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家碎家圆三十年
转载《中国银幕》博客
如果说原著小说《余震》的主题是“灾难对人终其一生的心灵折磨才是真正的灾难”,那电影《唐山大地震》探讨的则是温暖——家庭、亲情的温暖,对人生伤痛不断的舔舐与弥合。在中国人多灾多难的历史和生命里,这种源自传统、发自伦理的温暖犹如灵药,似乎具有治愈各种顽疾的力量,又好比开示,具有消融隔阂、了结宿怨的神力。它悄然置换了意识形态之争、阶级斗争哲学等让老百姓和艺术家昔日奉若圭臬的文化思维,更天然地适合逐渐雄起的国产大片的商业美学。让观众好奇而来,满意而归,是冯小刚电影一贯的宗旨,只不过以前用的是段子和贫嘴,这次用的是奇观和情感,但不管是小市民的黑色幽默,还是老百姓的劫后余生,冯小刚一直都在试图用精致的商业电影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唐山大地震》也不会例外。
上映日期:2010年7月22日
导演:冯小刚
编剧:苏小卫
主演:徐帆 张静初 李晨 陈道明
陈瑾 张国强 王子文 张子枫
张家骏 陆毅 吕中 杨立新
出品:华谊兄弟 中影集团
唐山广播电视传媒有限公司
发行:华谊兄弟
▲故事
1976年七月末,炎夏的河北唐山。长途司机方大强(张国强饰)刚刚出车回来,给妻子李元妮(徐帆饰)、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张子枫、张家骏饰)带来了普通人家难得一见的物件——电风扇。元妮看着一家人幸福的脸孔,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可28日3时42分54秒,大地震来了。
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从哪边撬起,都意味着另外一个凶多吉少。救哪个,决定权只能交给母亲,“救弟弟吧……”两个神志清醒的孩子清晰地听到母亲的宣判。命运让她成了最残忍的人。
震后,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生活,死里逃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饰)、董桂兰(陈瑾饰)夫妇领养,开始另外一种生活。23秒的天崩地裂,让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心结郁积。多年来独自生活、有了女儿点点的方登(张静初饰)一直不愿面对伤痛的往事,直到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她巧遇弟弟方达(李晨饰),一家人的生命轨迹才重新有了交点。方登该如何面对当年宣判自己“死刑”的母亲,又该如何去弥合那遥远而破碎的亲情?
震中、23秒、32年
惨痛的记忆:唐山大地震
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8秒,在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原子弹强烈400倍的猛烈爆炸发生了。我国唐山市突然发生里氏7.8级(国外测量为8.2级)强烈地震,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仅仅几秒钟后,唐山夷为废墟。唐山大地震事隔三年之后的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才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体死亡人数。官方提供的死亡数字为242,769,这是现代死亡人数第二的地震,仅次于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除此之外,16.4万人重伤,倒塌民房530万间,唐山市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整个地区损失达54亿元。
数字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时间
7.8级——强度
11度——震中烈度
217万平方公里——陆地有震感范围
800吨黄色炸药——引发地震的地下能量爆发出的威力
后果
242769人——死亡人数
15886户——家庭解体
4204人——地震遗孤
25061人——肢体残疾
54亿——唐山地区总经济损失
三生一家 我的独白
李元妮:我这个当妈的……
我忘不了方登方达在婴儿房里脸贴着脸的样子,也忘不了7月29号那天,我这个当妈的亲手让他们姐弟俩阴阳相隔。
他们俩从一出生就黏糊得像一个人,方登比方达早那么一会出生,什么事情都冲在前头,她总是这么罩着她弟弟,可我这个当妈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真想回到那个夏天,在地震到来之前,好好地疼爱我的小登。也许我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让她挡在方达前面,方达一调皮,我就拿方登撒气,方登乖起来,我反倒觉得那是应该的。
我们那一家真是厂里最幸福的家庭,大强虽然很少在家,但每次回来一家人都是那么开心,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姐弟俩一起吹电扇、躲在一个蚊帐里睡觉的情景。我后悔28号那晚不该丢下孩子,如果我们夫妻俩留在屋里,就算是地震来了,死也是四个人一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一个人拖着只有一只手的方达孤儿寡母过这么多年。
32年过去了,即使我们母女重聚,我也不知道她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虽然她的养父母都对她很好,给了她不错的家庭环境,但她肯定一想到我这个亲妈就……至少姐弟俩都成人了,我好歹也算对得起方家了。
这么多年,我每天对着大强和方登的照片忏悔,如果当初大强没拽我一把让我活下来,我就不用受这么多年的罪了。方达不爱读书,年纪轻轻地就离开唐山闯天下,他是真舍得我这个妈啊。方登就要回来了,方达说她还带着女儿点点,她如果不认我这个妈,我一点也不怪她,真的,只要以后能天天看见她,听见她的声音,我就心满意足了。(文 腾睛)
方登:如果我当时没有活下来就好了
我想,如果我当时没有活下来就好了。
当我躺在楼板下面的时候,我想,如果我和弟弟都能活下来就好了。可是当妈妈说出了那句话,我想,我要是已经死了多好。
如果当时我没有活下来,妈妈就不用纠结于救我还是救弟弟;如果当时我没有活下来,我就不会听到妈妈那句话;如果当时我没有活下来,我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爸爸会陪着我,没有什么再可以把我们分开。
但是,我活下来了,带着疼痛、伤害、背叛活了下来。或者说我已经死了一次,我生命中那些温暖、美好、亲密的部分都随我一起死掉了,被埋在了那片黑暗的废墟中,埋在了那个坍塌的城市里。
我不能选择生死,但我可以选择我活下去的方式。我不向任何人提起过去,我决心永不回唐山,是逃避也好,是报复也好,我已经决定。
我有了新的家,在保定的部队大院里,有了新的爸爸妈妈,他们是军人。重新拥有这一切,让我感觉那么不真实。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拒绝,我不说话,不与新爸爸新妈妈亲近,我知道这对他们不公平,可是谁又曾对我公平过?
