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且慢修改教科书地动仪描述!
海年李
近来,复原后的张衡地动仪争议四起,中小学教材中使用复原后的地动仪是否合适?
11月3日,教育部在回复《法制晚报》记者时表示,地动仪在全世界有争议,中小学教科书应如何描述是个专业问题,教育部相关部门已经将有关资料转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进行进一步研究。
我们的教育部不愧是人民的教育部,办事效率就是快。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35中学听地理课后指出,“陕西、甘肃和宁夏划入华北地区欠妥”。这不,教育部立马在今年的新教材中,华北地区不再单独成章节,而是扩大成北方地区,曾引起争议的陕甘宁地区也一并被划入了北方地区的地图中。不仅如此,今年高中课本大“变脸”——鲁迅来个大撤退!
那么,教育部为何急着研究修改中小学教科书地动仪描述?据科普作家方舟子发文,对张衡地动仪是否管用提出质疑。方舟子称,2005年我国制造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北京有震感,也没有听说该复原模型监测到地震。12月2日,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版的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本身是无法监测实际地震的。
哦,原来如此,难怪教育部的大人们急着修改教科书。
世人皆知,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世人更知,候风地动仪是张衡的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所以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当时在京师(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飞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现如今,只因为几个闭门造车的砖家捣鼓出的复原模型监测不到地震,就一口否定了大科学家张衡的杰作——候风地动仪,谁能保证那些浮躁的砖家捣鼓出的复原模型和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一模一样?教育部的头头脑脑们,你们也太主观臆断、感情用事、犯的错误也太低级了!
世人皆知,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都进行了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的描述。那么,聪明的现代人至今仍然复制克隆不了“木牛流马”,你们教育部就否定“木牛流马”的存在?
最后,草民想对教育部要说的是,别把心思老是用在那些不着边际和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上!还是把心思多用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吧:农家子弟上学难、上学贵问题;钱学森之问问题;农村教育落后问题;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腐败问题等等等等,这才是教育部要抓的重中之重啊!
标签: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