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颠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赤壁之战的固有认知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而火烧赤壁也给了曹操统一中国的最佳机会。针对火攻,曹操若将计就计、以假败将吴军引诱过江,就可围歼其生力军。赤壁火攻则演变成了关门打狗。
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兵力少的劣势方往往凭借奇谋(火攻,突袭粮仓、大本营等要害部门),在出奇招的情况下拼死一搏,才有机会获胜。以小搏大就难免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优势方如果猜到这一奇谋,也很容易下套。将计就计、诱敌深入、口袋阵等策略已司空见惯,但不论三十六计还是孙子兵法,在谋略上往往倾向于劣势方,却没有为优势方提供一套相应的对策来克制“以少胜多”。战术上,优势方不仅要严守这些要害部门,更应以它们作诱饵,即诱敌深入再围歼,本文将这种策略称为“奇谋反套计”。特别是劣势方凭借关隘、大江等天堑而对峙,优势方难以攻取时,采用该计策则更有意义,它能引蛇出洞。赤壁之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曹操怀疑过黄盖诈降,也考虑到火攻、风向,甚至对“冬至、来复之时,有东南风不奇怪”都知道,但他却被前期胜利冲昏了头脑,乐观地相信了黄盖。成败在于细节,曹操不应仅仅停留在“判断、选择、赌哪种可能”,而应将两种可能都考虑到,摆下口袋阵来灵活应对。
若黄盖真降,全部过江后,曹操可让熟悉水战的兵将配合黄盖(实为监督)作开路先锋,连环战船的大军随后,使强渡长江更加顺畅。
若黄盖假降,曹操则将计就计,先用一队军假败,将他们全部引诱过江再围歼。假降给曹操带来的机会更大,它使吴军丧失长江天堑和水战的优势、自投罗网。此时,周瑜的心有多大、坟场就有多大。刘备的枭雄梦想、诸葛亮的隆中决策都将葬于赤壁火海。
消灭了孙刘联军,刘璋、张鲁会归顺,西凉的马腾韩遂也不是其对手,曹操将一统天下、结束战乱,而不是一念之差,大意失江山。
二、对付火攻的奇谋反套计:曹操可摆下双重口袋阵
赤壁火攻时孙刘联军主要是两路:水路,旱路。东吴的六队水路军借火攻杀过江,六队旱路军主要扑向乌林的粮仓、营寨,阻击合肥的救兵,刘备的三队旱路军即赵云、张飞、关羽带兵伏击败逃的曹操。能想到火攻和突袭,联军的上述攻击目标曹操也基本上能想到,并相应地下套、布局,诱敌深入的双重口袋阵包括内外两层。
内层口袋阵可围歼借火攻突袭的水路军。首先虚设水寨,将一部分战船转移到安全处,安排假曹操(替身)带一队军迎接。在岸上的左边、右边、后面埋伏三路军马。火攻时假曹操带兵边打边撤、诱敌深入,等水路军全部上岸后三路合围,同时派一队军抢夺战船、切断退路。假曹操带兵缓慢败退可达到两个效果:既能引诱吴军全部过江,又让他们相对集中、便于围歼。假曹操最好败退到一个小山头上,吸引更多的吴军围过来、试图活捉曹操。曹军则可形成更大的包围圈,内外夹击。如能发现周瑜,也可迅速调兵包围,吸引吴军救援,从而围点打援。六队水路军集中在明处,容易歼灭,即使有突围漏网的,还有外层口袋。
外层口袋阵可围歼旱路军。旱路的孙刘联军攻击粮仓、营寨、沿途伏击,兵力比较分散。曹军可守住各个要道,开战后沿江迅速抢夺战船、断其归途,从而将联军限制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再以多种方式剿灭:在粮仓、大本营等要害处安排精兵把守的同时,暗处埋伏重兵、围歼偷袭者;在必经的险要处埋伏弓弩手、居高临下狙杀;假曹操若冲不出包围圈则卸妆退场,让另一替身带领一些兵将按合理的方向逃跑、沿途“钓鱼”,更多的人马则“黄雀在后”,歼灭各路伏击兵;大量安排快骑探报、掌握各处联军的动向;安排一定的机动兵力,根据联军的行动及时应对、调配;对溃逃的残兵不要用大量人马长途追击、搜寻,在守好要道的前提下主要以多股轻骑不断扰袭,实行“敌疲我扰”,以逸待劳;在败军即将达到之处,往井水中投麻醉药,尽管只能以此活捉少部分败军,但可造成其恐慌;在百姓集中的村镇,派兵收集、隐藏粮食,对来此歇息、寻食的败军,可伏击、扰袭或招降。在联军中散布谣言:诸葛亮派人送密信给曹操,泄露了火攻计划,从而瓦解孙刘联盟。这恰好和周瑜几次陷害诸葛亮、想杀刘备相吻合。然后,用缴获的军装军旗装扮成吴军、带上俘虏,袭击刘备的人马、指责其泄密;同时,装扮刘备的人马,射击或突袭吴军后,迅速逃离。
