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那些事儿

爱百科 115 0

“秦朝”那些事儿

漫画/王伟宾

“村里的脱贫户,谁最具有代表性?”

“秦朝。”

8月4日,记者在孟州市槐树乡源沟村采访,焦作市委办驻源沟村第一书记马秀清极力推荐“秦朝”。

“在俺村,秦朝不是朝代,是人名。他大名叫秦孝禄,村民习惯叫他的小名秦朝。”马秀清说,秦朝57岁,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如今已摘掉贫困帽3年多了。

其实,秦朝也曾经是村里的“风云人物”。他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建筑公司当瓦工,后来回到村里当起“包工头”,给街坊邻居盖房,挣了一些钱。1993年前后,秦朝成了村里第一个从窑洞里搬出来的村民,在新划分的宅基地上盖了一座两层小楼。

可好景不长,秦朝的老伴儿耿花因家庭变故,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每月需上千元的医疗费用。为了照顾老伴儿,秦朝很少再外出盖房挣钱,家里生活渐渐拮据。2014年他家被确定为贫困户。

像这样因病致贫的事,在农村不少。但秦朝觉得不自在:“咱不少胳膊不少腿,贫困帽戴着不舒服。”这股不服输、不服穷的劲头,让他一直想着法子挣钱:

在村里公益性岗位上,他风雨无阻,每天开着三轮车挨家挨户清运垃圾,每月能挣1600元;近几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建花园、拉围墙,他发挥会干砖瓦活的特长,清运垃圾之余又有了一份收入。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他的老伴儿办理了慢性病卡,住院吃药有补贴,家里的经济负担减轻了。

2017年,他家脱了贫。秦朝的下一个目标是致富:“头上无帽一身轻,甩开膀子加油干。”但是,志气满满,路在何方呢?

机会来了。2019年3月,为巩固脱贫成果,村“两委”让利于民,让脱贫户承包村集体盈利的大棚。秦朝第一个报名,每年2.8万元承包了7座大棚,全都种草莓。

从没种过果蔬的秦朝用“破釜沉舟”来形容当时的决定。遇到种植难题怎么办?市场销售怎么搞?对这些问题,秦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凭着“三大招”“两条路”,把草莓种植发展得有声有色。

遇到种植难题,秦朝有“三大招”:翻阅马秀清赠送的种植果蔬书籍,从书本中找答案;用手机拍个照片或拔几棵草莓苗,骑着摩托车赶到几十里外的孟津县果蔬大棚合作社求助;把农技站的技术员请到大棚里,现场技术指导。

找销路,秦朝凭着“两条路”:一条路,主动出击,把草莓运到附近商超进行推销;一条路,坐等客来,借着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搞草莓采摘。

“我算了算账,承包大棚当年就挣了7万元钱。”秦朝满脸喜悦,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

可今年受疫情影响,守着满是草莓的大棚,秦朝满脸愁容,心急如焚。

“眼看着草莓都要烂在地里了,肯定得赔大钱。”秦朝急得团团转。

值得庆幸的是,扶贫部门、驻村工作队和爱心人士积极帮助种植户拓宽草莓销售渠道,解决了草莓出不了村、进不了城的问题。

“多亏了大家帮忙,俺不仅没赔钱,还赚了三四万元。”秦朝笑得合不拢嘴,“我计划再承包两个温室大棚,把草莓与吊瓜套种,这样能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采访手记

因病致贫,凭着勤劳肯干脱贫,再积极进取勇闯市场,争取致富奔小康。“秦朝”那些事儿,挺典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奋斗,少不了内生动力。脱贫路上,秦朝肯吃苦、肯出力,干过清运工,当过兼职瓦工,从“门外汉”成长为种植能手。这奋斗,也少不了外部环境。扶贫政策、扶贫产业、专业人士,都是秦朝脱贫奔小康的强大支持力量。

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持共同发力,源沟村已经从贫困村嬗变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无数“秦朝”的努力下,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乡村名片

源沟村,属太行山区向黄河冲积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区,全村119户378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16人,是省级贫困村。该村通过全面落实政策、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于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如今,源沟村已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功创建了国家AAA级景区。(陈学桦 成安林)

“秦朝”那些事儿

标签: 秦朝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