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舒城历史古老悠久 英才辈出彪炳史册
话说在中国最古老的书经《尚书•禹贡》中记载的禹分华夏土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上古时期,九州之一的扬州境内,有一块古老的土地被称之为“舒”。舒位于大别山东麓、南巢(即今天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之滨,江淮之间,地理概貌西高东低,山、丘、圩等地貌兼备,西南为大别山余脉,山高岭大,林木葱茏,飞禽走兽众多,东部、北部为南巢西岸龙舒河(现在的杭埠河)水冲积平原,宽阔肥沃,这里四季分明,温润如玉,物产丰饶,景色秀丽,非常适宜于人居,人们生活在这里会感到非常舒适,所以此地被称之为“舒”。
舜帝和夏朝初期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偃姓曾为武王打天下立下了功劳,武王克纣、西周建立后,大封子女、亲属和有功群臣以及夏商王族后裔到各地建立封国,皋陶的后裔偃姓被封为子爵,赐予他们的封土就是舒这块丰美之地,舒国由此建立。
舒国建立后并未能过上舒心日子,因为中原鲁、齐等大国以周室正统自居,把北方的少数族戎狄和南方的荆楚视为未开化的蛮夷之邦,动辄兵戎相见以示教训,据《诗•鲁颂•閟宫》记载:“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东汉末郑玄笺:“僖公与齐桓举义兵,北当戎与狄 ,南艾荆及羣舒 ”,也就是说在鲁僖公与齐桓公时期,这两个以正统、文明自居的中原大国对北方不开化的披发左衽的戎狄和南方黥面纹身的蛮夷荆舒大兴义兵讨伐,荆就是楚国,舒国为其附属国,楚国是鲁国和齐国争霸的劲敌,鲁僖公与齐桓公联手要打击的主要对象是楚国,舒国不过是顺带收拾罢了,可是这一仗鲁国和齐国并没有灭掉舒国。
舒国侥幸逃脱了第一次打击,但好景不长,据《春秋•僖公三年》记载,不久后的公元前657年,徐国却短暂地灭亡了舒国,一个徐国,一个舒国,读音近似,国名意思接近,追根溯源甚至原本同属一家,却兄弟阋于墙,同室操戈,非得拼个你死我活,互相吞并不可,在史书上留下了“徐人取舒”的记载。
徐国虽然灭了舒国,但却消化不良,同化不了那里的人,形成不了有效的统治,因为地域不相接,徐国难以控制离自己数百里的原舒国地域,因此次年之后犹如韭菜割后复发,在原先舒国的地界里又涌现出众多带“舒”字的国家,分别叫舒、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龙舒、巢、宗子等国,称之为“群舒”,皆为“楚之与国”,即楚国的附庸。
春秋战国时期,周祚势衰,诸侯争霸,《春秋左氏传•文公十二年》记载,公元前615年,群舒国在强国争霸的夹缝里求生存,只有当墙头草随风倒,谁强依附谁,终至背叛楚国依附吴国,楚国出兵镇压,分散的群舒被各个击破,舒国首当其冲再度遭遇灭国,楚国的令尹成嘉首先俘获了舒国国君子平和宗子国君,遂灭二国。周定王六年(前601),楚庄王灭舒蓼。周简王十二年(前574),楚共王灭舒庸,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楚康王命令尹屈建率师灭舒鸠。至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前后百余年间,群舒国先后为楚所灭。
群舒灭亡后,舒国的王室以国为氏,称为“舒氏”。舒国国君大致有有舒应氏(皋陶之35世孙,周文王时)、舒光、舒几、舒群桑、舒庆阳、舒留叔、舒隔叔、舒戈、舒珉、舒绞、舒运公、舒掩王、舒亨王、舒图邱王、舒介王(国亡于楚 )。
秦统一中国后,原舒地属九江郡,没有设置独立的舒县记载。
到了楚汉相争时期,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将楚国一分为四,以自己为西楚霸王,以共敖为临江王,以吴芮为衡山王,英布为九江王,都城在六县,前203在原舒国地域置舒县,位于六县的东南面。翌年,又在舒县西南置龙舒县,舒县、龙舒均为英布属地,后来英布只身叛楚归汉,臣属于刘邦,于是项羽令楚国大司马周殷管辖原属英布的地盘,此时项羽的实力大为削弱,远不如刘邦了。前202年刘邦派遣英布与刘贾诱使周殷叛楚,周殷遂发动九江军与英布刘贾合军向北攻楚,以舒县的兵力屠戮了六县,给了项羽致命一击。这场历史上血腥的大屠杀被司马迁记入了《史记》,仅以区区四字“以舒屠六”便尽述舒县兵对六县进行屠城的可怕场面,近两千年后仍使人读之惊心。
