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爱百科 169 0

我们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大家都知道中国近代的历史是被外力用坚船利炮轰开的,把中国轰入这片历史的沼泽地,轰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这个历史的沼泽地。在这样一种历史沼泽地里中华民族是难以生存下去的,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出路走出沼泽地,实现现代化和民族的富强。那么近代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那么,在探索出路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晚清的官员麻木迟钝,清政府错过了中国实现探索的机遇,而民众就像鲁迅说的那样是昏睡陷入死睡当中,随着几声震动,一个人醒了,这一个人指的就是中国近代先进人士。今天我主要给大家分析先进人士对现代化出路的探索。主要是将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到1919年这个时期先进人士的探索,我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来给大家一一分析。

希望大家动动自己的小手,大家的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爱好历史的小伙伴们可以在评论区多多交流。

从技术到革命,中国近代变革的历程,仁人志士的探索之路

首先第一个阶段就是技术的学习。当我们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发现我们远远落后于别人,落后在哪里?就是技术、机械,所以我们第一个阶段就是技术的学习。到1895年甲午战败的时候宣告技术学习的失败,洋务事业的破产。开始了体制的改良,开始进一步的反思,于是第二个阶段便是体制的改良,戊戌变法便开始了。戊戌变法失败了,先进人士又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于是便到了第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体制的革命阶段。虽然民国最终建立了,但对中国的救亡却失败了,先进人士就又开始思考出路。这时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又一批先进人士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所以第四个阶段对人的改造新文化运动便开始了。

技术的学习阶段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技术学习阶段的第一个时期,这里面有第一个团队要给大家分析: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与师夷长技理论的提出。当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轰开时,最早面向世界,站到历史十字街头的第一组先进人士便是他们。而他们这组人最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技术的学习阶段正式开始。

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林则徐

这个理论的提出和这三个人物他们各自特点的组合很有关系。龚自珍是封建中国最后一位社会批判家,他的特点就是批判现实,对内批判现实。他对现实的批判最集中的一个表现是批判人才选拔体制,他认为选拔制度过于繁琐和耗时,不应该以资论学,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林则徐的特点“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西方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时候,最早向外界学习,了解西方,宣传西方的是林则徐。他的代表作是《四洲志》,所以他们两个可以组合,龚自珍是对内批判现实,林则徐是向外了解世界。魏源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论的建构者,是集大成者。最集中体现在《海国图志》当中。所以,当我们讲中国近代先进人士开始向外界学习寻找中国出路的时候必须要面对的第一组团队就是他们三位。他们各自的特点共同构成了推动这场寻找中国出路,推动社会文化变革的最早的开始。

当然讲到这一组人物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三个人物都分别出生在哪?我发现中国近代的一些著名人物基本上出现在三个地方,而他们三个正好分别出生在这三个地方,可以说是三大文化圈:闽粤文化圈(林则徐)、江浙皖文化圈(龚自珍)、两湖文化圈(魏源)。中国近代的先进人士主要是出现在这三个地区。龚自珍是杭州人;林则徐是福州人;魏源是湖南邵阳人。

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龚自珍

这三个文化圈所产生的中国近代人物各自有不同的特点,闽粤文化圈所产生的大量的都是改革家、实践者。从林则徐开始到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属于处于前沿的改革实践者。江浙皖文化圈主要产生的是思想家,从龚自珍到后来到陈独秀、胡适、鲁迅这些人都是一些思想家。两湖文化圈是中国重要事件的发生地。

第一个阶段的第一组人物是理论的提出而真正进入实践是洋务运动。这个实践有一个背景就是内忧外患,主要就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其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清朝的一些官员,有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要的内容就是向西方学习,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等洋务。

这里我主要想给大家分析的是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和影响以此我们来看看洋务运动对师夷长技理论的实践和技术学习阶段的表现。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从小非常会读书,24岁就考上了进士进入翰林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李鸿章被派回到安徽团练,组织民兵。李鸿章从此开始发际,李鸿章被湘军头目曾国藩看中加入到了湘军,后来又被派回安徽训练淮军。实际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实际上是李鸿章的淮军和外国的洋枪队一起镇压的。因为镇压有功,李鸿章40岁就当上了江苏巡抚同时还兼任外交部长,所以后来的各种不平等条约都是他签的。

