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锦衣卫的前身是什么?设立初期有什么变迁?

爱百科 43 0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锦衣卫和仪仗队存在巨大反差,在传统观念里,与锦衣卫相关的活动,一般都与刑事案件挂钩,比如像抓捕皇帝下令要抓的人,夜晚潜入别人府邸窃听甚至出马杀掉某些人的心腹仇人等“脏活”,给人“凶残”的印象,仪仗队则是身材高大、穿着笔直的制服,排着整齐的队列,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庄严整洁和荣耀,二者给人的画风完全不同。但明朝最早的锦衣卫确实不是去处理这些脏活的,作为仪仗队存在。

  那么为什么要设立仪仗队呢?明代锦衣卫设立初期又有什么变迁呢?

  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吸取汉代治理得失和元亡教训的需要

  公元1364年,当时正处元末农民大起义时代,起义部队在中原各地四起,朱元璋的部队是其中最强劲的一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打败了陈友亮等劲敌,主要对手还剩下张世诚,此时朱元璋的部下们对夺取天下都很有信心,在这一年李善长希望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当然朱元璋的志向肯定不止于称王,但是部下的推举也不能置之不理,于是朱元璋玩起了封王的传统老把戏,先拒绝再接受,后号称吴王,既然王位已已经立了,自然就开始给他手下的众多将领分配官职。

  在这之中有的人对自己的职位很满意,喜形于色,也有人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肯定,吵吵嚷嚷。对属下的情绪和反应,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朱元璋向来是敏感多疑的人,对自己和部下的等级关系有着清晰的界定,在他的内心深处不希望部下以下犯上。

  因此朱元璋希望可以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完整秩序,于是他向臣下孔克仁提问说,汉朝治国之道不纯正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孔克仁回答说是因为汉高祖王霸结合的治国之道。朱元璋并不认同孔克仁的说法,摇摇头说,汉文帝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朱元璋的理由是,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在位时礼法制度早已被秦朝彻底毁坏,汉高祖要休养生息,来不及制定礼乐制度,情有可原,但汉文帝在位期间正当以礼乐治国,他却徘徊犹豫,错失良机。

  如果说汉朝的教训相对来说年代比较远,那元代灭亡的前车之鉴,朱元璋一定了如指掌。元朝之鼎盛时期在亚欧占领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但是正如如明史学家孟森所讲,元人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不知立法行政,国祚自然不会长远。

  朱元璋对部下说,元朝大乱正是因为纪纲不立、主弱臣强,导致法度不行,人心涣散,前后思虑之下,朱元璋极度渴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立法制度。

  朱元璋树立“礼法”权威的需要

  从帝王统治术来说,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长久,他需要礼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力正当性。对这一点朱元璋格外重视,他出身卑微、没有尊贵的身份加持,朱元璋心里明白纵使靠武力赢,那么起义的部队那么多,英雄豪杰并起,天下人为何要信赖你朱元璋,拥戴你朱元璋为皇帝呢?所以朱元璋用各种手段来证明自己是天下之主。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的诏敕都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奉天承运”表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天命所授,没有人可以撼动自己的位置。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皇帝需要各种繁琐仪式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地位,分化出与他人的高下等级关系,这其中隆重的仪仗队伍就是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之一。

  朱元璋不仅是平民出身,而且是一个从凤阳农村出身的放牛郎,卑微的出身使得朱元璋更迫切地需要尊贵的仪式来提升自己的气场,使自己更有帝王气势。

  古人的礼仪非常多,非常繁琐,帝王的仪仗更是繁琐至极,维护最高统治者日常活动的礼仪、节庆时的礼仪等,都需要专门的机构来负责。

  锦衣卫的第一个前身“拱卫司”

  公元1364年12月,此时距离明朝正式开始纪年还有4年的时候,锦衣卫的第1个前身“拱卫司”就诞生了,拱卫司管领校尉是正七品的单位,官职不高,但是直接从属于从一品的机构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是当时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统领全国军队,当时担任大都督的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因此拱卫司虽然职级不高,但是非常有地位。

  拱卫司不负责派人外出打仗,工作地点在内廷,拱卫司主要职责是“陈设卤簿”,“陈设卤簿”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陈设仪仗。儒学非常注重礼乐,在不同等级的场合,见不同的人,仪仗队伍的人数、所使用的车驾都是不一样的,且有十分明确严格的规定,朱元璋的仪仗就是由拱卫司负责。明史中皇帝仪仗的记载非常详细,分拨多少人,多少人站在哪个宫门的哪个方向都有严格的标准。

  另一个前身“仪鸾司”和它的天武将军

  除了拱卫司以外,锦衣卫还有另外一个前身机构叫仪鸾司,仪鸾司的工作跟拱卫司非常相似,这个机构具体设立于什么时间目前仍有争议,《明太祖实录》中说“洪武三年六月乙酉,置亲军都尉府及仪鸾司”,但是同样在这本书里,早在朱元璋登基以前就出现了仪鸾司的身影,因此仪鸾司这个机构在洪武三年之前就已经有了。

  职能偏向于安保工作,文献记载,仪鸾司官员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叫“天武将军”。天武将军无论是外形还是武力都要很出色,称得上是明朝仪仗天团。史书记载天武将军,身高一定要在5尺3寸以上,力气要达到350斤,才可以获得入选的资格。在执行早晚朝的宿卫护驾任务时,天武将军都手持金瓜,身披铁甲,头戴铁盔帽列侍左右。到了大朝会时,天武将军要手持金瓜,身披金甲,头戴金盔帽,可以说是团队中的门面担当。

  后来天武将军改名为大汉将军,锦衣卫成立之后,这些将军大部分被编制在锦衣卫内,因而称作锦衣卫将军,这个天团建制共1507人,其中1500人为将军,另外7人为统领将军的官员,那他们是如何选拔的呢?要求身材高大、长相中等以上,没有疾病、体臭,勇敢有武艺的男子,天武将军选拔有严格的家世背景调查,如果家庭中有人被判处极刑,就没有进入选拔的资格,从选拔流程上看,天武将军的招募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天武将军过世,他的子嗣兄弟可以顶替这个职位,但是必须经过武艺和勇气的试炼,二是如果职位出现空缺,符合条件的普通百姓也可以参加考试。

  亲军都尉府整合拱卫司和仪鸾司职能

  为什么同样是负责仪仗的部门要设立拱卫司和仪鸾司两个呢?其实说白了这跟明朝初年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当时朝廷才刚刚起步,官职设立都不太完善,所以有的职位空缺,有的职位重复。

  正因为如此,明太祖立国以后开始对拱卫司和仪鸾司两个机构进行了调整,首先拱卫司改为正三品的拱卫指挥使,接着又改为都尉司,在洪武三年都尉司又改为亲军都尉府。在明代“亲军”这两个字分量很重,是直接为皇室安全负责的军队,十分重要。

  明朝的军事力量结构非常庞大,拱卫司改为亲军都尉府正是其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的标志,亲军都尉府仍然由大都督府管辖统辖,设左、右、中、前、后五个卫,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机构。按照明朝著名的卫所制度,一卫是5600人,可想而知,初创时亲军都尉府的人数已经非常多了。

  而原本拱卫司承担的仪仗一事就顺理成章地交到了仪鸾司手上,结构调整后,仪鸾司成了亲军都尉府的下属机构,此时亲军都尉府至少有了6个下属机构,仪鸾司和左右中前后5个卫。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