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汉六年(前201)刘邦封萧何为酂侯,封张良为留侯,封侄儿刘信为羹颉侯,领舒、龙舒两县。
说起这位羹颉侯,故事还是满有听头的。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后,大封皇族子弟为王,当时受封为王的有刘邦的二哥刘仲、四弟刘交和堂兄刘贾以及全部皇子,追封已故的大哥刘伯为武哀侯,而刘伯的儿子刘信则是皇族中唯独一个没有受封为任何爵位的倒霉蛋,倒霉的原因是因为其母也就是刘邦的大嫂当年在刘邦还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混混时不给他饭吃得罪过他,因此刘邦记恨大嫂故意不给大嫂的儿子封侯,太上皇刘煓因此责怪高祖,迫于父亲刘煓的压力,刘邦才在公元201年十月下诏封侄儿刘信为“羹颉侯”。汉代的王侯大都以所封地地名来命名爵位,而刘信的爵位之名则不然,“羹颉”二字并非地名,而是个戏谑、嘲讽性封号,源自当年刘信母亲敲打羹锅给刘邦听而得名。颉,音戛,言刘信其母戛戛敲打羹釜也,原由是这样的,刘邦大哥刘伯死得早,留下了大嫂和儿子刘信单独生活。青年时代的刘邦游荡厮混,不务正业,常常带领一帮狐朋狗友到大嫂家混饭寄食,因为大哥勤劳耕作持家,家底殷实,刘邦觉得大哥家的饭自己吃得理直气壮。但是刘邦的狐朋狗友多,皆属粗俗之辈,来蹭饭次数多了,粮食日减不说,家里也难得清静,难免惹得大嫂讨厌心烦,于是她决定给小叔子脸色看。某天,当刘邦一帮人又吆三喝四地跨进大嫂家院门时,只听得一阵敲打羹锅声传出来,宾客朋友们直道是饭尽了,纷纷散去。刘邦扫兴,进屋一看,锅中尚有饭菜,知道是大嫂使的坏,从此怨恨大嫂,不再往来。等他打下江山当上皇帝后,寡嫂后悔已迟,不好意思直接找小叔子刘邦为儿子要封赏,但是她使了个曲线“就”国的手腕,通过太上皇—刘邦的父亲也就是自己的老公公刘煓向刘邦施加压力,为儿子刘信讨封:“父亲,刘信是您的长孙,是皇上的亲侄子,连亲侄子都不封爵位,却封了那么多的异姓王侯,像梁王彭越、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燕王臧荼布、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燕王卢绾还有好多的诸侯,刘信是您长房长孙,也跟随皇上叔叔出生入死打天下,帮助平定了韩王信的反叛,但至今还只是个中郎将,天下有这个理吗?”太上皇刘煓于是便向刘邦问其原因,不忘击釜之辱的刘邦生气地说:“大嫂这个人寡情寡义,当年她不给我饭吃,我今天为什么要给她荣华富贵!”太上皇调解道:“你大哥死得早,你大嫂守寡多年,带着孩子过日子,挺不容易的,看在你大哥的面上,不封王,也要封个侯啊,何况你侄子也不是白要你封赐的,他随你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他以中郎将身份跟随你平定韩王信的叛乱不是还立功受赏了吗?总不能让他一直干个中郎将吧?”刘邦虽然贵为天子,但是同时也是人子,父命自然不能违,太上皇的旨意自然要照办,何况刘邦为了和项羽争霸天下,老父亲和自己的老婆吕雉差点都被项羽煮成了肉羹做军粮,他当时还装作无所谓地向项羽要求分一杯羹吃呢,对了,就给侄子刘信封个“羹颉侯”吧,一来纪念江山得来不易,二来也提示大嫂:当年你敲打锅,今天我敲打你儿子,于是给侄子刘信封了个“羹颉侯”以示其挖苦调侃。这刘邦也够损的,侄子刘信这名号永远提示着敲锅的声音,这“羹颉侯”和“乞讨侯”有何区别?后世的丐帮真应尊刘信为始祖呢!这刘信就五分不满五分满足地接受了“羹颉侯”的封赐,来到了封地舒、龙舒二县当了诸侯,府邸就建在了舒县。别说,这刘信虽然名号窝囊,但是其人却并不是无所作为之辈,早年他为中郎将时就随叔叔刘邦远赴北方平定韩王信反叛立有军功,说明他不是个懦弱无能之辈,而当了被挖苦的羹颉侯后,他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沉迷于声色犬马和醉生梦死,而是在封地大兴水利,为民办实事,上任伊始,刘信看到“龙舒水源出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而岗区多干旱,便决定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当年十月,刘信率万众于七门山下开凿七门堰,修渠建闸,引龙舒水灌东北部岗地八百顷。同时,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堰、曹泽堰,“灌田三万余亩”,解除了辖地农田遭受干旱的威胁,使农业得以丰收,耕者安居乐业,从此“七门堰”与秦时蜀郡太守李冰所修建的“都江堰”齐名而彪炳史册。七门堰和都江堰一样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水利工程。刘信去世后墓葬封土堆至今仍然矗立在与舒城交界的肥西县,高大巍峨,自古至今被舒地百姓称之为“舒王墩”至今,可见刘邦不待见侄子,但老百姓是爱戴羹颉侯的,称他为舒王,可见这刘信能打仗能治水,还真不是水货,刘邦封他为难以叫出口的“羹颉侯”,老百姓偏尊他为“舒王”。