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李鸿章

由于李鸿章了解外界,所以他的洋务探索思想最早就是从“引进西器”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为什么要完全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呢?为什么不去引进那个制器之器呢?所以他的第二个思想就是引进“制器之器”。在这一过程中李鸿章的思想又不断深入,他发现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于是就有了第三个教育改革。其实中国近代很多的变革都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

体制改良阶段我们知道洋务运动很快就失败了,后来经过反思发现体制很重要所以第二个阶段就是体制的改良,这里我们就要讲到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戊戌变法的开始。戊戌变法就是体制改良的体现,那么它为什么会开始呢?有三个原因。第一,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面临新的民族危机和新的民族崛起,迫使中国先进人士进一步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改革。第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如何进行进一步改革?提出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只有学外国,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必须学习体制。第三,戊戌领袖人物群体的成长。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讲的第三个团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群体的代表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宣传改革的思想,介绍西方的变法和经验同时通过办学会、办报纸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结合,使得戊戌变法有了一个社会基础。

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梁启超

和前面一样我们来分析戊戌维新的人士的特色来把握这个群体推进的影响。我们首先来说康有为的特点是变法改革的实践者和领袖。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便读遍各种书籍,富有创新型的思维,他把自己比作是圣人,不苟言笑,不与小孩玩耍。他思想的转变是有一次到香港去游历,他看到了香港繁荣的状况,就思考中国鸦片战争后也把西方的技术引进来了,为什么香港能够那么繁荣而我们会被小小的日本所打败?他就认识到其中更深层次的东西—体制。他反思得出我们要进一步进行体制的改革推进科技的发展,造就了改革家的康有为,不断上书皇帝变法,推动了戊戌变法。但康有为也有自己的缺陷,他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懂,传播不开。

梁启超的出现弥补了康有为的不足,他的特点是“笔头带感情的”启蒙宣传大师。他把康有为的思想用“带感情的笔头”宣传出去了。正是梁启超和康有为这样一种组合推进了这场变法,造就变法的社会基础。但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理论基础不扎实,不能很好地阐明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严复

这个时候就需要第三个人物严复。他的特点是贩运西学的急先锋。他非常了解中国社会改革需要理论基础,然后他就把西方的一些合适的理论介绍到中国。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翻译的《天演论》,使得进化论在中国传播开来,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通过把他们三人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当时推进戊戌变法的动力和团队的力量。但是最后这场戊戌变法还是失败了,只维持了103天。

体制革命阶段在戊戌变法结束后,又一批先进人士开始思考中国究竟怎么了?于是第三个阶段便开始了,那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下面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孙中山的成长。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农民家庭。从小家中穷,他少年时有三个经历影响了他后来道路的发展。第一个经历是6岁到9岁,孙中山就参加劳动,经常跟着姐姐上山砍树下地劳作。这使得孙中山从小就能体会到劳苦大众的疾苦,为后来孙中山选择自己的道路有一定的影响。第二个经历是9岁到13岁,这个过程他接受了正宗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到了13岁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又读不起书了,他就逃荒到他的哥哥孙维那里去了。这时候便开始了他第三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经历,在他哥哥那,孙中山接受了完全不同的资产阶级文化的中学教育。这个经历一直到他27岁的时候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拿到硕士学位。

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少年孙中山

这三个经历的影响在哪里呢?6岁到9岁对他后来选择同情劳苦大众有影响。9岁到13岁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到13岁以后又接受资产阶级中学的教育为他后来道路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就是经过对这两种文化的比较又有此前体会到的劳苦大众的疾苦为他后来选择专业有了很大的影响。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最后是以全满分的成绩毕业的,之后在两广、澳门行医并且远近闻名。

这个时候孙中山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他在行医的过程中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他发现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劳苦大众身体的疾苦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腐败。他参加了一些法庭审判,他看到了草菅人命的状况,从此他放弃了医学从事社会改革。他从事社会改革的第一个事情就是1894年写了《上李鸿章书》石沉大海后,他就放弃了上书。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在兴中会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革命团体就建立了,到1905年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所以说,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孙中山推进了体制革命的进程。

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青年孙中山

后来,在中国同盟会之后各地不断开展革命起义,当然了几次革命几次都失败了但孙中山从来没有停止对革命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在国内呆不下去了,被清朝政府驱逐就逃到了国外,在国外也被排斥或者被逮捕但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定革命的信念,这就是领袖给我们坚定信念的启示,戊戌改良到体制革命过程当中孙中山起了领袖的作用。最终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状况。

