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爱百科 125 0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说说商鞅是怎么死的。

很多人说,商鞅怎么死的?我知道啊,他是被车裂而死。说实话,这是对历史的误读。商鞅是被秦军在郑县的渑池杀死的。车裂的只是他的尸体。

他作为一个秦国的改革先锋,秦国富强的关键人物,为什么他会被秦军追杀呢?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法家的宿命战国时期,最显眼的标签其实不是“战争”,而是“变法”。整个战国史其实就是变法史。

所有变法,都是不满当时的现状,希望通过变法,涅槃而成为强国。当时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就是周王朝礼乐思想下的变了味的“仁义道德”,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宗旨。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是法家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是一群周文化的反叛者。周文化追求的是典雅、宽容、仁爱、稳定,这种文化比较适合周初和平年代,但在生死倾轧的战国时期就显得刻板、迟钝和颟顸。法家文化,推崇制度理性,要用制度而不是道德来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更直接、痛快、高效。

然而法家文化是有严重缺陷的,它精于算计而不择手段,虽然高效但是残忍。所以,战国时期的改革者,基本上都不能善终。

比如吴起,他精明至极,算计猛狠,成功迅速,权倾朝野,但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他在楚国变法虽然风光一时,但是支持他的楚悼王一死,他就被射死在楚悼王的葬礼上,对他满怀仇恨的楚国贵族将他射成了一个刺猬。

又如韩非子,他提醒秦王,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人都是阴险、自私而贪婪的。秦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怀疑他来到秦国也是有阴谋的,把他投到监狱里。韩非子最后被跟他有同样思想的李斯毒死,因为李斯怀疑他来秦国是为了夺自己的权。

可以说,吴起、韩非子的死都是自己“作”的。商鞅比他们“作”的更厉害。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商鞅其人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妾生的儿子。

很多人一看《史记 商君列传》第一句话的反应就是:商鞅原来是公子哥们啊,怪不得这么有才。这其实又是对历史的误读。

商鞅,在被秦国封在“商”这个地方之前并不叫商鞅。而叫公孙鞅。看名字就知道,他不是公子哥。

最早,在周朝伊始,国君的儿子叫公子,其中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就是太子,是要接国君位置的(所以说投胎要趁早)。而国君的孙子,称为公孙。

商鞅,既然是国君的妾生的,为什么不叫“公子”而叫“公孙”呢?这明显就是为了美化他的出生而写的。

到了春秋时期,国君的后代越来越多了,基本上无耻一点的都自称“公孙”了,那个时候,“公孙”已经不是国君的孙子的意思了,而是国君的子孙后代的意思。公孙鞅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周朝实施的是世袭制和井田制。世袭制,就是嫡长子接国君的位置,其他儿子分封为大夫,大夫的庶子就成为了士。井田制呢,就是国君跟大夫以及士的土地,由农民耕种,将收成纳给国家或士大夫家。换句话说,士大夫家自己是不会耕种的。可是,几代以后,士大夫已经分不到土地了,自己也不可能去开荒,他们就只好去读点书,出去做点文职工作谋生。商鞅也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是第几代的没落之士。

于是,他在魏国的相国公叔痤那里谋了一个“中庶子”的职位,帮助公叔痤整理文案写写告示。

公叔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放在本文,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跟吴起联系起来,很多人就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啊”。

他就是魏国公主的丈夫,他害怕吴起会威胁他的相国位置,于是跟妻子演了一出“野蛮公主折磨老公”的戏,故意让吴起看到。同时又向国君魏武侯建议把魏国另一位公主嫁给吴起以留住他。吴起想起公叔痤的“悲惨”遭遇,一口就回绝了,魏武侯由此怀疑他有二心。吴起不得不从魏国出逃到楚国。

所以说,公叔痤其实是一个很没有春秋时期宣扬的“道德”的人。从名字上看,他应该是魏武侯的叔叔,所以权倾朝野。那时,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变法”或是学习变法。所以,他是完全接受法家思想的。

商鞅的人格跟他很接近,又爱学习。所以,公叔痤很欣赏他。把平生所学尤其是法家那套全部教给了他,去哪里都带着他。两个并不高尚的灵魂就此碰撞在一起。

前三六二年,公叔痤带着公孙鞅在少梁与秦国作战,结果一起被秦国俘虏了。俘虏他们的,是秦国的宠臣景监。于是,公孙鞅就这样认识了景监。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从公孙鞅到商鞅公叔痤死了,魏武侯并没有依照他死前的嘱托重用公孙鞅。刚好秦国对外招揽人才(前三六一年),公孙鞅于是就来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开启了他在秦国的造作之路。

