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之蜀汉历史介绍 蜀汉历代皇帝列表

爱百科 55 0
蜀汉(公元221263),即季汉(西汉、东汉的延续),三国之一,刘备建立,国号为汉,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简介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 ... 蜀汉(公元221—263),即季汉(西汉、东汉的延续),三国之一,刘备建立,国号为;汉”,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简介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司马家族掌控的曹魏所灭。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国号

  蜀汉政权的国号为;汉”(刘备自称是汉室的延续)。而由于其所建立的政权以蜀地为根据地,所以多被称为;蜀”。以其地称其国,后人逐渐习惯了这个称呼,而又为了承认刘备建立的汉室政权,故称其为蜀汉。

  历史

  建国艰辛

  昭烈帝刘备

  刘备是中山王刘胜后裔,但是家道中落,到刘备这一代,只能和母亲靠织席贩履维持生计,在叔父刘元起的资助下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学习。后在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下,刘备得以招募了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取得了战功,从而获得了官位。

  此后汉廷戚宦之争更为激烈,结果两败俱伤,董卓趁机入京乱政,各地太守、郡吏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攻伐,形成割据势力。在军阀混战的时局里,刘备势力非常弱小,凭借好的名声在多个诸侯之间奔走。

  建安五年(200年),衣带诏事发,刘备找借口从曹操处离开,彻底反曹。由于刘备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弱小,被曹操击败后,用类似于游击战的方式继续与曹军作战。后辗转来到荆州投靠刘表。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有了全新的发展目标。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刘备和孙权达成联盟,两家于赤壁之战合力击败曹操。

  建安十四年(209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以关羽、张飞、赵云、刘封、黄忠为主要将领,诸葛亮、庞统、法正为主要军师,先后收复荆州各郡、迫降刘璋占领西蜀、击败曹操攻取汉中,并将关中军阀马超纳入麾下,实力大增。进而建立蜀汉政权。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

  武侯辅政

  建安二十年(215年),东吴孙权派遣吕蒙袭取了荆州三郡,后来,与刘备湘水划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再次背盟,趁关羽北上攻取襄樊之际,袭夺荆州,杀害关羽。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亲自率军攻伐东吴。汉军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吴境,但随后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阶段,几个月后,东吴陆逊用火攻击败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刘备败归永安,张南、冯习、程畿、沙摩柯等一干文武将领都在夷陵之战中阵亡,蜀汉损失惨重。

  孙权得知刘备在永安没有回成都,非常害怕,于是主动与刘备讲和。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召诸葛亮至永安交待后事,而后病死。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

  章武三年(223年)五月刘禅继位后,令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于是派邓芝往东吴巩固汉吴同盟,另一方面安抚百姓,制定礼仪、官职、法律等,将蜀汉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条,国殷民富。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亲自率汉军,深入南中,平定南中叛乱。任用了孟获等一些南蛮将领,又从中获取了大量资源,蜀汉的实际控制领土也得以扩张。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将汉中太守魏延纳入丞相府,并让镇东将军赵云转驻汉中,准备北伐事宜。

  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期间诸葛亮对魏发动五次进攻,虽颇有战果,但都以各种原因退还,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目标。

  三代宰辅

  诸葛亮临死之前曾秘密上表给蜀汉后主刘禅,表示蒋琬可以接替自己。诸葛亮死后,刘禅不再设置丞相一职,一方面让蒋琬为大将军辅政,一方面让邓芝督领江州,继续维持吴汉联盟。而南蛮方面,刘禅先后任命李恢、张翼、马忠为庲降都督,恩威并施,抚平南蛮叛乱。

  建兴十二年(234年)至延熙九年(246年)为蒋琬辅政时期。期间,刘禅见魏明帝曹睿大兴土木,广征民役,认为这是败亡之象,于是加蒋琬为大司马,并让其开府治事。蒋琬总统诸军驻扎汉中,伺机北伐。

