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修觉山历史文化寻访记之一:“诸葛亮”到底意味着什么?

爱百科 66 0

  新津县修觉山历史文化寻访记之一:“诸葛亮”到底意味着什么?/李野航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代王勃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透露出“五津”(今日之新津县沿河一带)在唐朝人心目中乃是长安通往西川的一个交通要道。一本出版于明崇祯六年的名为《中国名山录》的书收录了中国的五十座名山,新津县修觉山赫然在列。“名山”之所以有名,不仅在于它的风景好,更在于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性的存在,且为无数世代的人们提供着文化/心理世界的坐标。作为一个西川一带曾经十分重要的一个文化地标,“修觉山”三个字今日连新津县的人知道的也似乎不多了。著名的文化古迹总意味着什么。基于一种对隐藏于文化古迹背后的历史密码的好奇心理,搭上新近开通的地铁十号线,我又一次踏上探访新津县文化古迹之路。

  《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天社山是新津城南诸峰的统称,具体开凿的这段山体正是修觉山。李严开凿的古道今天成了一条通往彭山、眉山的普普通通的公路。古书上记载的开道题刻肯定是一点踪迹也看不到了。不过,李严其人,却值得一说。因为,从这个人的身上,可以解开为什么诸葛亮被中国文化奉为神一样的人物的秘密所在。而这个秘密,却不是因为诸葛亮身上的所谓的“智慧”。

  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同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重。但李严显然是那种全然服从功利主义的逻辑、谈不上有什么理想和信仰的人。见刘备死后的蜀汉出现了主弱臣强的局面,就打起了政治投机的主意,怂恿诸葛亮“宜受九锡,进阶称王”。在古代政治“语汇”里,所谓“受九锡”,基本上就是取皇帝而代之的意思。不过,李严的怂恿遭到了诸葛亮的严斥。对比同时代的曹操、司马炎、以及此前前后后的无数权臣们在拼命谋求“受九锡”问题上的丑陋表演,拒绝“受九锡”的诱惑显出了诸葛亮不同凡响的精神境界。因为,身为权臣,上有弱主,拒绝觊觎那最高当权者位置的人,纵观历史,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在历代帝王看来,权臣是非常危险的人物,即使无罪,也应剪除,以防后患。这就是为什么“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在中国历史一再上演的根源所在。

  据说,有一次刘备与简雍骑马郊游,看见一男一女先后走在田间路上。简雍说;“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刘备问何以知之,简雍说:“彼有其具(阳具)”。意思是说,男人有阳具,就一定会行淫。这虽是个笑话,却可以作为古代政治生态一大规律的隐喻:政治人物,一旦手握大权,掌握军队,一旦皇帝弱势,很少有不觊觎最高权力的。即使其内心秉持儒家理想,想做“忠臣”,也架不住自己手底下那帮希求富贵的极力怂恿。因此上,“忠臣”一旦拥有了足以左右朝局的权势,而能节制其觊觎皇位的野心,犹如男有阳具而不淫,简直可以说是在和人性作对,实在是太难得了。而诸葛亮其实就是这么一种超越了封建时代权力游戏的一般规律、扛住了人性的诱惑、纯然用道德信念来指导人生的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现实中,道德完人一般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当反衬他们的人物登台表演的时候,道德完人方才显出其难能可贵。李严,显然就是诸葛亮的一个反衬。当时人评价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诸葛亮却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对李严加以团结。李严后因转运粮草不济,迫使诸葛亮放弃北伐,事后为自己开脱罪责,反咬诸葛亮北伐不卖力,李严因此被贬为庶人。诸葛亮死后,李严知道自己这种人,除了诸葛亮,无人能容之,再无出头之日,大哭病死。李严其人虽然人品不佳,但其开凿天社山古道,重新修筑了新津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门”的水利枢纽工程),为古代世界留下一处交通要道兼风景名胜,为后来无数文人政客所流连吟咏,倒是做了功不可没的事情。

  在步入后工业时代今天,修觉山古道再也不是一个交通要道了。由于各种因素,当地人试图恢复这一著名文化古迹的试图目前也似乎很不成功。李严这一历史人物虽然偶尔会出现在三国题材电视剧的剧情里,也很少有人将他和新津联系起来。诸葛亮在今日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不过是作为一个满肚子鬼主意的传奇人物而被记住、因为今天的人们的头脑、已经几乎全然为功利主义的逻辑所占领,没有人会为成为一个功利主义的投机分子而产生任何程度上的道德内疚了。因此,今日的人们是不会理解为什么诸葛亮会拒绝“加九锡”的。当然,“狡兔死、走狗烹”的权力游戏会不会继续地上演下去呢?这就难说了。

标签: 历史文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