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为何还有东周和西周?

爱百科 177 0

后世为解读周朝历史,以前771年“平王东迁”为节点,将周朝分为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按照时间划分,战国时期显然属于东周,但在史料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却仍会在战国时期看到“东周”、“西周”这样的字眼,例如《史记·秦本纪》“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

战国时为何还有东周和西周?

事实上,战国时期的确存在过“东周”和“西周”,但却是两个诸侯国的国名(权且称其为诸侯国吧),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或简称“东周国”和“西周国”,彼时的周王畿被分为了东周国、西周国和周王室三部分,只是由于名称上太过相似,才极为容易让人将其与东周和西周两个历史时期混为一谈。

西周公国:前440年至前256年,共历四代公元前441年,在位28年的周贞定王姬介崩,其先后生有四子,而在其死后,已经衰弱不堪的周王室又爆发了一次严重内乱,以至于最终从周王畿中又分裂出了一个小国,史称“西周公国”。

战国时为何还有东周和西周?

周贞定王去世之后,其长子姬去疾继位,是为周哀王。然而,周哀王刚刚即位三个月,其二弟姬叔便将其杀死,自立为周王,是为周思王。周思王的王位仅仅坐了五个月,其三弟姬嵬又将其杀死,自立为王,是为周考王。

姬嵬登上王位之后,却开始担心自己也会像前两任周王一样,被自己的四弟姬揭所杀,思来想去,便决定干脆也让弟弟坐上国君之位。于是在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姬嵬即位后不久,便将周王畿的河南之地,封给了弟弟姬揭自成一小诸侯国,是为西周桓公,疆域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

战国时为何还有东周和西周?

至周赧王八年时(前307年),周赧王因拒绝秦武王试举周鼎的要求,被秦武王嬴荡逐出周王宫,周赧王只得徙居西周王城,此后周王畿大权开始落入西周君手中。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文公姬咎恐惧之下遂以周赧王姬延的名义,号召山东六国合纵伐秦,结果只有楚、燕两国派军,结果无疾而终。

同年,秦国循着东周大军发挥路线,连下韩国阳城、负黍两城,直逼东周都城洛邑,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则将西周君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贬为平民,将其放回西周。

战国时为何还有东周和西周?

不久,周赧王和西周文公相继去世,西周民众纷纷向东逃亡,秦国轻易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由于西周国未立新君,在历经西周桓公姬揭、西周威公姬灶、西周惠公姬朝、西周文公姬咎四代统治后,就此灭亡,而传承八百年的周朝,也就此灭亡。

东周公国:前367年(或前369年)至前249年,共历四代说到东周公国,其实与西周公国渊源极深,不过关于东周公国的来源,却有两种说法。一是西周公国传至西周惠公姬朝后,其于显圣王二年(前367年)封姬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君。二是西周威公于周夷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去世之后,公子根在赵国和韩国的支持下,自立于巩,号东周君。

战国时为何还有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国不仅建立的方式有两种说法,关于其始封君的身份也难以确定,虽然目前可以确定其石凤君为东周惠公,但关于东周惠公的身份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东周惠公就是西周威公姬灶的儿子,即西周惠公姬朝的弟弟。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东周惠公乃是西周威公姬灶的孙子,即西周惠公姬朝的儿子。

根据目前较为主流的说法,东周公国共历四代,即东周惠公姬班、东周昭文君姬昭(惠公弟弟)、东周武公姬根和东周文君姬杰。东周公国虽然与西周公国同根同源,但双方矛盾却极深,相互之间时常发生战争。

战国时为何还有东周和西周?

周赧王去世之后,由于周王室和西周公国皆已败亡,东周公国遂袭承周王室的血统,但却不再称王,而继续称君,也是自此开始,史学家开始采用秦王纪年。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意图再度发动山东六国拼死一搏,结果仍以失败告终,东周公国被秦国攻灭,统治地区并入秦国。

标签: 东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