  蒋琬执政共计十二年,他不但遵循诸葛亮的治国方针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另一方面派遣姜维率领偏师西进,寻找北伐战机,经过多次尝试之后,蒋琬认为从秦岭出兵,道路艰险,往来不便,于是大造舟船,准备从水路袭击魏国上庸、魏兴等地,但此举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蒋琬辍计后病倒,不久病亡,临死前上书刘禅用姜维为凉州刺史。蒋琬死后,刘禅就迁费祎为大将军辅政,而后不久庲降都督马忠病逝,刘禅先后任命阎宇、霍弋出镇南中。

  延熙九年(246年)至延熙十六年(253年)为费祎辅政时期,共计七年时间。费祎执政后,认为自己跟诸葛亮差的太远,所以一心只保境安民,不再对魏国用兵,并裁减姜维的兵力,害怕会有大的损失。但费祎多次施行的大赦政策,遭到了大司农孟光指责。刘禅命费祎开府一年后,费祎遭到刺客的刺杀。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死后,刘禅命卫将军姜维总督内外军事,以宗预维持吴汉关系,以阎宇、罗宪镇巴东。董允死后,刘禅以陈祗接替董允,而陈祗虽然支持北伐,但不排斥黄皓,由于刘禅对黄皓的宠信,黄皓开始干预朝政。

  对外方面,延熙元年(238年)至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对魏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结果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上胜多败少。姜维虽然擅长军事,但自费祎死后,蜀汉内政无人治理,姜维连年征战,蜀汉国力大不如前,陈祗死后,黄皓更是对姜维产生了威胁,蜀汉逐渐走向衰落。

  蜀汉灭亡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调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

  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疆域

  范围

  三国疆域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略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蜀下大力量平定了越巂、益州(今四川境内)、牂牁(今贵州境内)、永昌(今云南境内)四郡之变乱 。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三国时期疆域大致稳定:魏与吴、蜀间的界线是长江与淮河之间、今大别山、湖北汉川至兴山一线、大巴山、秦岭,而吴、蜀之间以今湖北的西界、贵州务川至台江一线、广西西界和中越边界为界。

  区划

  荆州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在刘备的帮助下攻下了南郡,但随后孙权听从鲁肃的劝告,将南郡借与刘备帮东吴抵御曹操。而后刘备率领赵云等攻下江南四郡,刘备实际在荆州占据南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五个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刘备与孙权以湘水为界,划分荆州,将江夏、长沙、桂阳划属东吴,南郡、武陵、零陵归刘备,至此,刘备占有荆州三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偷袭关羽,将关羽斩杀,至此,刘备彻底失去荆州。

  益州

  益州分为三大部分,即汉中、巴、蜀。

  

  蜀有六郡,分别是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江阳郡、汶山郡、汉嘉郡,其中以广汉、犍为、蜀郡为最大,号称;三蜀”。

  蜀郡,原属刘璋,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与张飞、赵云合力攻下,下辖六个县,分别是成都县、广都县、郫县、繁县、江原县、临邛县。刘备称制后,以成都为国都。另,成都、广都、新都(属广汉)被称为三都,是蜀中三大名城。

  广汉,位于成都以北一百二十里。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攻下,下辖八个县,分别是雒县、绵竹县、什邡县、新都县、五城县、郪县、广汉县、德阳县。

  犍为,位于成都以南,为建安十八年(213年)赵云率军所攻取,下辖十二个县,分别是武阳县、南安县、僰道县、牛鞞县、资中县、朱提县、青衣县、平夷县、夜郎县、谈指县、鄨县。犍为有峨眉山。

  江阳,为建安十八年(213年)赵云率军所攻取,下辖四个县,分别是江阳县、汉安县、符县、新乐县。

  汶山,位于蜀郡以西,气候异常,冬天不适合居住。下辖八个县,具体资料缺失。

  汉嘉,下辖十三个县,分别是邛都县、台登县、阑县、零道县、苏示县、会无县、大筰县、定筰县、三缝县、卑水县、潜街县、安上县、马湖县。

  巴

  巴有五郡,分别是巴郡、巴东郡、巴西郡、涪陵郡、宕渠郡。

  巴郡,为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率军所攻取,下辖七个县,分别是江州县、枳县、临江县、平都县、垫江县、乐城县、常安县。

