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续编:《西游记续传》【第一部 共三部】

爱百科 31 0

  续言:致敬名著 续接经典 西游主人的前世今生

  佛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干净即禅心,佛心即我心。佛又说,心怀大道,定心心定,养气气调,一个人心一个天。佛还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守住初心,是谓自在。

  如此佛语,这般箴言,真机默默,大智闲闲。清清般若之音,纯纯菩提之味,咂之如饴,吮之似乳,百千妙义,世之稀有,堪比灌顶醍醐,沁脾玉露。玄奘少年出家,进入寺院修行,就是在此等佛语箴言的熏陶下长大的。

  玄奘十一岁那年,父亲陈惠远在异乡为官,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为僧,已被称为长捷法师。母亲宋氏带着玄奘,去净土寺看望二哥。二哥舍不得玄奘离开,央求四弟留住几天。寺院住持郑善果,见玄奘美眉明目,风神朗俊,心中甚是喜爱,问玄奘肯不肯留下?

  沙门清净,善声盈耳,抬腿进寺,如入家中。没有大语高声,也无俗声俚气。不见浮言靡语,更无挑三坏四。清一色的袈裟,圆溜溜的脑袋。僧众每闻钟声,早晚两课,早斋午斋,吃斋坐禅,合掌默念。行功打坐,布惠施恩,礼佛诵经之声,哼曲儿似的美妙。紫气东来,霞光西涌。天高云浮,寺静尘清,玄奘一下就被吸引了。见住持发问,便说母亲同意方可。住持询问宋氏,宋氏说,在家也是闲吃,他自个儿愿留则留。住持说,家父同意吗?宋氏说,老二陈素出家,就是他爹送来的,兄弟俩在一块儿,好歹有个照应。于是,玄奘先留净土寺习经,十三岁上正式剃度,成为净土寺的在编和尚。

  圆圆的脑袋,白白的面皮,清亮亮的眼睛,稚嫩的身姿,幼树一样挺拔。玄奘立在哪里,哪里就蓬荜生辉;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道风景。他念经敬禅,冷坐山门,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童幼团伙不交,闹市店铺不涉。闲暇时,笑眯眯的立于山门之侧。善男信女见而爱之,欣而赏之,借故搭讪者有之,耍闹逗笑者也有之,问,小师父是哪一个?答曰,沙门玄奘。又问,求度吗?答曰,然。再问,出家意欲何为?答曰,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听其言语,观其器貌,问之者啧啧称奇,谓之诵业易成,风骨难得,之后必为释门伟器也。

  玄奘正式剃度,时在大业八年。此时隋朝杨广为帝,始于大业元年,终于大业十四年。朝亡废官,邑亡敖民,陈惠离职江陵县令,当为大业十年至十四年这个时段。其时玄奘为僧,已四至五年矣。

  少小出家,遁入空门者,不是双亲下世,就是衣食无着,或则重病缠身,或则逃灾避祸。玄奘的老爷爷陈钦,任过东魏上党太守,是统辖一方的封疆大吏。爷爷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是个有学问的人。陈家落户洛州缑氏镇东北陈河村,就是陈钦、陈康的食邑封地。父亲又是江陵县令,这样一个诗礼官宦之家,何至养不起一个孩子呢?

  太守老爷不虚为官,把儿子陈康培养成国子博士;国子博士不虚学名,把儿子陈惠培养成江陵县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天下父母心愿。恶虎怜子,母羊跪乳,乃所有生灵同点。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没才也用,就是无才无能,百无一用,也要娶个媳妇,生个孙子,传宗接代才是。陈惠没把儿子培养成才,也没弄进衙门当差,更没在洛阳、长安买房置地,却把四个儿子中的两个送去当了和尚。之后,自个儿官位不保,败走麦城,丢职还乡。面对失败的难堪与邻人的责怨,陈惠为自己辩解的理由,就是生不逢时, 无能为力。

  父生不辰,时逢乱世。子生不辰,世乱未休。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汉末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群雄割据,争地夺城,偌大一个中国,生生裂分为南北十六国,时长一百三十四年之久。少了振臂一呼,多了南腔北调;没了歌舞升平,遍地焦土狼烟。兵阀割据,政出多门,杂税苛捐,民不聊生。陈钦投身的东魏,陈康效力的北齐,都在乱世之中。直到杨坚逼迫北周静帝禅让建立了隋朝,局面才开始有所好转。

