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李斯的一生:知识分子的荣耀与屈辱,辅佐嬴政,亡于二世

爱百科 136 0

师于荀子,辅佐嬴政扫六国,谋害复苏,亡于二世,这就是秦相李斯的一生,今天我们来走进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国宰相,品味一下他别样的人生。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李斯这个人都是值得人注意的。他的追求,事业的成功,及于辉煌,乃至后来他阿谀奉承,助纣为虐,终为小人所害,其命运令人深思、悲叹。

当公元前208年7月,他与其中子俱被押赴刑场之时,回头对其中子说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于是父子相对而哭,不胜凄凉。这一情景,实在是具有积极入世精神的一代知识分子毕生追求名利、事功乃至酿成悲剧的典型写照。

一、李斯的求学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斯的人生确实有其成功的一面,辉煌的一面。他原本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地方的平民百姓,出身于“闾巷布衣”,年轻时在楚国做过“郡小吏”(秦代前的郡比县小),这在当时是一个很低下的职位。如果没有特别的机遇,以及本人的抱负与才能,他很可能与常人一样,度过其平静而又平淡的一生。

但是,李斯太有才了。他的才具使他不甘心碌碌无为,身处卑位。他也与许多与他境况相近的人那样,有着很强的出人头地的意识。并且,他的才华也足以使他在人生的舞台上,能正确地辨别事业的发展方向。

有一件小事,足以表明他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细心和识见。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有一次,他在厕所里看到老鼠吃人粪,老鼠一见到人和狗,就被吓跑了。以后,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吃粮食,老鼠很自在,也没有人去管。他通过这两次观鼠,深有感慨,说:

人之贤,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像偷吃粮食的老鼠一样,为所欲为,尽情地享受。从这一故事可以看出,李斯有着很强的追逐名利的欲望,同时又有非凡的知微见著的能力。

为了达到他的目的,李斯来到齐国跟荀卿求学。

荀卿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当时学者荟萃、人才辈出的齐国稷下,他曾经“最为老师”,享有很高的威信。而且,他虽然是一位著名的儒学大师,但是他的思想,已与孔子、孟子有很大的不同。

秦相李斯的一生:知识分子的荣耀与屈辱,辅佐嬴政,亡于二世

荀子

他的思想,更多地吸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成果,并对儒家思想中那些不合时宜的、迂腐的言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从而使他的学说具有总结性、集大成的特色,并且在整体上具有很大的功利倾向。如对于礼治与法治的关系,荀子就不是像过去一些儒者那样,一概排斥、贬低法治,而是对法治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讨,并且肯定其必要性。正是在这一方面,李斯对荀子的思想加以吸取,并在日后的政治生活中进行了运用。

史称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即指此。

正当李斯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列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之时。尤其是秦国,在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大规模的、较为彻底的变法之后,复经秦惠王时候的张仪、昭王时候的范睢等君臣的努力,这时,秦国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其他诸国。正如后来李斯对秦王政所说的,当时诸侯服秦,如同县郡一样。凭着秦的强大,要消灭诸侯,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所以,在李斯感到业已学成之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秦国,以一展抱负。

从李斯离别他的老师荀卿时所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抱负确实是不小的。

他说:

干事业有个机会问题,现在各国都想称雄争霸,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时机。秦国雄心勃勃,力图统一天下,到那里去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贫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是处于卑贱贫困的地位,会使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

对于一些自持清高,不欲混迹乱世的人而言,或对于那些虽有很强的追逐功利的欲望、却偏要装作一副道德家面孔的人而言,李斯这段对其老师的话,可以说是难以接受的,也是不会说出口的。但是,李斯的性格中有其很实在的一面,即他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去做。他并不虚伪,也不消极遁世,尽管我们对他的思想及其行为,可以持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态度,甚至加以批评。