  巴东,为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赵云、诸葛亮合力攻取,下辖四个县,分别是鱼复县(即白帝、永安)、朐忍县、汉丰县、南浦县。

  巴西,为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率军所攻取,下辖七个县,为阆中县、南充国县、安汉县、平州县、宕渠县、裙蓉县、宣汉县。

  涪陵,下辖五个县,分别是涪陵县、丹兴县、汉平县、万宁县、汉发县。宕渠,本属巴西郡,建安十八年(213年)被魏将张郃攻占,后被张飞击退。

  延熙十年(247年)蜀汉后主刘禅将宕渠从巴西划出,置宕渠郡,下辖三个县,分别是宕渠县、汉补蓉县、宣汉县。

  汉中

  刘备攻汉中形势图

  汉中有七郡,分别是汉中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武都郡、阴平郡、梓潼郡。

  汉中,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领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人攻下。下辖六个县,分别是南郑县、沔阳县、褒中县、成固县、蒲池县、西乡县。刘备在沔阳县称王。

  魏兴、上庸、新城在汉中以东,所以又被称为;东三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封、孟达率军所攻取。孟达叛变后,东三郡为魏所攻占。后蒋琬秉政,想从水路收复东三郡,因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而作罢。

  梓潼郡本属蜀广汉郡,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攻打刘璋,留霍峻守葭萌,防御张鲁。刘备定蜀后置梓潼郡,以霍峻为太守。下辖五县,分别是梓潼县、涪县、晋寿县、白水县、汉德县。

  武都、阴平二郡为诸葛亮公元229年(建兴七年)派将军陈式所攻取,下辖十三县,分别是下辨县、武都县、上禄县、故道县、河池县、沮县、平乐县、修城县、嘉陵县、阴平县、甸氐县、平武县、刚氐县。

  南中

  南中本四郡,分别是牂柯郡、益州郡、永昌郡、越嶲郡,后又划为七郡,增设朱提郡、云南郡、兴古郡。牂柯,下辖四个县,分别是万寿县、沮兰县、广谈县、毋敛县。益州,建兴五年(225年),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后改为建宁郡,并任命李恢为太守。下辖二十四个县,分别是滇池县、同劳县、同安县、连然县、建伶县、毋单县、秦臧县、味县、牧麻县、同乐县、谷补蓉县、同濑县、双柏县、昆泽县、漏江县、谈槁县、伶丘县、修云县、俞元县、新定县、兴迁县、平乐县、三沮县。永昌,下辖八个县,分别是不韦县、比苏县、哀牢县、永寿县、巂唐县、雍乡县、南涪县、博南县。朱提,本属犍为郡,为建安十八年(213年)赵云所攻取,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划分朱提郡,并以邓方为太守,下辖八个县,分别是朱提县、堂螂县、南秦县、汉阳县、南广县、临利县、常迁县、新兴县。云南,建兴五年(225年),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后置云南郡,并以吕凯为太守,下辖九个县,分别是云南县、叶榆县、遂久县、弄栋县、蜻蛉县、河阳县、梁水县、贲古县、西随县。兴古,建兴五年(225年),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后置兴古郡,下辖八个县,分别是宛温县、律高县、镡封县、句町县、汉兴县、胜休县、都唐县、西平县。

