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韩信的背水一战与红军的战略战术

爱百科 50 0

历史上有名的韩信的背水一战,以数万新兵大破赵军20余万,在历史上留下以弱胜强的佳话,但是对于韩信的背水一战为什么会胜利,兵法上却很少分析,大多均按照韩信自己的糊弄将士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来解说,以至于有马谡的街亭之战的笑柄。

   窃以为置之死地只是韩信战胜赵军的诸多原因中最不重要的原因,韩信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让我们先看看历史:韩信先派出1 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后竖起帅旗,大张旗鼓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刻迎击,两军激战很久。韩信、张耳假装败退,丢盔弃旗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汉军背水而战,非常勇敢。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 轻骑兵 ,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能取胜,也抓不住韩信,想收兵回营,回头一看军营里已全部插起了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俘虏,顿时军心动摇,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韩信之所以取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赵军的20余万人,先和韩信的开出井陉口的大军激战很久,已经消耗大量体力;2、韩信假装败退,赵军拼命追击,奔跑数十里以后,肯定又消耗大量体力;3、汉军背水的1万人可是以逸待劳的没有任何体力消耗的,再加上背水而战,人人死力,赵军就无法取胜了;4、赵军久战不能取胜以后,回头一看军营里已全部插起了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俘虏,顿时军心动摇,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所以韩信取胜哪里靠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因为以前冷兵器时代,是靠人的体力做战,所以韩信以背水的生力军对激战很久又奔跑很远的赵军,加上夺了敌营造成敌军军心混乱才一举获胜的,大家还记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吧,冲锋三次的齐军体力不支为鲁军所败的故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想,我这样解说背水一战,不知道诸位赞同否。再说红军的成败。

   中央红军在几次反围剿的战役中,主动后撤,放国军进来打,而根据地的群众又是经过土改的革命群众,这时候国军的行动就全部在红军的掌握之中,只要国军的进军过程有漏洞,红军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主动权在红军手里。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国军采用德国顾问的建议,改变战法,步步为营,大修碉堡,红军就不易获得主动权,加上红军又放弃运动战,要御敌于根据地之外,失去主动权的红军在优势敌军面前失败就是必然的了。在长征途中,在敌人的区域里运动,红军就没有这些优势了,相反敌军却有这些优势,所以所有长征的红军都越打越少,所以才有毛 和林彪的走弓弦弓背之争,但是我认为这是战略和战术之争,走弓背,走雪山草地,红军苦一点,但是敌军也就不知道红军的动向,就没有以逸待劳的主动权,走弓弦,走人口稠密区,红军轻松一点,但是敌军也容易知道红军的动向,就可以随时设伏阻击红军,想来毛走弓背的理由不仅仅是你还是个娃娃懂什么那么简单吧,否则林彪怎么会服气。所以长征从军事角度是失败的(也许从政治角度是成功的)。但是为什么中央红军失败了却要求所有的红军放弃根据地长征,走军事上失败的路线呢,窃以为这是一个大阴谋,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另文分析。解放战争时期,红军又创造了围城打援,也是以逸待劳,掌握战争主动权的经典。

   最后我想分析一下抗美援朝,因为看到许多人讨论这个问题。这同样是战略问题和战术问题之争,从战术的角度来看,确实抗美援朝损失巨大,但是大家要知道毛 打朝鲜的前提,是苏联出武器,我们出人,如果苏联真的无私的出武器的话,朝鲜在我们的家门口,美国却要远涉重洋,有这些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打赢,所以从军事的角度讲,毛是打了如意算盘的。而且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打赢了整个朝鲜,我们将得到什么?我们将得到整个东亚(台湾就是小儿科了)和与苏联平起平坐(至少也矮不了多少,因为我们出人打败了美帝)的地位,我军将全部换装成为苏式装备。斯大林不是小孩子,他同样懂得这个道理,那样的话中国将成为苏联的竞争对手,所以他在出武器的问题拖拖拉拉(但是又不是不出武器),而不是只想着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让毛和美帝打了个平手,这是大国博弈的结果,不是毛的一相情愿的结果。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研究心得,以后还有部分研究心得出版,欢迎讨论!欢迎拍砖!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