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下千年的农业文明史中,总会时不时的插入商业的光辉,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商业领袖,他们腰缠万贯、富可敌国,甚至还能跻身政界,影响朝堂。这些商界巨贾们所经历的财富人生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正是一群群中国古代商业领袖的不凡表现,中国才有着好的商业发展。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商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十、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九、富可敌国——石崇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大司马石苞第六子。
石崇敏捷聪明,有勇有谋。凭借门荫入仕,起家修武县令,历任城阳太守、员外散骑侍郎、黄门郎。参谋灭亡吴国,获封安阳乡侯,累迁鹰扬将军、南中郎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等职,劫掠往来富商,因而致富。历任徐州刺史、卫尉卿职。贾后专权时,依附于鲁公贾谧。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政变后,不肯将宠妾绿珠献给司马伦党羽孙秀,遭到诛杀,夷灭三族。晋惠帝复位后,以九卿之礼安葬。
西晋著名富翁石崇,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毫不夸张。盖因不懂“外不露富”的古训,终为一才妓绿珠破财,最后连命也搭上。
八、热衷教育的状元商人——张謇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同治十二年(1873年)归籍通州。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江苏五才子”之一。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
民国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他是清末状元,主张“实业救国”,是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状元商人”。
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创办大生纱厂与垦牧公司致富,但他热心兴办教育。
张謇还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七、一代钱王——王炽
王炽(1836—1903),字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一品的红顶商人。民间称为“钱王”。年轻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炽。而且,他是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国人。
王炽“幼而颖异”,但由于父兄早逝,家计甚窘,少年的王炽不得不放弃读书,拿着母亲变卖首饰和衣物凑得的20两银子,出门学做生意。他从家乡弥勒虹溪购土布挑到竹园、盘溪贩卖,又把那里的红糖购回销售。凭着勤劳和机敏,王炽不久就积攒得百多两银子。于是,他扩大经营范围,组织马帮,往返贩运土杂百货于临安(今建水)府属各县和泸西、师宗、丘北之间。在王炽20岁时,他已在滇南一带小有名气。
清朝同治初年,王炽避祸重庆。见重庆商业繁盛,又居水陆交通要冲,宜在此设庄贸易,于是,租得临街房屋一间,正式挂出“天顺祥”商号。王炽成为清末巨商的历程,有着无可避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勇于拼搏创新,是王炽能够在众多经商者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炽归葬故里,墓地选在连绵千里的乌蒙山这条巨龙的上嘴唇上,气势超过昆明圆通山上的云南都督唐继尧墓。
六、智慧之祖——白圭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谷物成熟时,进收粮食;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白圭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认为农业的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说,水利专家白圭和贸易致富的白圭是两人。
白圭经商速战速决,不误时机。他把经商理论概括为四个字:智、勇、仁、强,并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和“知进知守”的理财思想为后人所看重和借鉴。中国古代商人把他奉为“商祖”。宋景德四年(1007 年),真宗封其为“商圣”。
五、民企教父——沈万三
沈万三(生卒年不详),本名沈富或者沈秀,字仲荣,号万山,浙江乌程县南浔镇(今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元末明初富豪,商人沈佑的儿子。
元朝末年,随父迁徙到周庄,以躬耕起家。 后来,沈万三通过开展海外贸易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把苏州作为自己重要的经商地,周庄就是因为有了沈万三才成为江南著名古镇的。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修建都城时,沈万三资助朝廷三分之一的费用,可见当时的他富可敌国。朱元璋封了沈万三的两子为官。但不久,沈万三因其孙卷入蓝玉之案,被朱元璋发配充军云南,财产没收。流放期间,他在茶马古道再次经商,重获生机。洪武十二年,去世。
由于沈万三的财富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海上贸易所得,所以,他也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
至今,苏南、浙北、安徽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关于沈万三发财、豪奢、田产、经商以及家庭生活诸方面的故事和传说。
四、商人丞相——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话说在战国时期,他常常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经商方式,积累起千金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一生中最得意的大手笔是结识秦流亡公子嬴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即秦庄襄王。吕不韦担任相国,从而成功实现由商从政的转变,登上人生的顶峰。
他还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并且还留下了“一字千金”的成语。他被后人誉为“最成功的文化传播人”“广告业的老祖宗”。
三、儒商鼻祖——端木赐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客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
在孔门十哲中以能言善辩闻名于世。同时,他精明强干,办事通达,善于经商,曾经在曹国、鲁国之间经商做生意,积累财富以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少有的商界奇才、致富能人。
据说,他曾自费乘着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颇有纵横家的风范。当年孔子东游时所费财资,也全部为子贡所出。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后世所传“端木遗风”,是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风气,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也为后世的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后,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二、华夏商圣——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
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他曾被称为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功成身退、下海经商的成功典范。
《史记》中记载“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获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宋朝时期,配享武庙。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后裔,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一、商业始祖——王亥
王亥(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本名“子亥”,《史记》作“振”,《世本》作“核”。商丘(今河南商丘)人,夏代商国第七任国君。
王亥是商始祖阏伯的六世孙,冥的长子。从事职业:商人,商品贸易的缔造者,王亥在商丘驯服牛马发展生产,将产出的产品和外部落进项贸易,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王亥在交易过程中坚持以诚信为本,平等交易因此各部落中留下盛名。因为王亥的部落名商部落,所以人们把进行贸易活动的人群称之为商人,交换用的物品称之为“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成为了现今商业用词的来源。后来有易氏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
标签: 近代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