长大对于我来说,意味着我可以选择在别人抛弃我之前离开。我背着养父母报了远在杭州的大学,我背着男友生下孩子,我自私,我只对自己负责。但是当养母躺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的时候,当我带着孩子回到我养父新组建的家庭的时候,当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丈夫的时候,我开始渐渐明白,我选择与一切亲密和温暖保持距离,因为这些美好的东西会触动我心底丑陋的伤疤,如果我不能让伤疤痊愈,我永不会拥有真正的安宁与幸福,谁也无法救我,只有我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当大地再一次撕裂,我却得到了救赎自己灵魂的机会。在汶川,在又一次天崩地裂面前,救人就是我自救的方式。32年前的地震将我和弟弟分开,32年后地震又让我们相遇。弟弟带我回到了唐山,我见到了妈妈,她老多了,她年轻时候那么漂亮。我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的残忍,我以为是妈妈剥夺了我人生中快乐的权利,其实是我将妈妈的幸福带走了,藏了起来。现在我回来了,我要将妈妈的人生还给她,告诉她,我不怪她。
我想,当时我能活下来,真是太好了。(文 企鹅)
方达:一辈子对不起我姐
妈在最危急的时候选择救我,这让我觉得一辈子都对不起我姐。
妈生了我,但姐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就喜欢当姐的跟屁虫,别家小孩欺负我,姐总是挡在我前面。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都被该死的地震给毁了。
记得地震来的时候,我被压在一块重重的东西下面,胳膊好痛,我以为自己要死了,开始哭着要妈妈要姐姐,我听到了砖头敲击石板的声音,这一定是姐姐,原来她就在我附近,只是不知道她为什么不说话,只一个劲地敲,知道姐姐在我就放心了。后来,我睡着了,等我再醒来时,我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少了一只胳膊。妈妈哭着告诉我姐姐和爸爸都没了,我不相信,姐姐一定没有死,我感觉得到。
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要救我,没有了姐姐,我一点都不开心。别的小朋友欺负我,没人给我出头了,我不想上学。妈妈的眼总是红的,她担心我的将来,一个残疾人不好好读书能有什么未来。
高中毕业时,我放弃了考大学,跟着一帮朋友南下去打工,上学本来就不是我的理想。我是个残疾人,我得学会养活自己,不让妈妈担心。在外打工很苦,从深圳到杭州,我换了好几个地儿,什么工作都做过,什么苦都吃过。每次给妈妈打电话,我都乐呵呵的,说我过得很好,不让她担心。在外打工时,我认识了小河,她不嫌弃我少一只胳膊,愿意跟我过,我就带她回家见妈妈了。在外闯荡久了,渐渐地有了资本,在杭州安了家,我想把妈接过来跟我们一起住,她不愿意离开唐山,说万一姐姐和爸爸的魂回来找不到家可怎么办。一说起姐姐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疼,应该是她活在这个世上的,我占了她的名额。
汶川地震了,我二话没说带着很多救灾物资奔赴前线,从唐山大地震活过来的人都想赶过去。姐姐终于回家了,原来她也去了汶川。从汶川回来她就回家了,姐姐和妈妈泪流满面,32年了,我们一家终于团聚了。我知道姐这些年过得不易,不管心里有多苦,一家人能再团聚就好。 (文 小盗)
重场戏
那些幸福和苦痛的日子
1976年7月27日·最后的欢聚
主要场景:唐山第二纺织厂宿舍楼、货车
主要人物:方大强、李元妮、方登、方达
情景再现:唐山六运的司机方大强刚刚拉完一趟长途回到唐山,往往这一天都是家中妻子儿女最期盼的日子,尤其是一双儿女方登方达,因为爸爸每次回来都会带其他孩子没见过的东西。这一次爸爸带回来的是一座电风扇,姐弟俩吃完饭就坐在电扇前享受这人工制造的凉风,电扇转向哪,他们就紧跟着往哪贴。这时,楼下没电扇可吹的小夫妻俩因火气太盛吵了起来,锅碗瓢盆全往楼下扔,搅热了楼下纳凉的邻居们。李元妮叫回跟邻居一块看热闹的丈夫方大强,安抚好孩子睡觉,之后夫妻俩就到了货车上,只垫好一块毡布就迫不及待地搂抱在一起。
看点提示:方大强一家在同院的其他人看起来很扎眼,男人每个月都会带回很多外面世界的新鲜玩意,女人像花一样漂亮能干,儿女也都聪明可爱,尤其是女儿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一点都不柔弱,这样一个家庭即便在今天也很让人羡慕,而这个家庭的美好也透过一些有着时代印记的穿着、摆设体现了出来,比如李元妮穿着印厂标的围裙下厨,家中的台灯罩、门帘全部都是她用废旧物品缝制出来的。这些都是上一代中国妇女必做的手工,再加上家中随处可见的毛 像、标语等,就是一幅鲜活的七十年代中国家庭生活画卷。如此温馨的画面也更让人对之后摧毁一切的灾难心生恐惧,影片也拍摄和制作了一些异象夹杂在温馨的画面里,比如朝着卡车飞奔而来的蜻蜓、方大强手里笔直上升的烟。这些也都是影片中特技制作的重头戏。
1976年7月28日
03:42:53:08·地震来袭
主要场景:唐山第二纺织厂宿舍楼门口
主要人物:方大强、李元妮、方登、方达
情景再现:当人们还沉浸在夏夜的静谧之中,完全没有注意到那些不同寻常的异象时,世界陡然地摇晃起来,火车倒了,简易楼倒了,在被烟尘笼罩的平地里,只听得到惨叫声一片,还有更多人在睡梦中就被倒下的门窗砖瓦砸死了。方大强夫妻俩艰难地扑向熟悉的家门口,这时李元妮被丈夫推了出去,而他自己却被压在了突然倒塌的房屋里。在哭喊、呻吟、狗吠声夹杂的废墟上,李元妮像一个丧失了感官知觉的女人,衣衫褴褛地扒着破砖烂瓦,大声喊着丈夫和女儿方登的名字。而方登和方达正埋在水泥板下,用默契的敲击声鼓励着对方等待大人来救。顾不得余震的危险,元妮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方大强,咽下最后一口气的他死死地抓住元妮的手,元妮悲痛欲绝地转身去找孩子,但更让她绝望的是,两个孩子竟然被埋在一块水泥板的两边,要撬出水泥板救出一边的孩子,就得牺牲另一边的孩子。元妮做出了令她大半辈子都痛不欲生的决定,救方达。被压在水泥砖瓦下的方登在那一刹那听到了妈妈的决定,小小的脑袋突然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情时,已被重物压晕过去。