东汉建武四年(28),原王莽政权庐江郡属令李宪据舒称帝,设九卿百官,占据九城,拥兵十余万人。建武五年(29)八月,光武帝刘秀至寿春,诏令扬武将军马成率诛虏将军刘隆、振武将军宋登、射声校尉王赏讨伐李宪,调发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县兵马围困李宪于舒。马成见舒县城高濠阔,不易攻取,遂择地安营扎寨,以待便宜行事。李宪屡出挑战,马成坚守不动。一面分兵袭粮道;一面逐渐围城,四面筑栅,以守为攻。李宪的兵马冲突,屡被击退。至建武六年(30)春,待城中粮绝,马成指挥将士并力攻城,不到旬日,城池被破。李宪怆惶出逃,被其手下军士帛意斩杀后携其首级来降马成,马成乘胜追击,略定九城。李宪余党数千人,窜至潜山攻杀安风,舒人陈众单车独骑往说而降之。是年,战乱平息。
汉明帝永平元年(58)封楚王刘英舅舅之子许昌为龙舒侯。楚王刘英的母亲许氏不受宠爱,因此刘英的封国最贫穷狭小。当明帝是太子时,刘英常常独自归顺依附太子,太子特别亲近爱护他。等到明帝即位,多次赏赐刘英。爱屋及乌,永平元年,明帝特地加封刘英的表兄弟也就是刘英舅舅的儿子许昌为龙舒侯,领舒、龙舒二县,此地为“龙舒侯国”。
舒地人杰地灵,舒县的两汉时期各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那就是西汉时期的文翁和东汉末年的周瑜。
文翁(前156~前101) ,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 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文翁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以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感化的方法进行治理。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狭小有蛮夷风气,便想引导教化他们。他选拔明达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多人,亲自诫勉,将他们派遣到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律令。他还减少郡府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物品,由计吏带着去送给博士。几年后,蜀郡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起用他们担任高职,依次选拔,有的人官职达到郡守刺史。 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学校,召来属县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成绩优异的提拔担任郡县官吏,次等的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文翁常常选拔学官学僮,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任职。每次出巡属县,从学校学生中挑选通晓经术行为端正的人与他一起前往,让他们传布教令,出入内府。县邑吏民见此而感到荣耀,几年后,大家都争当学校学生,有的富人甚至为求当学校学生而愿出钱。因此蜀地风气大变,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郡国设立学校从文翁开始。 文翁死在蜀郡,当地吏民替他建立祠堂,每逢节气祭祀不断。直到现在,巴蜀之人喜欢艺文礼乐,也是文翁教化的结果。
至于东汉末期的舒人周瑜,将是本书本章以后的重点叙述对象。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标签: 历史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