秦相李斯的一生:知识分子的荣耀与屈辱,辅佐嬴政,亡于二世

影视剧:李斯

而且,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像李斯那样的出身卑微的小吏,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在当时,尽管自春秋以来,已有一大批出身卑微的人士经过自身的努力而及于尊贵的地位,建立了不平凡的功业,但是贵族门第把持政坛的现象远没有被彻底打破。同样是一个人才,因为出身的不同,其成功的概率与难易程度,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李斯的功名心,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

到了秦国,李斯又以其过人的才华,得到了当时秦相国吕不韦的推荐,进而得到秦王政的赏识,很快得到任用,在秦以后的统一战争及帝国建设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奠基人之一。

二、李斯对秦王朝建立的积极作用在其长达三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李斯对于秦国的发展以及秦王朝的建立,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他本人的地位,也由原相国吕不韦手下的一名舍人,最后登上丞相的宝座。而从其对秦国的贡献看,则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在统一以前,一是在统一以后。

如果撇开其他的战争不说,单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开始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算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最后统一了全国。在这些征伐战争中,李斯虽然不是一位战将,有攻城拔地之功,但是,最初向秦王政提出统一天下的时机以及具体策略的,却是李斯。在一次与秦王政的谈话中,他就向政提出下列建议:选择弱点,正面突破,先灭韩国,再灭两翼,最后灭齐。这也正是后来秦灭六国所采取的路线。并且,他还向政建议,要以武力为后盾,派谋士,持金玉,收买、贿赂、离间六国君臣。这一建议也收到了成效。

另一件事,虽然李斯当时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客观上也对秦国的贡献不小,那就是在秦王政下逐客令、欲将非秦国出身的大臣赶走之时,李斯出来加以劝阻。也因为这一事件,使他的声誉大增,在秦王政的心目中,占有了很高的地位。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当时,韩国怕被秦消灭,派了水工郑国来鼓动修建水渠,企图以此来转移秦国的人力、物力,牵制秦国东进灭韩。后来,这一企图被秦发觉,秦国的宗室权贵和部分大臣向秦王政提议,认为各国来秦的人,大都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利益来搞破坏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而秦王政轻听群臣所奏,果真下了一道逐客令,即凡不是秦国出身的“客卿”,一律赶走。当然,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秦相李斯的一生:知识分子的荣耀与屈辱,辅佐嬴政,亡于二世

秦灭六国

为此,李斯向秦王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其中列举了过去秦国所任用“客卿”的功绩,劝说秦王政取消“逐客令”。结果为秦王所采纳。而李斯也由原来的客卿,被提升为廷尉。廷尉是全国最高的司法官,在当时的官职名次,仅在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之下。

在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反对分封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为巩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统一,作出了贡献。在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分封制已不是历史的主流,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不能说不是由于秦制的影响。

当然,秦二世而灭,但这不是由于郡县制本身,而是由于其他的原因,如秦的暴政,如汉初推行一定范围的分封制,到武帝时还是最终将其取消,可以看出实行郡县制对于巩固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性。在秦统一后,在实行什么制度来管理天下的问题上,斗争是十分激烈的。群臣都赞成丞相王绾提出的仍以周代的分封制来封秦始皇诸子为王,只有李斯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对秦王政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都疏远了,并互相视为仇敌,发生战争,周天子也无法禁止。现在天下统一,只有实行郡县制,天下才会安宁。秦始皇也认为若再分封立王,又会破坏统一。所以,他支持了李斯的意见,确立了郡县制。当时,将全国分为36郡(秦末增至40多郡,),一郡设若干县,一县设若干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什伍连保,组织十分严密。秦始皇实行的这套制度,开创了先例,对后来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历史的进步往往是缓慢的,需要一个过程。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往往不是真的统一;第二次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

的确,对此也不乏估证材料。如秦统一后,二世而亡;汉之统一,才趋稳定。又如隋之统一,也二世而亡;唐之统一,才享有天下近三百年。如此等等。同样地,一项制度刚出台,往往还不很成熟,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弊病,从而使人激起对旧制度的怀恋。当汉初有人提出秦之灭亡与秦始皇不封子孙为藩王有关时,我们对此应当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当新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表现时,再也不会有很多的非议了。在分封制与郡县制之间,历史最后选择了郡县制,而其本质是中央集权制。由此也可以说明,李斯在大政方针上确有过人的识见。