看点提示:在《唐山大地震》里,这一段戏是全片最神秘最惨痛的部分。因为跟后面的汶川地震相比,年轻一代的观众对唐山地震的场面几乎是陌生的,所以要还原这一段灾难,成为影片最大的挑战,再加上还要通过IMAX技术来全景展现,这一段也成为观众最为期待的场面戏。23秒里,天上的每一片残云,地上每一块砸下的砖,因这场灾难变得狰狞的非生物体、生者和亡者身上的每一处伤口,它们通过化妆、置景、特技做出的细微效果都直接影响着这部电影的全貌,为了保证所有入画的演员们的状态,许多群众演员都是亲历过唐山地震的当地人,许多人的亲人也因这场灾难离去。他们几乎参与了全部在唐山的群戏,包括年年祭奠亲人的戏,所有的泪水都是来自记忆深处的呼唤,对他们来说,参与这部戏就等同于是一场祭奠。另外,决定全片故事走向的情节也在此时发生。我们也许能从汶川地震新闻里看到生离死别的场面,但是我们很难看到一位母亲做这种抉择的场面。徐帆未来一两年内是否会拿最佳女主角奖拿到手软,这段戏是关键。
1976年震后·方登被领养
主要场景:保定38军军营
主要人物:方登、王德清、董桂兰
情景再现:在一群伤残儿童里,方登显得格格不入,因为她从来不哭,眼神忧郁而漫不经心,但一张漂亮的脸蛋让前来领养孤儿的军人王德清夫妇当即决定办理手续。这边厢,方登就要带着旧记忆走进一个新的家庭,那边厢,元妮带着只剩一支胳膊的方达在给方大强和方登父女俩烧纸钱。心有灵犀的姐弟俩感应得到彼此的存在。
看点提示:对所有导演来说,最不容易拍的就是孩子和动物,而扮演少年方登的小演员要在这场戏里表现一个震后心灵受重挫的儿童一夜之间长大的状态,对小演员来说是极为不容易的事情。同时,陈道明和陈瑾在这场戏里首次亮相,观众也能从这一场戏里他们俩和领养负责人的对话里,体会到母亲的抉择对方登的打击。
1976年震后·济南亲人来了
主要场景:唐山抗震棚
主要人物:元妮、方达、奶奶、姑姑
情景再现:方大强的母亲和姐姐从济南匆匆赶来,在和元妮娘俩相拥痛哭之后,坦承来意——带走方达。几番沟通之后,元妮终于同意奶奶的提议。看着曾经的全家福失声痛哭的元妮,原本做好了孤独过下半生的打算,谁知第二天,实在不忍心拆散元妮母子二人的奶奶临时改变了主意。
看点提示:终于有远方的亲人来,让李元妮积蓄的悲痛得以释放,只是没想到这又是一场生离。这一组戏是全片第一波催人泪下情节的高潮。同时,观众在这一部分将会看到有别于汶川地震时搭建的抗震棚。
1990年夏天·养母去世
主要场景:保定某医院单人病房
主要人物:方登、王德清、董桂兰
情景再现:考上浙大的方登几乎不再回养父母家,直到王德清趁出差的机会来探望,她才知道养母病入膏肓,便立刻请假跟养父回到保定。见到养母后,三个人的病房里气氛十分紧张,最后,还是董桂兰的眼泪打破了僵局,在她的自责中,母女俩的隔阂消除,董桂兰更是催促方登回唐山找自己的亲人。
看点提示:从小说到剧本初稿再到实际拍摄时的剧本,这一段戏经过了数次修改,在方登进入新鲜而富足的部队家庭后,相对于方达来说虽然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但董桂兰带几分自私的母爱,也令受过精神创伤的方登对她毫无亲近感。因为全片并未进行更细的描述,而原小说中方登与养父之间的特殊关系,也不会在电影中出现,但这些都能从这段病房里的三人对话可以看出端倪。
2008年5月·汶川重逢
主要场景:汶川震后废墟
主要人物:方登、方达
情景再现:方达和同事带着公司的物资第一时间赶赴汶川地震现场,用物质和行动支援救援工作。面对满目疮痍的汶川,方达仿佛回到了童年的那场灾难,正在这时他看到了“唐山救援队”的旗帜在飘扬,并因此遇见同样被这面旗帜召唤进来的亲姐姐方登。在废墟上,方登死死地抱住一位母亲,阻止她冲到危险之地救女儿,那位母亲痛彻心扉的哭喊令方登回到了自己被母亲放弃的那一天。方登她突然原谅了自己的母亲。
看点提示:汶川地震离我们不远,那种惨痛的感觉很难从每个人记忆里抹去,在众多表现过汶川地震的电影里,《唐山大地震》不论从拍摄、制作技术还是情节安排、演员表演方面都是最受期待的,尤其在影片之前已经有一段唐山大地震的全景展现,汶川地震则成为全片第二段通过视觉效果来冲击观众的感官,这一首一尾寓意着一个破碎而颠沛流离的家庭在三十多年后终于有了一个结果,一切始于地震又终于地震。方登在废墟上抱住另一位母亲的戏,是后来加的,在这一场戏里,方登三十多年来对母亲、对地震的所有怨恨都烟消云散,演员的表演是唯一能说服观众的力量,而且,相对于通过特效完成的大全景,这样的文戏也十分考验美术部门置景的水平。另外一方面,在地震中,像方登抱住的那位眼睁睁看着孩子死掉的母亲非常多,也许观众在新闻里已看到过,但由演员来再现,或许会有更撕心裂肺的效果。
2008年夏天·母女终相见
主要场景:唐山李元妮家
主要人物:李元妮、方登、方达、小河、点点
情景再现:方达把姐姐方登带回了唐山,还是过去那个地方,还是过去那个家,但紧张地等方登到来的那个老女人,已经不是她在心里恨了三十二年的母亲。所有的怨恨,所有的思念,全都融化成眼泪。李元妮哭喊着责骂自己又责怪女儿,方登一次次地叫着妈,方达把自己在四川收养的孤儿交给了元妮。
看点提示:全片最煽情的一幕就出现在这里。久别重逢相聚的画面不论是在真实生活里,还是影像里,都是最让人动容的,更何况是三十二年后夹杂着各种复杂情绪和破碎记忆的重逢。徐帆在这部戏里从三十出头演到六十多岁,从这场戏里李元妮的台词和动作就已经能看到,这个角色完全是为她量身定做。徐帆的表演朴实而极具生活气息,毫不浮夸,深受女性观众的欢迎,在这一场真情大爆发的相认情节里,元妮流多少眼泪,观众也会跟着流多少眼泪。(文 腾睛)