  隋文帝杨坚年号开皇,亦有步始皇后尘之意。秦始皇南修五岭,北筑长城,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吞并六国又焚书坑儒,把后世子孙定为二世、三世、四世,大有王业长久、江山永固之望。黄粱易熟,美梦难成。始皇世袭未成,开皇步其后尘,建国重道,戒奢崇俭,轻徭薄赋,劝学兴桑,做了许多拨乱反正的好事。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孽子杨广不肖,穷奢极欲,恣意享乐,连父亲的贵妃都不放过。红霞一抹广陵春,定子当席睡脸新,却笑吃亏隋炀帝,破家亡国为谁人?金迷纸醉,酒地花天的结果,是失去民心,玩丢江山,父子两代王朝,仅存三十七年。铁打江山,流水帝王,两代未终,世袭何易?

  覆巢之下,何有完卵。当兵血洒疆场,徭役非死即伤,寺院与世无争,无疑是个避风港。陈素、玄奘出家,都在杨广当政时段。富户豪门,父慈母爱有千种万种。寒门父母愿心,只有平安与吃饱穿暖。出家当和尚,不必娶亲,不用种粮,白白省下两份家业,减轻了为父为母的负担,又让另外两个儿子过得更好一些。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说的就是剃发为僧的妙处。县令让两个儿子去当和尚的初衷,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杨广被属下勒杀于扬州那年,玄奘才十六岁。北周被隋代,杨广输李唐。眼看隋朝气数将尽,各地义兵纷起,说是讨伐昏君,都想取而代之。太原留守李渊,是诸路讨伐队伍中最有潜力的一支。李渊的父亲是北周时的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发妻独孤的姐姐。按亲戚辈分,杨坚是李渊的姨夫,李渊是杨广的表兄。另外,李渊的次子娶了杨广的女儿,彼此又是儿女亲家。表兄不好意思掠夺表弟的江山,公公也不好意思抢占儿媳妇娘家的社稷。李渊打个擦边球,于大业十三年七月,以“废昏立明”的幌子,率军三万在太原誓师。先是拉出杨广的孙子杨侑作傀儡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听到杨广被宇文化及勒杀于扬州,立即退去伪装,逼迫杨侑禅位,改国号为唐。李渊自称唐高祖在长安称帝,时年定为武德元年。

  太原起兵之初,李渊曾在佛前发誓,如登九五之尊,定当振大玄门,兴盛佛法。登基面南之后,又觉祖上根基不厚,捡来的便宜不好服众,才认了李聃那个远亲。商十八世王阳甲十七年之庚申,李聃自太清境分身化黑,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飞入人间托孕。不久,尹氏昼寝,梦见天开数丈,众仙捧日。良久见日渐小,从天而坠,化为五色彩珠,大如弹圆,收捧吞之,觉而有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尹氏生下的男婴,就是唐高祖要认的先人,也是写出《道德经》的老子,实则道教始祖李聃。

  道乃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无始无终,无形无名,无边无际,无师无上。李聃被尊为太上老君,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终乎无终,穷乎无穷。在圣,为众圣之尊;在真,为万真之先;在地,为万国帝王之师;在法界,为无上法王;在教门,为万教之祖。是时,老君度世,李姓当王,广传民间。唐王去了草根之嫌,也把佛教排在儒、道两教的后边。

  佛教自西方传入东土,汉明入梦,梁武舍身,六祖相传,万佛聚会。天散花,地涌莲,讲经说法,昭昭可考,是时已近千年。北周武帝曾经下诏灭佛废道,佛道两教为报灭废之仇,齐助杨坚灭周。杨坚得位后大力崇佛,广建寺塔,广度僧尼,广写佛经,广作佛事。杨广为篡位讨好父皇,立寺造像,行斋弘佛,更创新高。

  唐高祖突然改崇道教,佛教寺僧无异当头棒喝。尚未想出如何应对,太史丞傅奕又连续上书,列举佛教僧人多方不是:剃发易服,托号出家,对君不忠,对父不孝;不婚不嫁,减损户口,逃避赋役,不事生产;化斋游食,剥削百姓,出入城乡,周旋百家;贪求功德,妄说罪福,袭亡国之遗风,实国政之大害。故此,傅奕请求高祖,执孔子爱敬之礼,布李老无为之风,经世治民,不须再读佛经,有《孝经》一卷,《老子》二篇足矣。求将佛教退还天竺,将年老僧人放归桑梓,年轻僧尼简令作丁,充兵强农,并削减州县寺塔,多余寺舍分给孤老贫民,无宅义士。

