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为何心甘情愿自尽?

爱百科 119 0

苍茫大地依据巜史记》回答一下:

扶苏其名来源于巜山有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巜诗经》香草佳木之意,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的喜爱,和对此子的殷切希望。

秦始皇南巡途中暴亡,死前下令赵高起草诏书给公子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即来治理丧事,到咸阳会合而举行葬礼。 赵高、李斯、胡亥三人为私利在沙丘组成犯罪集体集团,合谋矫诏立胡亥为太子, 偷换并假造给长子扶苏的书信说:我巡行天下,祈祷祭祀名山众神来延年益寿。如今你扶苏和将军蒙恬领兵几十万驻守边境,已经十几年了,不能进兵向前,土卒多有损伤,仍无建立点滴功绩,却反而屡次上书,直言不讳地诽谤我的所作所为,因为不能卸任归来做太子,日夜怨恨不已。扶苏作为儿子不孝,就赐剑用以自杀吧!将军蒙恬和扶苏居住塞外,不加规劝纠正,自然知道他的阴谋。做人臣的不忠,也赐剑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盖上皇帝玺印封好诏书,派遣胡亥的门客携带诏书到上郡赐给扶苏。扶苏接信哭泣起来,进入内屋,准备自杀。蒙恬苦劝:陛下身居在外,未立太子,派我率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监军,责任重如山。如今就凭一个使者前来,立即自杀,岂知其中肯定无诈?望再请示一次,再请示证实去死,也不算晚啊。使者在旁再三催促,扶苏为人仁厚,他对蒙恬说:当父亲的命令儿子去死,还能上哪里再请示呢!立即自杀了。蒙恬被囚禁在阳周。扶苏为什么心甘情愿地自杀呢?

一、出于对秦始皇的恐惧。

秦始皇焚书坑儒,想干就干的,行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现在君要臣死,父要子亡,没什么选择的余地。

二、扶苏的愚忠、愚孝。

扶苏仁而爱人,父亲叫死,他这个大孝子只会选择死,绝不会起兵反抗,落得个乱臣贼子,忤逆儿子的恶名。

三、赵高、李斯两个高智商的阴谋家搞阴谋几乎天衣无缝。

始皇帝去世,诏书以及玺印都在赵高处,只有儿子胡亥、丞相李斯、死太监赵高及宠幸的宦官五六人知道秦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将秦始皇尸体放在辒辌车里,群臣奏事,侍者进食如旧,宦官宛从辒辌车中假托秦始皇批复处理各种奏呈的事务。这种情况下,即便扶苏在朝中有耳目,也不会发觉始皇已死,扶苏会误以为诏书是真的。

四、只要始皇不死,扶苏、蒙恬就不会反,也反不成。

始皇不死,扶苏、蒙恬没理由反,两人分别是孝子、忠臣。反的话,也没有多少士兵响应。

诏书只是叫副将王离代替蒙恬挂帅,与三军将士无涉。即便是大将蒙恬,也没有觉察始皇已死,只是叫扶苏再请示一次始皇,再请示证实后去死。听明白没有?核实一下而已!说白了,结果会死得晚些!

商鞅变法后,秦律严苛,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帮人告发商鞅要谋反,秦君全国抓捕商鞅,商君逃亡到边关之下,打算住客栈,因没有通行证件,客栈怕判罪不敢留宿。

三十万大军打匈奴,可以同仇敌忾,但让他们造始皇帝的反恐怕很难。他们家属不在边关,一旦造反即成人质,始皇的武功韬略,足令将士胆寒!

而如果赢政一死,幼子胡亥即位,情况就不一样啦。扶苏还有刚毅、勇武的另一面。胡亥幼子上位毕竟名不正,言不顺的。何况扶苏远放边塞,是为民请命,为儒生们谏言,何错之有?在民间极有威望!

李斯、赵高两个人精,秘商后采取先矫诏借赢政之手逼死扶苏,再扶胡亥上位,教科书式的玩阴谋,可谓老奸巨猾、阴险狠辣。当年李斯玩死师兄弟韩非子足见他老辣,而胡亥上位后,赵高又玩死李斯,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五、扶苏不懂得韬光养晦,为自己被变相放逐,最终被逼死埋下了祸根。

扶苏如能在父皇面前装装糊涂,夹着尾巴做人,千方百计讨得始皇欢喜,先上太子之位,再稳住和平接班后,最终实施你的仁政,修正父皇的过失,岂不利国利民又利己?

扶苏作为长子,如果不多次劝谏父皇,上太子位无悬念,这样父亲即便南巡暴亡,你太子必然留守咸阳。这样太子即位名正言顺,赵高借他十个胆子也不敢造次!赵高拉李斯下水,利诱胡亥,正是钻了嬴政未立太子的空子!扶苏政治上的幼稚也决定了他必然以自杀谢幕!他如果政治上成熟,一定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想到事出有因,就不会一抹脖子自杀了事!

望斧正!

公子扶苏为何心甘情愿自尽?

公子扶苏为何心甘情愿自尽?

公子扶苏为何心甘情愿自尽?

标签: 扶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