  政治

  行政

  刘备刘备以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安排主要将领,基本沿袭汉制。另,以尚书令辅佐军师理政,处理日常政务,符合魏晋官制发展的规律。同时,出镇军事要地的制度初步成形。对曹魏军事斗争的前沿汉中,由加将军称号的汉中太守魏延出镇。这一格局日后稍有修补。关羽败亡后,李严于建兴四年(227年),;转为前将军”,以补关羽空缺。刘琰;班位每亚于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蜀汉一方面接受汉末曹操霸府政治以丞相总揽朝政的现实,另方面仍然以汉制三公之一的司徒作为处理日常政务的最高辅政官员。同时设立丞相和司徒,实现了恢复传统与尊重现实之间的平衡。司徒的决策地位远远逊于丞相,只能作为丞相的助手行使行政执行权。在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如同曹操霸府一样,许多日后的重要官员都有过在丞相府担任掾员的经历。如姜维曾被诸葛亮;辟为仓曹掾,使典军事”。建兴元年(224年),后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巨无细,咸决于亮”。另一位受刘备遗诏辅佐幼主的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留镇永安。章武三年(223年)中都护近似中书。或许刘备只希望诸葛亮主持朝政决策军政大事,仍然试图为后主日后亲政留下一定自由空间。李严便被委任这一角色,以区别外廷与内廷的差别。但李严因操办北伐军粮渎职而被诸葛亮弹劾罢官,破坏了刘备的这一安排。只是诸葛亮一心辅佐汉室,全无私心,蜀汉才无曹操霸府转化为曹丕篡汉之虞。诸葛亮死后,刘禅不设立丞相。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人事任免,出兵征讨,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

  礼制

  刘备对刘表、刘璋的大赦制度作了批判,而诸葛亮也指出了刘璋治理益州弊政的原因。他认为,刘璋实施的所谓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拢人,哟美好高位尊宠臣下,僭越法度,积重难返,而树立法律的威严,法律施行则会感恩,并以爵位管辖百姓,爵位增加则知道荣耀,荣誉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进退有度,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不但包含了法家认为法治优於德治的观念,也体现了法家理论建立的基础——性恶论。

  刘备诸葛亮治国是礼法并施,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亦即以法为体,着重公平客观原则;以德为用,着重教化为本。以商鞅之法,却不迷信其权威主义,取其理法,结合儒家教化,把行法与教化合而为一。经过这样的;法治革新”运动,蜀汉政权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吏治也逐渐清明。而蜀汉后期,执政者费祎 多次施行大赦,大司农孟光引诸葛亮、刘备故事对费祎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法律

  蜀汉的法律是《蜀科》,刘备初入川时,百废待兴,乃命当时对典制、旧法熟悉者许慈、胡潜、孟光、来敏典掌旧文、草创制度。在平定益州之后,便着手制定典律,据《三国志》记载,参与蜀科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蜀科的具体内容已经丢失,但是据《诸葛亮传》记载,蜀汉虽然执法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

  军事

  蜀汉将士,在刘备在位最盛时期(未失荆州时)约有十六万至二十万之间。至蜀亡国,仍有将士十万二千人。

  蜀汉的对外战争多向曹魏发动,前期最著名是诸葛亮北伐与后期最著名姜维北伐。

  然而姜维的北伐却间接导致蜀汉压力加剧,国力日渐下滑,人心厌战,以致蜀国重要据点缺乏士兵固守。

  蜀汉内部政局较东吴及曹魏平和,除夷陵之战及诸葛亮南征之外,鲜有内乱或向东吴方面发起攻击。

  经济

  214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钱面有铸字;直百五铢”、背有;好右有为”,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

  而蜀汉的收入有田租,但暂未有实例;盐铁对蜀汉有不错的利润;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另有其他收入没有记录。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军粮、赏赐等,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

  刘备入蜀后,借着战国时代李冰所开的都江堰所提供的充足水利,不断增加耕地的灌溉面积;后至诸葛亮北伐时,为了防护都江堰而任命的督堰官人数已有一千二百人之多,足见其灌溉农业规模之大。诸葛亮在保山市法宝山下设有诸葛堰。在汉中增筑山河堰,成都重筑九里堤。蜀汉由于地形上山地较多,除了较主要的灌溉农地以外,几乎没有兴修水利、屯田的必要,远不及魏、吴,虽然有督农的官职,但只设在与魏国接壤的前线汉中郡。蜀中虽不缺粮,但受限于地理限制,在与魏国作战时补给线往往较魏国长;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曾在魏地屯田,只为解决运粮问题。而至姜维时,他亦在沓中种麦,但主要作用是避开黄皓。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四十多万斛米粮。

