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质疑《纸上谈兵》?

爱百科 26 0

小子对成语《纸上谈兵》的出典有点疑问,请高人指点一、二。

   中国有一句纸上谈兵的成语,据说其典故出自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相传赵国有一位名将赵奢,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赵奢的儿子赵括,也读了许多兵书。他除了读书,还喜欢在家里向客人演讲兵法。不过到他家来的客人,多半是有求于他的父亲,再加他吹牛的本领也不错,宾客们都赞扬他精通兵法,称赞他真是一个将门虎子。不知天高地厚小家伙,真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认为天下第一。

   公元前262年,赵国老将廉颇为了收复被秦兵占领的上党郡,与秦兵对峙于长平。根据敌我形势,廉颇在长平调兵布阵,准备与秦军打一场持久战。任凭秦兵挑衅,廉颇只是坚守阵地。这一下使秦军犯难,因为秦军后方的补给线长,运输困难,难以旷日持久。

   经过两年多的对峙,秦军已经慢慢地显出了疲态,前线的指挥官眼见即将不支,只好如实向秦王汇报。后来秦国使用反间计,派出许多间谍人员在赵国放风:说廉颇已经老而无用了,吃一顿饭也要拉三次尿,这样的人与秦兵打仗吗?因此他只会死守,打了三年的仗,还没有把秦兵打退。要是赵国能起用后起之秀赵括,早已把秦兵打败并消灭光了。

   赵王听了这样的流言,决定要赵括代替廉颇。这时赵奢已死,其夫人请求赵王不要派儿子去长平。理由是其丈夫生前嘱咐,说儿子只会吹牛,没有实际经验,把打仗看得像小孩子玩耍一样轻描淡写。而且当他一谈起兵法,就马上目空一切,好像四海之内,只有他一个人会打仗。这种人不带兵倒也罢了,一旦带兵,一定要打败仗。赵王不信,赵母只好请求赵王,如果将来儿子打了败仗,请不要罪及家族。

   公元前260年,赵括统率20万大军,来到长平,廉颇只好交出兵符。赵括总共率领四十万大军,完全改变了廉颇主张坚守的作战方针。他下达命令:“如果秦兵再来进犯,一定要迎头痛击。如果敌人败退,还要乘胜追击,一定要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秦将白起这个消息,马上布置好埋伏的陷阱,又故意打了几次败仗,引得赵括深入重地。这一下他更加觉得自己不可一世,根本不想这是白起的诱敌之计,下令拼命追击,妄想一举击退秦军,结果却陷入了重重包围。

   赵括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想带兵突围,白起又万箭齐发,把他射杀于马下。赵兵群龙无首,结果全线崩溃,四十万大军悉数成了俘虏,最后还被白起全部活埋。

   不可一世的吹牛大王赵括,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笑料,也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留下了《纸上谈兵》这句有名的成语。

   不过鄙人对该成语的出典,产生了一点疑问?因为在赵括那个时代,人们根本不知道纸为何物?纸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的。由此上推五、六百年,人们怎可能有纸的概念?我们知道在当时,一般的文字是写在竹简上的,如在山东某地出土的孙子和孙膑兵法等都是。另外还有一句成语《罄竹难书》,也完全可以证明,古代的文字是写在竹简上的。

   因此本人认为《纸上谈兵》的出典,不一定是赵括的故事,可能还有另外的出处。退一步说,如果它真是出于赵括的故事,那么应该把它改成《竹上谈兵》或《简上谈兵》才对。

标签: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