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七

爱百科 118 0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28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3900个字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出咸阳城向东四十里,有一条横贯南北的河流,此河原名叫滋水,“春秋五霸”的秦穆公为了宣扬秦霸业的成功而改名“灞水”。

因为灞水与长安距离十余里,灞水河畔在隋唐以后就成为长安居民为东行朋友送别的胜地,加之数千年来,灞水两岸有大量栽植柳树的传统,灞水、灞桥、灞柳从唐以后就成为中华文化中“送别”的代名词。

每当春风拂面时,这里河水静静流淌,刚探出嫩芽的柳枝轻轻摆动,柳絮随风漫天飞舞,其景壮美飘逸,“灞柳飞雪”也因此名列“关中八景”之一。

秦朝灭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七

子婴杀赵高、废帝号,改称秦王46天后,刘邦军兵临咸阳。

公元前206年十月,秋风萧瑟,天地肃穆。秦王子婴率群臣,白马素车,双手敬捧皇帝玉玺符节,在灞水西岸向刘邦请降。此时距离秦穆公在灞水岸边指点江山,已经过去了400余年。

从子婴请降这一天起,数代秦人积淀的千秋霸业,在灞水之滨消散瓦解;曾经天下无敌的铁血秦军,也已经荡然无存;秦始皇计划的二世、三世及至万世的皇位传递,终究成了镜花水月。

灞水依然静静的向远方流淌着,融入渭水,汇入黄河,奔向大海,灞水带走的是岁月时光,留下的是国人奋斗精神永存。

秦朝灭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七

时局留给子婴的个人时间太短了,当他被推上王位后,为挽救秦朝大厦将倾付出了自己所有努力。

第一步是果断诛杀赵高及其党羽,除去自己执政最大的障碍。

第二步是调兵遣将加强东南部峣关防守,这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防线。

子婴只有把关中东面、南面的关口防线守住,方能控制秦地形势,安稳混乱民心,才能有条件制定复兴方略和剿敌政策,继而才能组训新兵队伍,调兵遣将,征集物资,与起义军开始新的角逐。

但是子婴只完成了诛灭赵高集团,调兵阻止起义军进攻这两步,刘邦就已经兵临咸阳城下了。

刘邦带军绕过峣关,之后又在蓝田一带两战大败秦军。刘邦军挺近到离咸阳百余里的地方驻扎,随后派人劝子婴投降。

子婴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带领咸阳城里的军民与刘邦决一死战,结果大致是所有军民玉石俱焚。二是接受投降,自己与咸阳城里的军民或许可以性命无虞。

子婴在思考之后选择了第二条路。

秦朝灭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七

曾经也有学者提出,子婴还有第三条路:可以向西退守,回到秦人故地雍州、秦邑,再图谋复兴。

但这条路其实走不通。

一是子婴缺乏威望。

子婴只有阻止了起义军的进攻,才能赢得臣子将领的拥护,但时局变化万千,子婴的王位还没坐稳,身边人都在观望,怎么带领群臣向西退守,特别秦军受章邯投敌、起义军已经攻入关中的影响,咸阳城西边的剩余秦军还能否继续忠诚于子婴,都是未知数。

二是关中无险可守。

从咸阳向西到雍州,二百余里都是平原沃土、一马平川;再从雍州向西到秦邑,一路上二百余里也是无险可守。关中建都的政权防守东侧中原来敌,大都以潼关、函谷关为兵力重镇,但只要攻入潼关,咸阳、长安均已失矣。

刘邦没有从潼关进入,但从咸阳南侧的秦岭到达蓝田,子婴就已经没有能力再组织抵抗了。

刘邦进入咸阳后,把子婴和皇室贵族软禁起来,与关中民众约法三章,准备全力经营关中这块富饶宝地。

大约2个月后,项羽军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屠皇室贵族,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秦朝灭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七

清末政治家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

这种说法是因为秦建立的政治体制沿袭两千余年,西汉又开始把荀学连同孔孟之道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可以说,秦始皇个人影响了中国此后的两千年历史进程,他属于功过俱大、影响力屈指可数的帝王之一。此后几千年来,学者民众围绕秦朝为何15年仓促灭亡进行反思讨论,关于秦始皇个人功过评说也纷争不断。

两汉时期,离秦灭亡时间较近,当时研究学者著作较多,其中以汉初政论家贾谊的文章——《过秦论》最为著名,后世学者倍加赞誉,就连对中国历史有极深研究的毛泽东,在与友人谈话信函中,也多次给予贾谊很高的评价。

贾谊关于秦朝兴衰分析十分透彻。

秦朝灭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七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是批评秦始皇只会打天下,不会守天下;他能够兼并六国,但最后秦朝却亡于陈胜,秦失败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主要是批评秦二世胡亥,上台之后不改暴虐,这种极端专制的皇朝迅速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下篇主要批评子婴,在东方已乱的情况下,未能固守关中,其“救败”的方略有失误。

