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家乐福踩踏事件与中国历史上赈灾中的“粥棚效应”(转载)

爱百科 40 0

重庆家乐福踩踏事件与中国历史上赈灾中的“粥棚效应”

  作者:苏拉密

  重庆家乐福发生的踩踏事件,首先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中国赈灾史中的“粥棚效应”

  何谓“粥棚效应”?

  在中国历史上,一旦某些地区发生灾荒饥谨,官府和豪门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往往会采取一些赈灾举措。

  古之赈灾之道有三:即施粥、赈济、平粜。

  施粥:就是由官府或豪门搭棚架锅建粥厂,向饥民供应低质量的流体食物---粥。但往往粥少饥众,经常发生饥民、争抢、拥挤、踩踏。据《淮海晚报》<清末淮阴水患>(年水灾连年苏北怀安城景象:

  “灾民餐风宿露,日晒雨淋,面为菜色,骨瘦如柴,衣衫褴褛,见之令人心酸。清江浦浦惠粥厂前每日聚集万人,二月间,一孕妇领粥被挤流产,几至丧命。四月,河北路西首海神庙口,开售豆饼,购者颇众,有一10余岁女孩于人丛中被挤倒,众人踩踏,竟至肝肠尽出。”

  赈济:即向四乡灾民放粮发款。因发放救济物品而引起争抢、拥挤、踩踏的现象,不但中国赈灾史屡见不鲜,而且当今世界也时有发生。2005年,印度南部发生地震,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市一个赈灾中心发生踩踏事件,造成6人死亡,10人受伤。

  据说,当天凌晨4时30分左右,300多灾民集中在当地一个赈灾中心门口。泰米尔纳德邦政府准备给每个受洪水影响的家庭提供10公斤大米和2000卢比现金(约合44美元)援助。 在赈灾中心开门后,人群开始推挤,争夺救灾物资,结果造成踩踏。《人民网.新闻中心》

  平粜:粜(tiào)是出售粮食,平粜就是以低于市场价的“平价”出售粮食。和上面两种措施一样,平粜也同样可以引起争抢、拥挤、踩踏。《清末淮阴水患》一文载:

  “六月,(怀安)西大街丰济仓积谷出售,米每石6元,杂粮3元,抢购者拥挤不堪,致一死一伤。街头插草标出卖儿童者比比皆是,中青年灾民,往往于闹市抢夺食物。最惨者为老人,有一老者伛偻而行,至西大街南巷附近,为石所绊,随即晕倒,苏醒后竟问起儿子病得怎样,后又处于昏迷状态,五日汤水不进。春夏之交,天时或寒或热,疾病丛生,虽经地方捐款,在玉皇阁设立疗病所,无奈患者久饥兼病,颇不易痊愈,每日死者达二三十人。有一家六口人,在半月之内先后病亡。”

  我们把以上种种因赈灾引起的争抢、拥挤、踩踏现象统称为“粥棚效应”。

  显然,“粥棚效应”发生是因为食物供求矛盾激烈。

  在以上列举的三种案例中,我们发现重庆家乐福发生的踩踏事件与1906年的“淮安平粜”事件最为相似,发生的原因都是因为争购低于市场价的食物;所不同的是淮安发生了灾荒,而重庆没有发生。

  和印度赈济地震的事件相比,印度的灾民是为了完全免费得到相当于350元人民币的食物和资金,而且不需要任何投资;重庆的市民则是为了得到20元左右的优惠,而且还需要80元左右的投资。

  综合以上,与印度死亡的6名灾民相比,重庆的3名遇难市民的命显得贱了点。

标签: 中国历史事件大全详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