可以勾画出轮廓,你把儿子给我,我是皇后,以后他就是皇帝,我保证善待你,你呢就自己享受荣华富贵,否则的话,你的荣华富贵保不住,你儿子的命也可能没有。皇帝也没有出来为这个可怜的女人说话,于是这个可怜的女人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抱走,成为太子以致皇帝,自己只能默默祝福。
不过民间传说这样的过程就成了狸猫换太子,刘后也被描述成了夺人子不得善终的恶女人,民间的美好心愿让李妃在有生之年当上的太后,但戏曲毕竟不是历史。
刘后有了儿子的步骤完成以后,她的政治计划就基本完成了,她开始更多的接触朝廷事务。〈宋史〉记载“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围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这是真宗还在世的时候,就说她比较聪颖,又熟读史书,对朝廷中的一些事,能够了然于心,真宗很多事情实际上都与她商量或以她的意见为准,这活脱脱不就是一个武则天和当时的高宗李治的再现吗。所以皇帝终身制的确不是一件好事,年纪大了,就没有那么精明了,所以要不倚重自己的老婆,要不就要倚重太监,不可避免就会出现后宫、外戚干政、太监干政的事情了。这在一些朝代是屡见不鲜,在唐高宗手里,不就把一个皇位让老婆当了去。好在刘太后不是武则天,尽管她的能力并不比武则天差,她却还是终于她的婆家的,否则中国的历史怕又要在宋朝改写了。
皇帝昏聩,后宫当政,一些大臣们自然是不甘心自己被一个女人领导的,为首的寇准就密谋请太子监国,孰料刘后棋高一着,寇准不仅要皇太子监国的事情没有办成,还被罢了宰相之职。而皇帝真宗的昏聩也可见一斑,几年后还才想起问寇准去了哪里。
“真宗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如果说别的妃子掌权是因为形势所逼,那么刘太后掌权,辅佐幼帝可是皇帝诣意,这也是为了牵制权臣。刘后临朝后,最重要的还是教育仁宗。
“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这也由此可见刘太后处事得体,一切皆从大局出发,有张有弛。掌权久了,就有人开始立辅立之功。因为前朝有了武则天,于是有人想要刘后也当武则天。
“先是,小臣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而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后掷其书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宋朝距离唐朝很近,很多的人自然知道唐朝,自然知道武则天,眼下的形势多么的像武则天啊,于是有的人就要求刘太后临朝称帝,但是刘太后做出了决定,我不做这种有负祖宗的事,看来她还是把自己当作赵氏江山的一分子,而没有把自己看作刘氏江山的始作俑者。这是刘太后对宋朝稳定做的一件大事,否则政局动荡,历史又要被改写了。
“后称制凡十一年,自仁宗即位,乃谕辅臣曰:「皇帝听断之暇,宣诏名儒讲习经史,以辅其德。」于是设幄崇政殿之西庑,而日命近臣侍讲读。
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及不豫,帝为大赦,悉召天下医者驰传诣京师。诸尝为太后谪者皆内徙,死者复其宫。其后言者多追诋太后时事,范仲淹以为言,上曰:「此朕所不忍闻也。」下诏戒中外毋辄言。”这不是一对亲母子,却做出亲母子才能做到的事,这可以说刘太后的第二个功劳,因此仁宗尽管以后知道了真相,却不忍见责,这也是刘太后的教化之功。(未完待续)
标签: 宋仁宗的皇后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