我和小刚的合作从来不凑合——主演徐帆解密角色
冯小刚说《唐山大地震》震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这部电影里有一个内心地震最厉害的角色,那一定就是徐帆饰演的母亲李元妮。
作为母亲,这个抉择是无法做的
拍完《唐山大地震》已经有大半年了,可我现在在接受采访时一听到问两个只能救一个这个问题时,就忍不住要落泪,真的,不论是哪一个母亲,这个问题对于她来说都是没有办法回答的,我感觉这像是我在没有知觉的时候做出的回答,当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无比揪心的,我想她之所以说救弟弟,我想是因为她听到了儿子的声音,而没有听到女儿的声音,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当时剧本上的台词是很简单的一句“救弟弟”,挺绝望的。我在表演时,需要去补充一些感受,要去诠释一个母亲的失控行为,要将脑中出现的很多想法捆绑在一起,想尽可能地让表演更有层次感。这场戏拍得太残忍了,都不敢去回忆。
温暖才是这部戏的主题
《唐山大地震》在戛纳上曝光的国际版海报是劫后余生的李元妮紧紧搂着儿子方达,在灰暗的废墟上的那只手显得特别有力,是一种温暖的东西。在那种特危难的时候,会发现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能为力,但是我们还有一抹光亮能够给幸存者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这抹光亮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电影中我的女儿因为我没去救她,从7岁开始就有心理阴影,几十年都未能骨肉团聚。这给我的震撼很大,母亲只要有孩子就会献出一切,活着也是为了孩子。都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爱,虽然父爱也很重要,但跟母爱比起来还要差一步。
群众演员让我很感动
拍《唐山大地震》时,天气很冷,休息的时候大家都披着棉袄,但是只要一开机就必须立刻脱下棉袄,穿着夏天的衣衫。因为唐山大地震是7月28号,那天正是最热的一天,所以大部分人都是背心和裤衩,还有的几乎就是光着身子跑出来了。说到这里我觉得特别感动,因为唐山的群众演员。我从来没有一部戏对群众演员的感触那么深,那时天气真的已经很冷了,我们在拍唐山救灾的戏,是下着大雨的。唐山本地的群众演员都穿得很少,他们可能觉得是在拍他们自己的事情,所以都没有怨言,但我真的是很感动。演我女儿的张子枫因为太冷,忍不住在片场自己唱歌转移注意力。她在拍地震那些戏时需要特殊的化妆,这种化妆是很难受的,通过预告片和剧照可以看到她的眼皮一直压着右眼,看到她我都觉得太真实了,忍不住想要去摸,安慰她。这两个小孩子都特别专业,特别好。
冯小刚只用我做女主角太亏
我和小刚的合作是不凑合的,有合适的戏就合作,不强求。他拍的电影很多,肯定不是每个角色都适合我,有适合我演的角色我就高高兴兴地来演。如果一个导演拍一辈子戏只能用一个女演员的话,那他多冤哪,我都觉得他亏。导演这次给我的创造空间很大,让她自如地把自己想要演出来的东西传达出来,刚开始还有一点紧张,后来就顺畅了。拍完这部戏之后,我很受感动,发起了一个关爱儿童心理健康的M计划,希望更多的人用正确的方式去关爱他们,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文 小盗)
所有人都将抵达爱的终点——编剧苏小卫解密剧本
作为国内著名的编剧,苏小卫的创作履历丰富多彩,既有《那山那人那狗》、《暖》这样清新淡雅的诗意之作,也有《生活秀》、《愚公移山》这种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较劲”电影,还有《蓝色爱情》、《情人结》这种沾染现实旨趣的“纯爱”电影。《唐山大地震》这种元素丰富、感情深沉的商业大片,恰恰需要这样一个能力全面、善于把握不同层面的编剧,她的加盟操刀,让我们对这部冯氏大片多了几分好奇和不一样的期待。
小说《余震》引领我们
电影决定改编一篇小说,不一定是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可能是因为某个切入点,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件适合影片的需要。《唐山大地震》是在电影的选题已经形成之后,选择了以《余震》这篇小说的故事为切入点。这在我参与之前就确定了,《余震》这个故事引领创作者走出了地震题材的局限,走向了中国34年的变迁和主人公后来漫长而曲折的人生以及复杂的情感体验,也就自然超出了原作的主题。
写第一稿的时候我就是顺着原著的线索想,后来的日子大概是个什么样子,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内心感受,性格改变,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我觉得观众也想知道这些。我没有刻意虚构戏剧化的情节和事件,只是按照时代和人物命运的正常轨道往前走,我不是很喜欢也不是很善于虚构戏剧性的情节和意外事件,我觉得常态的生活离观众更近,下岗就下岗,高考就高考,大家都是这样,但如果发生一个意外事件,故事就走远了。
不要把剧本和影片进行比较
影片三人并重的叙事视角,和影片格局有关,因为家人离散,不在一个封闭的结构内,单一的视角肯定是满足不了叙事的需要。而且这个故事的格局决定了人物不能太少,时间跨度长地点转换多。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其他人,越是常态的生活人物就越多,你不写观众就会问。但人物多了就很难写细,其实对每个人都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没有那么多的篇幅,这是一个矛盾。