另外,李斯在秦统一天下后,在文字简化方面,也做了一件事情。秦始皇令李斯负责,以他的“小篆”为标准,整理出了一种笔型比战国时期更为简便、写法一致的文字,在全国推行。这在当时可能说不上是一件重大的事件,但它对于汉族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秦相李斯的一生:知识分子的荣耀与屈辱,辅佐嬴政,亡于二世

统一文字

三、李斯人生中的污点在历史上,李斯的某些行为一直受到人们的谴责。这些行为,除了他后来屈从赵高,奉迎秦二世之旨意外,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他劝秦王政杀了他的同学韩非,以及在秦统一后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坑儒”的建议。后者尤其受到历代儒生的痛骂。

当李斯正因成功地劝阻了秦王政颁布《逐客令》,从此声誉鹊起,并被任命为廷尉,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之时,他的同学韩非这时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被派到秦国来。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也是荀卿的学生。在战国末期,他可以说是一位大思想家。

他在荀卿学说的基础上,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结合起来,丰富、发展成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是一位集先秦法家之大成的人物。在他到秦国以前,他就因作有《说难》、《孤愤》、《五蠹》等文而名享天下,令秦王政倾慕不已。秦王政曾这样说过:“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

对于这样才能超群、又令主上倾慕的同学的到来,李斯十分担心,他深怕韩非的到来会影响自己的前程。这点,正如在他之前庞涓对于孙膑到魏国的情况相似。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于鬼谷子,庞涓不如孙膑,但又比孙膑先出山,成为魏惠王所倚重的大将。于是,深恐孙膑到来会影响自己仕途发展的庞涓,便设法加害于自己的同学。现在,李斯的心态也与庞涓相似。他为了保全自己,便不顾同学的情谊,向秦王政狠毒地建议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灭之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不用韩非,放走他,对我们不利,不如杀了他。”同时,李斯又串通了秦王政所信任的上卿姚贾,姚贾也向秦王政说了韩非的坏话,使韩非赴秦,未能取信秦王政,反在狱中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而死。

李斯杀害韩非,说明他为了个人的名利、不惜采取任何残忍手段的阴险毒辣的一面。他对于韩非来访问秦王政所提出的建议,实际上也是与他在不久前在《谏逐客书》中所表露的某种思想相矛盾的。以他的建议来看六国来秦之人,就会说明秦王政下逐客令有一定道理了。这也反映出李斯性格中实用主义的一面。当然,韩非之死与秦王政不无关系,因为这毕竟是得到他默许的。当时名人尉缭曾对秦王政的为人下过这样的判断:

“秦王为人,烽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看来这个判断不无道理。

秦相李斯的一生:知识分子的荣耀与屈辱,辅佐嬴政,亡于二世

李斯

李斯受到后人诸多非议的另一事情,便是他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坑儒”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群臣聚集咸阳宫称颂秦始皇时,博士淳于越依然用儒家的观点来评论秦朝的政治。他对秦始皇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还说:“凡是不以古为师而天下长久的,没有听说过。”由于他所说的涉及到秦王朝的根本制度问题,因而始皇当即要求群臣对此加以审议。

这时,李斯出来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反驳意见,并且向秦始皇建议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他说:“现在天下一统,情况完全不同了,不必效法古代。”又说:“现在一些儒生总讲古代如何好,这是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他还把非今的一切言行归罪于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这个观点,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赞同,并把淳于越交由李斯处理,下令焚书。

根据李斯制定的焚书法令,我国先秦以前的文化典籍受到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洗劫。这一法令规定:一,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农林)之书外,其它诗书百家语等限三十天内交官府焚毁,逾期不交,罚四年筑城劳役;二,有敢继续谈论《诗》、《书》的处死,有敢以古非今者灭族;严禁私学,欲学法令,要“以吏为师”。这即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在“焚书”的第二年,卢生、侯生等不满“焚书”的儒生,串通议论朝政,攻击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秦始皇便下令逮捕他们,牵连了460余人,以“为妖言以乱黔首”为名,被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事件。