陆贾、司马迁等汉代思想家也集中批判秦朝残酷暴虐、专任刑罚的治理思想和统治政策,这些观念还是影响了汉初统治者。从吕后就开始确定以儒家为本、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实施“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执政理念,汉武帝又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汉朝这些做法大都是汲取秦朝灭亡原因后的慎重选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学者官员依然沿袭两汉评价,多指责秦始皇为暴君,朝臣多以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焚书坑儒作为反面案例,告诫皇帝不要滥用民力、大兴楼堂馆所、毁损先王之典。但也有人能够一分为二看待秦始皇,赞扬其统一文字、修建驰道、招揽天下人才的气度和举措。

隋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朝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各界对于秦朝的评价众说纷纭。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充分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势”,秦朝灭亡是统治者过于残暴,“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柳宗元这个见解已经超越了过去只注重道德评价,忽略历史贡献的评论者的境界。

唐太宗极其推崇秦皇、汉武统一宇内的功劳,并将自己的历史功绩与两人相提并论。

李白做《秦王扫六合》一诗,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但也批判了其后半生醉心于寻找蓬莱仙山和长生不死药。

宋代司马光编辑《资治通鉴》,把秦朝和秦始皇功绩做了比较详细记载,但行文态度上还是以批判的角度为主。

苏轼专门做《秦始皇帝论》一文,他比较赞成贾谊的观点,新提出了秦朝灭亡根本原因是破坏礼治。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开古人之先河,称赞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但是具体的论述材料没有流传下来。

清代主要以批判为主,但在观点上没有新的深入和开拓。

近代学者梁启超做《战国载记》,描绘了秦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经过。他认为秦在统治中过于强暴,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及统一后制定促进历史进步的功绩不能抹杀,最后以“功过不相掩”作为评价。

梁启超的评价是比较中肯客观的,春秋战国数百年混乱,产生了民众渴望统一的“历史大势”,数代秦人持续奋斗奠定了“物质条件基础”,秦始皇最终完成统一事业有其“个人能动性”的作用,秦朝治理混乱走向灭亡是君臣共同的“历史局限性”。

秦朝灭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七

西方学者在中国史研究中比较注重秦朝相关内容研究。学界也有关于单词China起源的说法,秦,古音作Chin。China是在秦Chin后面加了一个字母a,用以表示地域。比如非洲Africa、美洲America等,后面皆有一个字母a。

所以有人认为“秦”是中华、中国在西方世界固化了的文字符号,也是中华、中国永久的国际代名词。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华、中国即是秦,秦即是中华、中国(Chi-na)。

西方学者用他们的思维体系、价值观念开展秦朝灭亡分析,其角度说法可以参考。

一是秦朝皇帝智能缺陷。

秦朝统治者整体不够理性。秦始皇性格固执自满,听不进去建议,犯错误还不改正。秦二世与父亲大致一样,而且极其愚钝,竟然杀了干练的政治家李斯,重用无能的官吏赵高。子婴有勇气杀了赵高,但是比较软弱而且缺乏历练。

二是完全摒弃历史传统。

不能记住过去的人势必重复过去,秦的政策与古代圣王之治大相径庭。行政的本领在于把国家分成属国,而不是把它置于中央统治之下。秦始皇按照法家学说抑制商业发展,是官僚政治的典型,这种统治方式阻止了中国不能够像西方那样经历“文艺复兴”及商业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社会动荡产生反叛力量。

陈胜曾经是契约奴,刘邦因为释放了囚犯,他自己违法成为盗,当时社会中产生了大量饥饿的农民、破产的商人、被经济环境所迫的逃亡者等等,当他们遇到秦朝中央政权迅速腐败时,这些人拉拢更多人形成一支心怀不满的亡命之徒队伍。这种队伍很少有“阶级团结”的证据,也没有目标使命的引导,大量出现的是机会主义者和追求私利。例如:陈胜就是被自己的车夫所杀,秦国将军章邯也投降了叛军。

四是当时社会资源过分紧张。

秦始皇去世前,已经出现粮荒。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带领4名士兵在咸阳宫外的蓝池遇到刺客,随后在周围“大索”20天,这时咸阳一石(约20升)粮食已经上涨到1600钱,此时其他物品价格不详,但粮食价格已经十分惊人,在这样的资源价格下,民众不能正常生活,统治也就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西方学者还认为: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国家官僚机器制度,随后各朝代只是进行完善和巩固,这套制度继续推行到了清朝。秦只维持15年,但秦制度后续却能执行千年,根本原因是汉开始推行的“家国一体、三纲五常”等学说,这种把上层的行政控制和基层自我管理的行为标准结合起来,使中国上层制度的坚定性和下层生存的灵活性实现相融共生。

秦朝从上向下推行的政治体制革命,是20世纪以前中国唯一的真正政治革命;“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量同衡”则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奠定了中华文化千年传承的根源。

这两个观点,是后代所有中外学者的共识。

秦朝灭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七

下期预告:《刘邦的逆袭》刘邦,这位新的军事政治统帅在南征北战中磨砺成长,在跌爬滚打中蜿蜒前行,又有谁能料到,这位反对秦暴政的英雄,自己曾经也是暴政机器中的一份子;这位已经年近半百的“无赖”之徒,竟然能够夺取最终的胜利!

每周二、周五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 秦朝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