这个剧本前后具体写了多少稿,我也很难准确地说清楚了,修改一直持续到影片完成,但基本都是在初稿的框架下调整,因为创作之前有比较好的沟通,所以各方面的意见都比较一致,中间尝试过一次改变结构,但是最终没有采用。我觉得也不用把影片和剧本非要放在一起比较,观众看到的是影片,剧本阶段的一些尝试和努力虽然没有最终体现在影片中间,但它一定也是影片的催化剂,也是有意义的。
地震场面要靠视听效果
剧本中的地震场面描写,制片方对我没有提这方面的要求。为了写这个剧本,我看了一些资料,也去过几次唐山,我也曾在北京近距离地经历了唐山地震,但我依然很难准确地描写出地震本身,主要是在写地震之后发生的生活故事,地震本身主要是靠视听效果再现的,主创们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一点大家在看到影片后会有同感,这些场面大大缩小了我们和国外灾难片再现灾难场面的差距。
至于片尾用汶川大地震的点子,其实不是我想出来的,王中军先生第一次和我谈这个选题就提到了这个情节。张老师写《余震》的时候汶川还没有发生地震,但是我们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汶川地震已经成了当代人的共同的伤痛,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而唐山人民对汶川地震的感受和我们又有所不同,电视里也报道了他们自发到汶川救灾的事迹。由此启发了我们让姐弟俩在汶川相遇的想法。所以说在没写剧本之前,头和尾都定下来了,我只是完成了中间的过程。
每个角色都是为了爱
我对剧中人物都挺喜欢的,比如元妮,其实她可以过得更好,但是她以“自虐”的方式自责,同时也是自救。方登小时候有过记恨,但长大以后她记恨自己的记恨,无法解脱,说明她内心始终柔软。方达肢体的残疾并不比姐姐的内心残缺好应付,这是我们健全人无法体会和必须尊重的,他的每一步努力和成功都非常了不起。养父怎么爱方登都没有错,但他选择了高尚的方式。养母和很多女人一样,从爱出发,因为方式方法不正确,就曲折,但最终还是到达了爱的终点。小河为爱妥协,老牛为爱屈就,都是普通人,爱就一个字。
而且我觉得原著中女儿不是在责备母亲,而是在责备自己。她之所以备受折磨,不是她这么多年一直恨母亲,不是她不想回家,不想亲人,而是她战胜不了自己,跨不过这道坎,推不开这扇窗。原著讲的是她必须推开这扇窗她才能活下去,我们的延伸是,她在自已跨出了这一步的同时,拯救了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内心深处从来没有释然过。(文 胡不鬼)
把握细节是最大的难度——美术指导霍廷霄解密美术
此次担任《唐山大地震》美术指导一职的是之前张艺谋古装大片的御用美术师霍廷霄。《唐山大地震》中细腻的感情与朴实的手法令霍廷霄放弃了他以往华丽绚烂的美术风格,转而以纪实化、生活化的方式精雕细琢这一段发生在一震之后、两个家庭之间、横跨三十年光阴的悲欢离合。对于霍廷霄而言,担任《唐山大地震》美术指导的压力不亚于他之前做过的任何一部古装大片,因为三十年中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会被涵盖于两个家庭之中,都会通过细节呈现在观众眼前。霍廷霄说,把握细节是《唐山大地震》最大的难度,因为细节造就真实,我们要让观众看到真实的唐山大地震,看到真实的三十年光阴。
地震场景
之前国内拍地震的戏其实不少,但是都不是太到位,国外有一些地震场面还是拍得很真实的。这次我们拍摄采取了模型加实景的拍摄方式。因为地震前的唐山已经消失了,我们只有重新搭建,找不到可以用的实景。
盖楼铺路
我们在唐山郊区建了震前的一条街,当时选中在这里搭外景地是因为这里本身就有一排柳树,树是长在地上的,搭景搭不出来,有树就会显得很生活化,很真实,我们借着树搭了这条街道,除了李元妮家的筒子楼,街两边的其他建筑物加起来也有好几十栋。这一条街其实已经不是传统的电影布景了,完全是真砖真瓦的真实建筑,我们甚至都做了地基,只是没有正常建筑地基那么深罢了。其实筒子楼里没有什么戏,但是我们做得还是很细致的,包括楼层啊房间啊甚至是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是和真的筒子楼一模一样。
盖完楼我们还要铺路,还要把细节很多细节补充上,注意看的话观众会看到理发馆门前那种旋转的灯,老的邮筒,带红五星的筒子楼上的排水管等等很多那个年代特有的东西。为了增强真实感,包括路边的车站牌,每家每户的门牌号,电影院在地震当天放的是什么电影我们都是确实考证过的,争取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真实。
制造废墟
虽然我们建这个景建了很长时间,其实震前的戏很少,很快拍完就要拍震后的戏。震后废墟的景就是把这条街扒了做出来的。其实震后现场的景也没有全部倒成废墟,我们还是在事实基础上有一些艺术创作,全是废墟拍出来效果并不好。做废墟的时候我们先把街上的建筑物爆破,然后用挖掘机一点一点把现场推出我们想要的样子来。因为我们的景都是真的所以这样做没问题,如果是搭的布景这样一弄就会穿帮。后来拍摄在废墟上的戏时还赶上了唐山的阴雨天,每天都在下雨,这时候真景的好处就显示出来了,怎么浇都没关系,如果是布景的话水一泡就没法使了。震后废墟里的道具我们都是砸过之后再埋进去,楼板夹缝里塞得都是韩国特效的假尸,废墟中还趴了一些群众演员。地震后的戏都是演员们光着脚在废墟上拍的,为了不让演员扎着脚,我们光是清理现场就清理了好几天,把钉子玻璃什么的都清出去。
地裂装置
地裂的镜头就是在我们废墟主场景的前面拍摄的,韩国特效队露天做了一个地裂的装置,他们把整个地裂的面积全部挖开,然后把装置埋在地下,然后再把地埋回去,把树什么还原,这样他们就可以遥控操作这个装置,让地面裂开,看上去很逼真。我们和韩国特效的分工是这样的,韩国人负责技术上的东西,我们负责设计效果,我们做出来效果图,他们来完成。电脑特效的分镜头故事版也是我们来做。