  三国中,蜀汉在丝织业最为兴盛,以蜀郡为盛产地,称为;蜀锦”,蜀锦亦多用以外交礼物及赏赐。汉亡之时,官府藏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在当时是十分惊人的数目。井盐也是蜀地特产,为蜀汉其中一项重要工业。另有开发天然气。三国时期的商业不太发达,一是由于生产量减少,人民多以物易物;二是由于金属货币不流通;三则是由于割据的局面,商人不能远行。当中,魏、汉因对立而没有发生贸易;与东吴则贸易颇多;蜀汉因地处西南,所以鲜有对外域进行贸易。

  人口

  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在籍户口分别为二十万户与九十万人,经诸葛亮治蜀,至蜀亡时(263年)共有1082000人,其中户数二十八万、民数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 。学者考虑世家豪族荫庇、少数民族未列入编户、流民大量存在等因素,认为相关统计数字存在严重缩水。一种估算认为,蜀汉灭亡时约有400万人。

  外交

  与曹魏

  刘备自建安四年(199年)起衣带诏事发后,直到建国一直都与曹操势力处于敌对状态,蜀汉的主要的目标是入主中原。虽然两国大臣有互通书信的行为,但都属于私人交往,不属于国家外交。

  与孙吴

  刘备势力与孙权势力自赤壁之战起开始联合,而后建立起同盟的关系,关羽北伐时东吴一度打破联盟,袭击关羽。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失败后,孙权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孙刘重新联盟后,关系一直很稳定,蜀汉先后派往东吴巩固联盟关系的使者有邓芝、宗预等人,东吴派往蜀汉的使者有张温等。两国的友好关系持续了有四十多年。

  民族

  蜀汉在西、南两个方向的扩张,主要是在对少数民族的平叛上。国家能驻军、征税、征兵的地方,才称得上是其疆域。蜀汉建国时,曾派官吏到西南少数民族地方进行治理,但很多都遭到杀害,使蜀汉在这些地方的统治名存实亡,不能从这些地方征税、征兵。平叛以后,才使蜀汉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权真正行之有效,蜀汉才真正谈得上拥有这些地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疆域扩张。对西南蛮夷的降服,就是把蜀汉势力向西、向南延伸的过程。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四郡,七纵七擒孟获,孟获表示愿率众归服,四郡皆平,于是改置新置数郡。诸葛亮平定了南中的叛乱后,为了便于控制,就把原来的四郡改为建宁、云南、兴古、永昌、越巂、牂牁六郡,安排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官员为郡守。对原来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也保留下来,让原来的酋长进行统治。对一些在当地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都安排了较高的官职,以稳定少数民族的关系。如盂获就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孟琰被封为辅汉将军。这样的安排,对拉拢少数民族上层,稳定南中的局势,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样蜀汉把统治势力扩展到了今贵州东部边境,最西边入今缅甸境内,最南边达今云南省最南端。以后霍弋、张嶷、马忠等又把这种拓展成果巩固下来。南方、西方的扩张,为蜀汉在北边、东边的扩张提供了兵源和战略物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方向的扩张是最有成效的。

  文化

  文体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时所写的一种文体。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其中的代表。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出师前向刘禅上疏,劝导他尊贤纳谏,发扬刘备品德,并推举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将,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

  《出师表》就是关于军队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并无篇名。萧统编《文选》时收录了这篇文章,给加上《出师表》的篇名。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临行前又上表奏疏(见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人遂分称为前后《出师表》。但《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所写,后世争议颇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