前三四零年,也就是公孙鞅来到秦国实施变法后的二十一年。公孙鞅建议国君趁魏国跟齐国混战的时机,出兵侵略魏国。秦孝公同意了,刚好也可以检验一下变法后秦军的强大。

魏国面对秦军,派贵族魏卬迎战。这个魏卬,正是当年跟公孙鞅一起在公叔痤门下学习的好同学、好朋友。

于是,公孙鞅就写信给魏卬说:我们原来是好朋友,现在各为其主,不得不成了对抗的两军统帅。但我内心并不愿意跟你开战(多么的虚伪!),不如我们面谈一下,商量看能不能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两国之间的纠纷,然后举杯痛饮,各自班师回朝,免得两国人民陷入战火之中。

这么言真意切的友谊之词,魏卬感动了。亲自来到了秦军大营。

两人把酒言欢,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悲喜交加。歃血盟誓:两国永为兄弟。

就在魏卬为有这样和平的结果而高兴的时候,在公孙鞅为他准备的盛大的欢送宴会上,公孙鞅手臂一振,伏兵突然出击,生擒了魏卬。秦军同时向魏军发起攻击。失去了统帅的魏军,顿时崩溃。

此役,魏国以割让河西地区告拜。

为表彰战功,秦国将“商”这个地方封给了公孙鞅。从此,公孙鞅变成了商鞅。

从此,世人看清楚了这个没有人性擅于欺诈的商鞅的真面目。

太史公在《史记》里这样评价商鞅:商君的天性本来就是个残暴少恩的人,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是凭借着浮说,不是他自身的素质。再说他的被任用全是因为国君宠臣太监的推荐,等到任秦相后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忠言,这些足以证明他残暴少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与他的为人做事很类似。但他最终还是在秦国落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原因的呀!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商鞅之死终于要讲到商鞅是怎么死的了。

跟所有变法者一样,靠山死了,自己也就差不多要亡了。这个道理,商鞅的朋友(他居然还有朋友!)赵良提醒了他。(看“赵良”这个名字,我觉得是司马迁杜撰出来警示后人的。)

然而,商鞅自以为是,根本听不进去。他忘记自己树立了那么多的仇家。

他刚实施变法的时候,为了增加威慑力,抓住了当时的太子嬴驷的小错误,要进行处罚。因为是太子,所以处罚就由太子师傅赢虔承担。商鞅不顾太子的求情,把赢虔的鼻子给割了。这对于太子师徒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而皇家教师公孙贾,也因此事,被商鞅在脸上刺字。从此不敢出门。

而商鞅的变法内容中,“连坐”与“告奸”,把秦国上下都逼成象他一样残暴少恩的奸民。

秦国管理层虽然都认可商鞅的变法确实令秦国的国力、军力提升了。但全国上下没有一个人不怨恨他。

前三三八年,商鞅的靠山秦孝公嬴渠梁去世了。接替国君位置的,就是对商鞅满怀仇恨的太子嬴驷。

根据商鞅的“告奸”之法,太子师傅赢虔与皇家教师公孙贾同时告发商鞅阴谋叛国。也同样是依据“告奸”之法,凡被告者,无论青红皂白,首先要被抓起来,再慢慢审理(严刑逼供)。

商鞅明白,自己一旦落入自己设计的毫无人性的严苛法律之中,只有死路一条。而且,在嬴驷跟赢虔手里,没有死得最惨,只有死得更惨。

商鞅只好违反法律,不等执法人员上门,连夜就出逃了。

他先是往魏国跑,魏国人一句废话也没有,直接把他扔回了秦国。商鞅只好逃到自己的封地,组织家属,攻击郑县,希望占一个小地盘进行抵抗。

秦军在他的威逼变法下,已经是战国最强的军队,怎么可能给他机会?很快就在郑县的渑池把商鞅杀了。并把他的尸体带回都城,五马分尸以示众。

听到商鞅死了,秦国上下一片欢呼。在当时,没有比这件事更激动人心的了。做人失败,莫过于商鞅!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结论作为一国之相,不遵守本国法律,出逃外国,组织部队跟政府对抗,这些行为,结结实实地坐实了商鞅的“叛国”罪名。

所以,商鞅并不是“被诬陷冤枉”而死的。他是违背了自己设立的“告奸”之法,不愿意接受政府的审查进而出逃甚至对抗政府军。

既然不是冤枉,也就不存在“平反”之说了。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探讨。

感谢朋友阅读!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img}

标签: 商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