唐山郊区的这个拍摄现场已经全部清理干净了,只有柳树还在那里,有关方面也有将这个废墟回复做成一个公园的打算,但是还没有启动。
家的营造
李元妮家
地震前李元妮在筒子楼里的那个家是我们在唐山的一个仓库里搭的,包括双胞胎被压在楼板底下的镜头也是我们在仓库里搭景拍的。棚里的李元妮家是搭在一个可以晃动的平台上,晃动起来就出地震的效果了。李元妮家那些零碎的东西我们都预备了双份,因为摇晃起来基本东西就都摔了,如果一条不过还要从新布置一遍。
我们在唐山找了一个地震后最早建的一批小院里的一个平房,把那布置成了李元妮震后的家,现在这样的小院在唐山还有。片中李元妮地震后一直没有搬过家,她家的外观一直没有变化,但是屋里的陈设变化还是很大的,比如李元妮最早是一个纺织工人,从家里的窗帘被单什么就能看出纺织厂的特色。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元妮家的布置陈设也有很大的变化,不变的是李元妮家一直保持一种特别干净整洁,特别一尘不染的状态,她家的东西可能都不是当时最新潮的,但是收拾得特别好,这就是李元妮的一个人物状态,一方面她特别恋旧,她床头一直挂着毛 的招贴画不摘,桌上的相片都是老相片,用旧了东西都舍不得扔,都反映出她恋旧;她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显示出她对生活的认真,不是随随便便活着,是特别要强,对自己特别有要求的一个人。
王德清家
王德清和董桂兰是两个军人,方登被他们夫妇收养后就带到了保定的部队大院里生活。李元妮家主要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普通百姓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其实王德清他们部队大院的变化也是很大的,片中那种八九十年代的部队大院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分别在几个实景中拍摄的,但这几个实景其实没有一个在保定。这个部队大院的外景是在北京郊区总参谋的一个仓库里拍的,养父母家是在中影杨宋基地棚内搭的景,部队的食堂是在天津拍的。这个戏里没有对部队生活有太多的描写,但是在不同年代你还是可以看到部队院内标语口号的变化,从文革后期到邓小平时期,都不一样。
时光的痕迹
1976年 保定 毛 去世
我们有一场毛 追悼会的戏。准备这场戏的时候道具师不知道当时的花圈是什么样子的,就按照现在的花圈制作的道具,导演一看就急了,现在的花圈和那时候不一样。为此剧组停了两天没有拍戏,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请来了当年毛 去世的时候做花圈的老师傅,也请来了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过毛 葬礼的老电影人,到剧组给我们指导,全摄制组的人做了两天花圈,出来的场面是很震撼的。
1986年 杭州
片中方登念的是一个医学院,实际上这几场戏我们是在浙大分院里拍的。
1990年 唐山
李元妮后来下海做了个体户,在农贸市场开了个裁缝铺,旁边是杨立新演的老牛开的电器修理铺。李元妮的缝纫机,老牛家的收音机,老牛家的电话全部都是90年代初的实物,就是当年那种农贸市场的样子。
1996年 杭州
我们在杭州的一个别墅里拍的方登做家教的戏,实际上方登后来去加拿大的戏也是在杭州的别墅里拍的内景,不过方登在加拿大的家的外景确实是去加拿大拍的。
2008年 汶川
我们在汉旺镇搭的片中汶川大地震的废墟,这个废墟是在真的废墟上加工而成的,拍了大约一个星期。汶川大地震是08年,我们09年去拍的,感觉那边还保留着一些当时的状态,而且因为是很近的事情,所以置景上没有什么难度。汶川的现场会有很多大型机械啊一些现代化的救援设备,一看就和当年唐山的不一样。(文 企鹅)
真实是特效的灵魂——特效总监蒋燕鸣解密特效
蒋燕鸣:视点特艺(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曾任《夜宴》、《大灌篮》、《集结号》、《三枪拍案惊奇》、《唐山大地震》的特效总监。
视点特艺(北京):中国最具实力的电影后期制作公司。它的母公司视点特艺(TECHNICOLOR)是一家在好莱坞有着90多年历史专业从事影视后期技术服务的公司,在全球拥有三十四间全资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先后制作了观众熟知的《异形》、《哈利·波特》系列、《特洛伊》、《古墓丽影》、《达·芬奇密码》、《X战警Ⅲ》、《史前一万年》、《纳尼亚2》等影片特效,并多次获得奥斯卡技术奖项。视点特艺(北京)公司是按照美国电影技术标准建造的专为影视数字技术提供服务的公司。2006年至今,为影片《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大灌蓝》、《上海1976》《深海寻人》、《红楼梦》、《红河》、《女人不坏》提供了优良的后期特效制作。
复杂:新的技术难题
我们公司参与了大部分中国大片的特效制作,但《唐山大地震》跟之前的特效不同,之前的特效镜头主要是人、刀、枪、爆炸之类的,这一次主要做的是建筑物的房倒屋塌,制作的方向有很大差别。房屋的结构相比刀枪来说肯定是要复杂很多,从制作和技术流程上来说,《唐山大地震》也比之前的特效镜头更为复杂。冯导对这次特效的要求就是真实,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所以,我们无论是从质感上,还是从物理反应上都力争做到真实。
真实:重点特效镜头
