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三国演义人物的十大遗憾(系列之二)

爱百科 48 0

二、诸葛亮 生不逢时+天不予寿

  杜甫有诗赞孔明名声功绩,所谓“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先来说说孔明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

  《隆中对》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孔明可谓真聪明人也,既识天时,也识自己。因为识天时所以未出茅庐知天下三分,识自己所以虽有姜尚张良之才,然不得其时,所以只自比管仲乐毅。

  《隆中对》的重要性可以用政治纲领来形容,得孔明后的刘备集团采取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也是基本按照这个战略实施的(所以说诸葛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刘备集团的精神领袖,无论其职位如何),但是有两个关键之处偏离了这个纲领的预定方向,使得这个纲领最终仅仅实现一半即“成鼎足之势”,而没能最终问鼎中原。关羽没有有效实践“东和孙权”的策略,以致荆州之失,使得蜀国失去争夺天下的有利资本和跳板;刘备不听赵云之劝举国伐吴以致有白帝之遗恨,国力(主要是生力军员)丧失大半,最终失去争衡天下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讲,后来的诸葛北伐失败已经在意料之中,非诸葛之过也,更与诸葛本身的军事才能相关不大。

  现在让我来说说诸葛之遗憾。

  一、生不逢时。司马徽曾经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初读三国的时候总以为这不得其时的“时”是时代的意思,如今再读就觉得理解为“时间、时机”可能更为合适。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此时刘备自桃园结义闯荡江湖已经23年了,年龄也已经47岁了,在古代应该算是中老年了。23年间,可谓屡败屡战,先后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在遇见诸葛亮之前落得个在新野小县替刘表抵御曹操,当然对白手起家的他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也做过徐州牧、豫州牧,还混了个皇叔的贵族称号,并且天下人皆知刘备英雄仁义,这些为他今后三分天下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本。而诸葛亮此时刚27岁,四方游学了一通,想必是刚在家隐居种地没几年吧。

  为什么我理解这个时为“时间、时机”呢。原因有二。

  其一、如果诸葛亮早生几年,和刘备的年龄相差不是那么大,刘备如果可以在更早些的时候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卧龙式的人物,那么刘备闯荡23年江湖,也不至于屡败屡战,只能依附他人,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三国最重要的战争有两场,官渡和赤壁而已,一个奠定曹操在北方的统治,一个则将曹操的势力挡在长江以北,为天下三分奠定基础。我觉得除了两场战争,还有一件政治事件也尤为重要,那就是公元196年,曹操入洛阳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从此携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可以说这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而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可以说在公元200年尤其是196年之前,中国四方的形势都还没有明朗,就是说那段时间谁都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对于刘备来说,可惜的是,196年或者更早,他不可能拥有诸葛做军师,因为那时候诸葛年方二八!

  其二、我觉得诸葛自己也知道,官渡之后天下已无人可与曹操争衡于北方,所以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然后劝刘备取荆州为家,益州为业。并且为刘备准备好了西川五十四州之图。

  所以,“生不逢时”可谓诸葛平生一恨,就是说诸葛在自己游学完四方具备帝王佐才的时候天下已经基本为曹操平定,留给他施展抱负的天地已经不那么广阔了。

  一、天不予寿

  诸葛星落五丈原的时候年仅54岁(时公元234年)!!我们知道,姜子牙72岁还在渭河之滨垂钓等待愿者上钩,诸葛的对手司马懿也活到了公元251年。天何惜诸葛之寿也。当然由于他“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如此事必躬亲,54而死固其然也。但是联想到孔明对此事的解释:“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更为这遗憾添上一层悲情的色彩!

  诸葛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一次可谓胜算最大,木流牛马和分兵屯田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前几次的北伐积累了一定的各方面的经验,基本能做到知己知彼;这些都使得诸葛的稳打稳扎战略在最后一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得司马家族为首的曹魏集团率三十万大军只能坚守不战。

  我常想,如果诸葛的寿命能长些,能像演义里说的如果不是魏延把长明灯扑灭,从而能成功的向上天再祈来12年阳寿,那么天下形势未可知也。

  评价一个人的才能,不能仅仅看他生前取得的功绩如何,还要看当时所处的形势和他对手的高度以及生前取得功绩的效率如何,以诸葛亮取得功绩的效率,如果再有12年的寿命(那是曹操死时的岁数),是否能实现问鼎中原当然我们不能肯定,但是没有疑问的是,取得的功绩必定更大。

  所以,天不予寿当是孔明平生二恨,所谓“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就是说当他正鞠躬尽瘁欲恢复汉家天下的时候,天命到了,合久必分,大汉一统天下400年,该是分的时候了。孔明尽人事了。

  后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真世间第一雅士!吾恨不能生其时与其同游也!

标签: 三国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