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历史上不同形式的杀人(转载)

爱百科 126 0

  第一部分 不同领域的杀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争中的杀人

      战争中杀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战场上人数的零消耗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战场上刀枪无眼,惨烈异常,“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有时甚至不得不同归于尽。所以自古就有敢死队,可真能活着回来的很少。即便是大将也并不安全,马革裹尸而还是常有的事。大将尚且难保平安,更何况小兵?所以豪放者“不破楼兰终不还”,慷慨者“纵死犹闻侠骨香”,报国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悲凉者“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当然,也有临阵脱逃的。春秋时的管仲,虽然没有逃跑,不过冲锋时在队伍的最后,撤退时在队伍的最前(有时想想,冲锋时在最后,回来时肯定是在最前的,这倒怪不得他……),性质也满恶劣的。如果说管仲有老母在家,那么齐军里就全都无牵无挂吗?管仲后来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当年在军队中的他,的确是违背了军人的职责的。

      战场上危机四伏,通常的说法,那就是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忽然间想起来《帝国的史诗之复活的军团》中有一段描述,还真有士兵这么做过,不过不是别着自己的脑袋(一句废话):“在司马迁的笔下,秦军是残暴的化身。在另一部历史文献《战国策》中,当时一个谋士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追杀逃跑的对手。”这样的军队且不管他战斗力如何,就是这份威慑力就已经可以先声夺人的把敌人吓一吓了——不过能够夹着人脑袋作战的军队战斗力自也不会弱,何况秦军素有虎狼之师的称呼,如此看来,实在可以说是名符其实了。

      提起秦军,不能不想到秦国的战神白起,一来白起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二来他也与本文题目有莫大的关联——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可是一下子坑杀了赵军降兵四十万人啊。近来这个人数问题又有争议,不管怎么样,现今长平古战场据说随便就能挖出块人骨头出来,可见杀人的确不少。这些赵军并非死于战场之上,而是在投降之后一夜之间被白起坑杀的。按照传统因果报应的说法,白起后来被秦昭王赐死,也属天怒人怨理所应当。白起自己确有取死之道,从天理上讲他是该为这四十万条人命付出点什么,不过在秦昭王看来,他的罪过可不是这个,白起想不透自己到底有什么过错,归于杀人也是给自己找个理由找个安慰,不然实在不甘心——不过总感觉白起和后来的蒙恬都不会说这些,倒是里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报怨来的更真实。这个后文还会说到,回到白起的杀降。杀降固然不对,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么多的人,放在手里无疑是块热山芋。难道把他们编到自己军中吗?不怕哗变啊……就地解散?他们回到赵国又是一支庞大的军队。押解到咸阳献俘?嘿嘿,想象力真丰富啊,这么多的人怎么带走啊,根本没法看管好,何况献俘是对敌军首领而言,一堆小兵献不献没多大意思。那么,怎么办?白起比我们可果断多了,再让他选一次他还得用原来的办法——杀。自古以来不乏杀降的将军,如李广、项羽都这么干过,而人们对白起的这次杀降批判尤重,可能这个和人数太多有关,四十万啊……但这也只是量上的差异,好比逃跑,有跑五十步的,有跑一百步的,都是逃跑,五十步没有资格笑一百步;杀降也是一样,都是杀降,质是一样的,不存在什么量变转为质变的的问题,不该因白起一次性杀的人多而更多批判他。

      说到杀降,有一人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从人数上不算什么,可是从意义上讲,比白起那个四十万还要严重,那就是唐高祖李渊。除了窦建德、薛仁果、李轨、萧铣到了长安就痛痛快快的杀掉,李密、王世充、杜伏威等人虽则让他颇费了番心思,最终也都是杀掉了事。总之,如果你要是唐初的反王,那么,不用钻龟与祝蓍,你是死定了。别妄想什么“把什么都交出来了,放我条生路……”,要让李渊放心,只有把命也一起交出来,否则最好还是一拼到底,誓死不降——死在战场上总比死在刑场上的好……

      战场上杀人,一般来说,只要没看花眼,杀的都是对方,但也有杀自己人的。除却叛变的不算,有一种酷烈的战术,叫做同归于尽。比方说,为了对付金兵的拐子马,岳飞专门驯练了一种步兵,专门拿刀砍敌人的马腿,但自己则比敌人更加危险,于是敌我双方的消耗都是极大的。再有,如柏杨分析出来的洺水之战,李世民便是用这种战术……尽管此议颇有争议,但柏杨的分析也不无道理,至少没有一个能令我信服的反驳。

      另外,还有一种没死在战场上却着实是因为战争的缘故而死的人,田丰被袁绍杀掉实在太例外,也怪他命不好,赶上这么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公。另外一种则是不成文的规矩,即将军如果战败的话就应该死。古时,像春秋的楚国,就是这样。有名的城濮之战,楚国败,将军子玉便自杀了。本来他也不想死的,只怪楚王一气之下要让快自杀,等再冷静下来的时候却是来不及了。而晋文公听到这个消息则是喜出望外,从此天下,更无敌手。

      果然富贵履危机,未许春秋功覆过——政治斗争中的杀人

      政治斗争,牵涉到皇族则为宫廷斗争,大臣之间一般为派系争斗。不过两者之分也不是那么绝对,但目的说来都是一个——权力。

      因权力之争而死的人虽然通常比不上战场上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这么死人,但其残酷性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昨日还是酒逢知己的挚友,今天便反目成了仇家,哪里管什么友情;也许昨天父子兄弟间还相亲相爱,今天就剑拔弩张,置亲情于不顾。

      无论哪个朝代,不发生点政变实在算是平安了。每一轮经过斗争洗礼诞生出来的皇帝,都踩着自己亲人鲜血染成的大红长毯而缓缓走上大殿下闪着金色光环的宝座,宝座下,白骨磊磊。

      然而,他们的将来也都潜伏着新一轮的斗争。朱友恭一年前后分别扮演了政变中对立的两个角色,李隆基则比他父亲还要悲惨的当上了太上皇。东晋八王之乱中更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为绝后患,于是很多“余孽”都被斩草除根了,最直接的方法当然就是痛快的杀戮。宋太宗处理的则非常有学问,搞得他哥哥父子三人都是死的不明不白,虽然他疑点很大,但到底还是笔糊涂帐。

      宫廷斗争也不必举什么特别的例子,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但是有几件事却是很有意思。如果说办事效率最高的,当属李斯、赵高、胡亥这个三人小组,但若说他们手段有多高明,也未必,只是他们着实遇到了一个老实人,不然还真的挺麻烦。若说最没必要争的,就是李承乾和李泰,他们两个搞得昏天暗地,结果却两败俱伤,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到手的鸭子飞到别人嘴里。最残忍的“镇压”(也不算是镇压了,有点像报仇,但实质上还是有些镇压……),当属后赵的石虎,石宣杀石韬固然残忍而且理亏,但石虎就更残忍,他杀石宣的方法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且,即使是五岁的孙儿也不放过……但就在这件发生的前一年,石虎曾说过他实在想象不出司马氏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因此要他杀他的儿子实在是不可思议……

      斗争中最惨的往往是大臣,尤其是那种因为他们不是皇族,故尔杀起来没什么顾虑。无论宫廷斗争还是派系斗争,他们都是最底层的弱势群体。

      既然是派系争斗嘛,没有派系还争个什么呢。常见的派系就是革新派和保守

标签: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