这次主要做的特效有4分钟的房倒屋塌、地裂的过程、震前反应如几十万只蜻蜓像蝗虫一样飞过唐山市、金鱼从鱼缸里往外跳、汶川地震时残破的震后景象、飞机空投、还有一些大的全景场面如唐山市在地震后变成一片废墟等。每个镜头都很费时费力,也有些特别困难的镜头,比如主人公宿舍楼的倒塌就是纯三维做的,老吊车被震倒后把旁边的房子给砸了,建筑物里有人跑出来了,也有些人被困在里面,这样的长镜头难度很大。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从头到尾做了8个月,因为要追求最完美的效果,而特效是无止境的,就要不断地进行调试。加上这一次有IMAX镜头,特效镜头要放在巨大的银幕上供观众检阅,所以我们按照最高规格做,要的就是让观众看不出瑕疵。冯导对这次特效是很满意的,认为特效在烘托气氛上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
参考:国内外地震测试资料
房倒屋塌不像爆破是瞬间的,它是从晃动开始,然后颤抖,再一点点地倒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有持续性。房屋倒塌的方式也是有不同的,并不是千篇一律,所以都需要真实地去反应地震时的物理现象。为了更真实的做出地震的效果,我们从地理研究所吸收了一些地震晃动的测试,也参考了日本和国外其他一些对建筑物的地震测试,然后用计算机把这些地震测试的各种信息给模拟出来。我们肯定不是一块砖一块砖地做,主要通过编写程序,由程序来控制倒塌的速度和样貌,所以能够做到真实的效果。我们对现场的建筑物做了很多三维的扫描,然后将这些扫描变成一个三维的模型,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些三维模型和拍摄时的建筑物是一模一样的,一砖一瓦都不差。
模拟:参与现场拍摄
导演根据剧情发展先跟我们部门提出要求,告诉我们要做哪些镜头。每场戏拍摄之前,我们会先做个演示小样给导演看,如果演示跟导演的想法一致,我们就开始动手做;如果不一致,按照导演的要求修改完之后再开始做。如果没有文戏,就由我们主导拍特效镜头,现场由我们来指挥,拍摄时很多建筑物上都拉上了蓝布,这是为了方便后期抠像、跟踪等等,现场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在拍什么,要到后期完成后才知道这个镜头是怎样的。演员在进行表演时就要模拟,想象着一个吊车倒了,石头滚下来了,墙倒了,然后再做出各种反应。跟冯导的团队合作多了,沟通起来很顺畅,我们会提前跟各部门说需要准备什么。如果拍摄的有文戏,就是导演来把握,我们会告诉导演后面背景准备做什么。
分工:国际团队协作
视点特艺是一个国际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公司,而且都是实力强劲的公司,比如英国公司就做了《哈利·波特》、《纳尼亚2》、《达·芬奇密码》,在全世界非常有名,技术和团队都非常健全。视点各个子公司之间互相协作,你帮我,我帮你,资源共享。像《2012》就由13家公司共同完成特效,视点北京公司也帮忙做过《2012》的160个镜头,还正在制作《纳尼亚3》的120个特效镜头。这一次制作《唐山大地震》时间也非常紧,特效本身就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过程,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后期,我们需要视点国外公司的协作。实事求是的说,有一些特效我们是没有做过的,那么就直接委托他们来帮我们做。有些镜头是我们做那部分能做的,把剩下的交给他们。对于整个亚洲来说,计算机特效软件的开发很有限,这次英国公司帮我们做了主建筑物的房屋倒塌镜头,南非做了辅助的地震摇晃之类的,加拿大的公司也帮我们做了一些镜头。
修复:韩国没有参与后期特效
很多观众会产生误解,以为韩国也参与这次特效镜头的制作。在这里,我要做一下解释,韩国团队做的是现场特效,而非后期特效。只是因为叫法不同,所以容易产生误解。现场特效跟后期特效很不一样,现场特效不能做到的由我们来做,比如说炸桥不可能真的把桥给炸了,那就需要我们来做。冯导因为拍《集结号》时跟韩国团队有过合作,《唐山大地震》也请他们做了现场的一些特效。像现场拍摄时的埋炸点、爆破、放烟、通过拉几根柱子把建筑物弄倒塌等,韩国团队擅长的也是这一点,后期特效没有韩国人参与。我们跟韩国人的合作也是有的,比如造地裂效果,现场他们通过机械把地裂的效果给做出来,地裂是裂得非常整齐的,在后期制作时,我们利用他们制造的中间一条缝,做出参差不齐的效果,看起来更真实。(文 小盗)
余震,灾难那些事——中国式“灾难”场面三步走
灾难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至今尚未发育成型的片种,近50年的时间里,中国灾难片走过了一段特殊的道路,有学步,有摸索,也有误区和教训。面对已经把地球“糟蹋”得体无完肤的好莱坞灾难片,中国灾难片受意识形态、民族心理及制作现状的影响,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追随好莱坞的脚步。用自己的灾难呈现方式,瞄准中国式的民族之痛,展现东方的人伦亲情,才是中国灾难片健康发展的正途。
草创:灾难作为背景
中国电影对灾难的表现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957年,石挥就导演了表现一艘客轮在外海触礁遇险的《雾海夜航》。这部电影现在看来,带有海派电影挥之不去的洋气,而可能正是这种洋气,使导演石挥在拍摄了这部影片之后,即遭受到莫须有的批判,影片也未能上映。这部电影里的灾难元素,可以看出对英国影片《冰海沉船》的效仿。而这一切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来说,显然是太超前了,这部影片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中,注定是水土不服的。中国电影对于灾难的忌讳,从这部灾难片的折戟沉沙中或许能解读出部分端倪。