不论是“焚书”,还是“坑儒”,它们都是对我国文化的一大摧残,从其方法上说,是愚蠢的;从其手段上说,是残忍的。而之所以要毁灭那些书籍,并且将那么多的儒生坑杀,乃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也为了一代帝王的颜面。只是有一点令人遗憾,这样做实际并不能起到什么效果,反而让人们唾弃。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思想的提出者李斯,并不完全是一种独创。在他所杀害的同学韩非那里,其实也可以找到要求思想一统、反对儒学的痕迹。在其著名的《五蠹》一文中,韩非就提出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观点,对于儒、墨等政治观点,表示不能容忍。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设法,要是李斯不将韩非杀掉,在李斯向始皇提出“焚书”建议时韩非也在场,也许韩非也会赞成的。这样,这两位一代儒学大师的高足,都成了彻底的法家人物,坚定地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秦相李斯的一生:知识分子的荣耀与屈辱,辅佐嬴政,亡于二世

焚书坑儒

四、李斯的悲惨结局李斯的结局是可悲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大规模地出巡,李斯和宦官赵高及秦始皇的爱子胡亥同行,当行至沙丘(今河北钜鹿县东南)时,秦始皇得了重病。病危时,他曾写信叫长子扶苏回咸阳办理丧事。书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于途中,其信与大印也落入赵高手中。赵高是一位大阴谋家,善于钻营,是胡亥的老师,这时是掌管车马的中车府令,兼管皇帝的符玺和起草命令,地位十分重要。这时,他想趁秦始皇死之际,要挟李斯,立胡亥为帝,从而操纵大权。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李斯由于其本性的自私和怯懦,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之下,同意与赵高合作,篡改秦始皇遗书内容,捏造扶苏“不孝”、蒙恬“不忠”,要他们自杀。同时,又假造立胡亥为太子继位的诏书。后来,扶苏接到伪诏,在“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的封建思想支配下,自杀而死。蒙恬疑其有诈,不愿自杀,被捕入狱,在狱中被迫服毒而死。胡亥终于顺利登上帝位。

秦始皇之死,与赵高合作使胡亥继位,这不仅是秦朝历史的一大转折,也是李斯个人一生命运的重大转折。从此,他的生活充满了阴影,内心深处永远难以平静。

不能否认,与赵高篡改始皇遗书,乃至于后来向胡亥上书,劝其行“督责之术”都是他自己做出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其人格卑下的一面,但是,他的正义感、他的良心并没有完全泯灭。在他的心灵深处,时时有一种隐痛,时时有一种欲表现其公正无私的愿望。正因为如此,所以当赵高有一次设阴谋、欲令李斯向秦二世劝谏关东多盗又筑阿房宫颇费民力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固也,吾欲言之久矣。”这正表明,李斯至此仍不忘记其为大臣所应有的责任感。

秦相李斯的一生:知识分子的荣耀与屈辱,辅佐嬴政,亡于二世

影视剧:胡亥

李斯自负其才、自恃功高,又贪恋䘵位,这是其最大的性格弱点。其实,他并不是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在秦始皇死以前,有一次,他的长子、做三川郡守的李由回到咸阳,李斯置酒于家中,百官皆前来祝酒,门庭车骑千数。李斯看到这一盛况,想起了老师荀卿告诫的“物禁太盛”的话,感叹地说:

我本是个平民百姓,今日做了丞相,可以说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极则衰,我不知道往后会有什么结局。

如果说他有范蠡那样的智谋与勇气的话,事实上他这时急流勇退,是完全可以避免以后所发生的不幸事件的。

太史公在《史记·李斯列传》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评论: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荣矣。斯知天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信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叛,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这个评价,是基本公允的。

文:二两历史频道作者

图:侵必删

标签: 李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