  数年崇佛,一言而废。唐高祖顺水推舟,发出诏令:佛教沙门,守戒律者,令就大寺居住,官给衣食,勿令乏短;不堪供养者,退还桑梓。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

  以杨坚父子崇佛时的规模,京城三寺二观,仅容僧人十之一二,诸州更是杯水车薪。避门寺中坐,祸从朝廷来,超编僧人无处安身,涌往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山上虽有许多寺院,只能接收百之二三。多余僧人无处可去,只得翻山越岭,沿着山路流向巴蜀。

  洛阳历为长安的陪都,败佛之风自然波及,玄奘与二哥陈素也惶惶不可终日。父亲已经过世,尚有母亲带着大哥、三哥和一个姐姐过活。玄奘问,是否返回陈河村?二哥说,已过娶亲时段,回家也是光棍儿一个,不如继续吃斋守戒。二哥问,四弟怎么办?玄奘说,自从入寺为僧,从来没有异志,此无法事,不可虚度,不如跟着他人,到巴蜀那边看看。

  此言也合陈素心思,兄弟俩收拾行装,汇入流向巴蜀的队伍。此后五年,玄奘日诵佛经,夜习佛性,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通读佛家诸部经典。是时气候怪戾,风雨不调,天下多地旱涝不均,唯独蜀中风调雨顺。农人深感沙门大德,把外来僧众当作救苦脱难的观音菩萨,凡有僧人立坛讲经,听众无不挨肩接踵。乡绅学士,豪富财主,公子王孙,阔妇村姑,不分男女,夹杂一堂,寒暑不缀,风雨无阻。玄奘体状魁杰,风神朗俊,面貌酷类其父。加之知识渊博,口齿清楚,温文尔雅,谦恭礼让,自然招人爱慕,吸粉无数。懿业清规,芳声雅质,亭亭独秀,不杂埃尘。听者倾倒,闻者跃跃,慕名来者不只蜀人,吴楚荆襄亦有不少。声名鹊起,供养加厚,寺院住持送给玄奘一些铜钱零用。玄奘悉数交给二哥,通过邮驿寄回家用。

  绿水青山,漫道雄关,天府之国,米粮满川。能修行又能养家,二哥迷上那里不肯挪动了。老死青山,固然无憾,佛教命运,何以改变?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玄奘笃守一个净字,常念佛教兴废,企望流往巴蜀的数万僧人,早日返回家园。二十一岁那年,正是唐高祖武德五年。玄奘趁二哥前往空慧寺传经之机,与商人结伴,沿江而下,悄然离开巴蜀。

  玄奘泛舟三峡,过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毗昙》,自夏及冬,各得三遍。接着,北游河南安阳,向造休法师质解疑碍。之后,到河北赵州,拜谒深岳法师,学习《成实论》。最后才向长安进发,入大觉寺学习《俱舍论》。

  无论学习何种经文,玄奘都能一遍知其意,经目记于心。是时,长安有一佛学巨匠,负笈之侣,从之若云。听说玄奘出类拔萃,巨匠有所不信,屈身前往拜访。见玄奘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巨匠为之叹服,称宿学老朽,不能及也。

  有了巨匠的欣赏与引荐,玄奘遍谒众师,备观其说,详考其理,成为名冠长安的高僧。上晓诸佛之理,下谕众生之机,谓之经藏;能伏众生之恶,善治众生心性,谓之律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谓之论藏。三藏是僧人的最高境界,玄奘便被冠名为唐三藏。

  不久,玄奘见到一位来自婆罗门国的外邦僧人。婆罗门国乃佛教之源,玄奘早有神往之意。若求真经,须寻佛地。既然不少经文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何不前往婆罗门国瞻仰朝圣,以求问个清楚,讨个明白,取回真经,以释众惑?

  玄奘把想法说与众僧,僧众无不合手称是。是时,国基初创,百废未兴,没有《通关文谍》不许出蕃。有人偷渡出蕃,沿途州县见到就捉,轻则原路遣返,重则以律治罪。欲求《通关文谍》,须经皇上允准。玄奘写了奏折,层层呈报,不见回音。后与众僧结侣陈表,还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苦等将近十年,方才有了转机。

标签: 中国皇帝在位时长排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