用口袋阵围歼的同时,安排善于水战的兵将沿江抢夺战船,组建先遣队渡江。先遣队在头几只战船上装扮成逃回的吴军、并挟持俘虏配合,以便迅速抢占渡口、抢占要地。将剩余的战船卸掉帆、桨、舵,转移、隐藏起来,这既切断了联军的归途,也为主力渡江作准备。
在联军支离破碎后,曹军可用各种方式招降,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向溃散的联军发招降告示,诈称曹军已渡江并占领江东,归顺者优待,顽抗到底者牵连家属;将招降告示到处张贴、用箭射发到敌阵中;让俘虏沿途宣传。同时,派使者带上缴获的军旗等证据,向留守东吴的鲁肃等人劝降:联军已部分被歼、部分投降;将俘虏的信件集中,交给在江东有影响力的俘虏家属,促使守军归顺;让先遣队在江东到处张贴联军战败、曹操优待江东军民的公告,在江边插上曹军大旗,瓦解两岸联军的军心。
三、赤壁胜败的反思
人类历史漫长,而决定一段历史走向的往往就是某个重大事件、关键的几天。因此,在突变期决策者须倍加谨慎、精心把握时局。
从“知己知彼”角度看,双重口袋阵的成功率是极高的。一方面,曹操下套时对于联军的行动基本能猜到:黄盖火攻时吴军主力随后冲杀过江,派兵袭击粮仓、大本营等要害处,沿途伏击曹操,这些都是常规战术,曹操及谋士很容易想到。有一队旱路军(太史慈和吴侯)在黄州地界阻击合肥的救兵,即使没想到,探马也能发现,或发生遭遇战时调兵增援,与合肥军夹击。假曹操看见烟雾也许不会选走华容道,关羽可能漏网,但他和五百校刀手成不了气候。另一方面,联军阵营中的周瑜、鲁肃、庞统、诸葛亮都没想到被下套的问题,他们在调兵计划中完全没作相应的防范。联军失败后难免会感到意外、产生某些猜疑,这就为曹军散布谣言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双重套袋阵过于理想化,只是一种追叹。对付赤壁火攻并不在乎口袋阵布置得多么周密,胜败的关键在于曹操是否作准备。客观上说,火攻突袭是非常冒险的,联军赌的就是曹操不防备。古代战争的通讯技术落后,主要靠传令兵、令旗、击鼓鸣锣等方式临阵传达军令,指挥系统很脆弱。遭到突袭时,一旦混乱、指挥调度失灵,几十万大军会瞬间溃败、仓皇逃命、自相践踏。曹军如果有准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面对火攻都不会“措手不及、兵败如山倒”,而利用兵多将广的优势关门打狗。联军杀过江几乎就是送死。
或许是理论缺失、没有“奇谋反套”的概念来打开思路,曹营中有人担心火攻,却没人想到将计就计地下套。郭嘉死早了、司马懿登场迟了、贾诩倾向自保而不尽责,似乎就没有人帮曹操打赢这场立国之战。尽管如此,曹操离“踏平江东、一统天下”仍只有一步之遥。荀攸、程昱曾提醒连环战船难防火攻,曹操若像官渡之战那样谨慎、重视,聚谋士商议防备措施,在黄盖约定来降时间后,只需作一个底线级别的应战部署:各部做好迎敌准备;重兵把守粮仓等;在岸上埋伏人马以防对方借火攻突袭。这样,吴军被挡住、交战时,其它各部就不会被冲垮、打散,而是迅速组织反击、增兵防守要道。双方打消耗战,在人数上联军耗不起、曹军则有利,如果双方不断地“等量消耗”、兵力悬殊就会越拉越大,联军会慢慢耗尽。
曹军只要有准备,联军过江就会“扬短避长”,离开自己的堡垒、失去水战优势。曹军在自己的地盘上围住联军拼杀,不断地进行兵力消耗、消耗,仅凭这一“阳谋”曹操就奠定了必胜的基础,再使用钓鱼、离间等阴谋或其它策略,会进一步降低代价、减少伤亡。大量消灭孙刘联军的有生力量后,曹操即可秋风扫落叶,渡长江、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