那么为什么革命派的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要概括起来讲我想就四个字“脱离国情”。这个表现在首先是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但没有充分发展;其次是对于共和制度只是简单的移植、没有其发展的土壤。孙中山只看到了美国体制的好但中国并没有其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由于他长期在国外,对中国的国情是不了解的。最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需要一个生态结构和环境的统一。而孙中山要搞多党制,搞资产阶级共和制、搞多个权威的结果就是军阀混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所以最后搞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方案是失败的。其实,近代探索国家之路到孙中山就已经到达顶峰了。

人的改造阶段最终革命派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有识之士又开始了新的思考与探索,这时人的改造阶段就开始了。其代表就是以陈独秀、胡适等人士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我们主要把陈独秀和胡适来做一个分析以此来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新文化运动。

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陈独秀

首先是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以前我认为陈独秀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冲锋陷阵的勇猛斗士的形象。我将其概况为5点。第一,19世纪末,他是一个封建主义的叛逆者;第二,20世纪初,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者;第三,新的形势下,他是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第四,在转折之际,他是一个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第五,在新时代下,他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我们在讲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的时候是绕不开陈独秀的。不仅仅是因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中国革命我们不能回避陈独秀就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变革我们也不能绕过陈独秀。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影响一方面是后来的革命的影响;另外方面就是文化变革的影响。

陈独秀出生在1879年安徽的安庆,他从小就是一个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他反对死读书。他在自己的自传中就说到自己小时候就是不读书,不喜欢背四书五经,一不读书祖父就打他,但他就是不读而且也不哭。但他对母亲又十分孝顺,每次母亲流眼泪劝他读书,他都乖乖地去读书但其实也不认真。后来,14岁家人让他去考秀才,他连题目都看不懂,于是他就把康熙字典上看不懂的字和话都写了上去交了卷但没想到竟然获得了第一名,这使得他更加瞧不起科举。他向往新学,后来在1897年到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读书但不到一年就被清政府通缉无奈逃到了日本。当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经过思考认识到人的改造的重要性。

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胡适

而胡适是安徽徽州人,从小就喜欢读书,家里条件很好,后来就留学美国。具体关于胡适的介绍大家看我往期的视频,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看。那么他们两个人是如何结合在一起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呢?我们知道陈独秀是一个很猛烈很激进的旗手但是要进行文化变革又需要思想的展开,这个时候胡适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人,胡适是一种学者温和。他用《文学改良刍议》来把陈独秀的想法所表达出来了,但陈独秀也非常清楚胡适这篇文章的缺陷就是太过温和,文化革命需要的是一种猛烈激进,它需要这种思想的展开但是必须要用猛烈激进的方式推进。于是在这篇文章登出来的同时不是文学家的陈独秀也登了一篇战斗檄文,题目就叫《文学革命论》。我们可以看到陈独秀和胡适共同推动了这场文学变革,共同推进了这场新文化运动。这又是一个团队和组合。

当然讲到新文化运动我们就一定要讲到一个人,没有他新文化运动是难以展开的,他就是蔡元培。他是新文化运动不可或缺的桥梁。因为蔡元培当时是北京大学的校长,他在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八字教育方针。正是这个方针使得各种学派的学者都能来到北京大学这样的舞台上,创造了新文化运动变革的舞台。在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并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成为新派领袖人物的时候,蔡元培毫不犹豫就把他请到了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

从技术到革命再到思想,中国近代变革,你必须知道的历史

蔡元培

正是在这种人的改造过程中思想解放了,各种思想传播了,包括马克思主义也传播进来了。所以后来的历史的发展就是在这个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在前面四个阶段,技术的学习—体制的改良—体制的革命—人的改造的过程中各种思想的传播,最终在其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总结我们把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探索讲了四个阶段,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方便大家思考。从1840年外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轰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沼泽地,中国先进人士的探索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经历了从技术的学习到体制的改良再到体制的革命再到人的改造四个阶段。

在技术的学习时期包括了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第一个领袖团队提出了师夷长技的理论,也包括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第二个团队推动了师夷长技理论的实践。在体制的改良阶段重要的团队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戊戌变法,尽管103天就失败了但确是中国近代第一次的体制改革。在体制革命阶段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和共和方案,最终仍然失败了。最后是人的改造阶段是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在这场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开启了后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时代,最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标签: 近代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