1960年的电影《十二次列车》,表现列车遇山洪围困,同年拍摄的《十级浪》表现的是我军舰在海上与“完美风暴”作抗争搏斗的故事。这类影片可以看作中国灾难片的雏形。在这类影片中,灾难仅仅作为一种背景,它只能起到对人物命运推波助澜的烘托作用,无法走向前台,成为独立的灾难元素凸现出来。但影片因陋就简的特技制作,无疑为中国灾难片后来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实习:灾难作为文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文化语境,激发中国电影人更多地思索灾难下人的文化内质与生存状况,使灾难片的样式与当时的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互为表里。像《大河奔流》直接展现黄河决堤后普通人的生活状况,《蓝光闪过之后》则聚焦了唐山大地震,第五代导演张建亚也在《冰河死亡线》借助冰河上的一艘遇难轮渡,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进行了折射与透视,而从中也可窥见他日后在《紧急迫降》、《极地营救》中有意识地张扬起灾难片旗帜的创作旨趣。
《蓝光闪过之后》1979年
灾难时刻:影片放映至13分钟,进入灾难叙事倒计时。镜头中,不同场景里的孩子们熟睡的面孔,频密地组接在一起,产生一种窒息人的时间停滞感。暗夜中流动的浮云诡谲神秘,风声狗吠,渲染出一种特别的紧张气息。突然蓝光闪起,紧接化着惨淡的红光,于是地动山摇,房屋倒塌,电线燃烧,引起了大火;火车冲出了跑道,油箱爆炸,火光冲天;地裂之后,地下喷出黑火,人们掉进缝隙;水库倒塌,水流漫溢,冲倒房舍,卷走人群。
场面点评:影片借助于搭制的模型布景、遮片镜头、多次曝光等手法,制造了地震发生后地动山摇的惊险画面。影片原名叫《亲情》,后改成现名,也可看出主创朦胧的商业化考虑。
《冰河死亡线》1986年
灾难时刻:影片表现黄河古渡边的轮渡船遭遇冰凌围困的故事。影片放映到33分时,我们看到了近似于《冰海沉船》中的一幕,巨大的白色冰块,从水里悄无声息地拱上了船帮,挤破了驾驶室的玻璃,一场船毁人亡的灾难即将发生,危险时刻,老艄公砍断了连接在机船与渡船之间的缆绳,被巨大冰块纠缠着的机船,缓缓地沉入黄河深处。
场面点评:影片特技较为粗糙,但还是把那种危在旦夕的紧张气氛表现得丝丝入扣。第五代导演张建亚在这部影片里借寓灾难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带有较浓重的文化气息。
渲染:灾难作为效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数字化特效走进中国电影制作,这为中国电影拍摄可以匹敌国外灾难片的本土灾难片,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一批有意识追求灾难视觉效果的电影应运而生,虽然跟好莱坞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其中蕴含着更成熟影片样式诞生的希望。
《紧急迫降》1999年
灾难时刻:巨大的波音客机冲出跑道,滑向候机厅,撞碎玻璃,长驱直入,乘客在飞机下纷纷逃离,客机直到撞上另一架飞机,引发爆炸,才停止滑行,场面惨烈,比较震撼。
场面点评: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脑特技制作影片,片中特效长达9分45秒,共37个镜头。影片中的空难场景,实际上是作为剧中人物讲述迫降后果时的幻想画面而呈现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灾难片的一种尴尬,而结尾处真实的飞机安全迫降的画面与之相比起来,明显相形见绌。
《极地营救》2002年
灾难时刻:影片31分时,泥石流爆发,浊浪汹涌,冲垮了索桥;42分时,雪崩发生,特技制作的山峦积雪,顺着山坡,铺天盖地,扑向汽车,掀翻了车辆,把汽车抛到了对面的悬崖上,视觉效果相当富有冲击力。
场面点评:影片对灾难的表现,运用了大量数字电影特技,其中泥石流、沙尘暴、雪崩等60%的场面均采用电脑合成镜头,从中可以看出导演张建亚对特效的不懈努力。
《云水谣》2006年
灾难时刻:影片临近结尾时,一场交待人物最终命运的雪崩,给电影蒙上了一层悲剧的伤感气息。影片中的雪崩场面与4年前拍摄的《极地营救》相比,画面的质感与纹理都要细腻得多,逼真感更强。
场面点评:购买自美国特效公司的雪崩镜头,很好地被导演尹力接驳在了整个场景之中,通过人物的目光所及,反接山上积雪轰然倒塌排山倒海的画面,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灾难代入感。特效制作在营造这一瞬间的灾难镜头时,达成了一种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冲击。
《超强台风》2008年
灾难时刻:影片55分左右,暴戾的台风已达到十六级,浊浪滔天,首先将现场播报的美国业余气象爱好者连同停在海边的汽车给一股脑地吞没了。紧接着,汹涌的巨浪冲上岸来,狂暴的风力,举起玩具似的汽车,甩在了建筑物上,停泊在海边的巨轮冲上了地面,扎进了厂房,鲨鱼在车间里游弋。
场面点评:影片中电脑特技制作的台风眼穿插得恰到好处,壮观的俯瞰地球大气层的镜头,给整个影片的灾难因果,加注了一道形象的说明。
《五颗子弹》2008年
灾难时刻:影片在13分时,表现洪水骤至的场景,展现了“水”的巨大威力。水泥桥被水冲垮,断成几折,在接下来的镜头中,山洪爆发,超过了水库坝面,导致水库决堤,汹涌的洪水激起巨浪,把影片里的运送囚犯的警车推入水中。
场面点评:特效制作的画面有些粗糙,但把警察与囚徒的冲突推到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时空中,特效在这里不仅是奇观,也是拉紧剧情的“道具”。
《惊天动地》2009年
灾难时刻:影片6分钟的时候,镜头变得缓慢而诡异起来,定格在操场上一个孩子扔下的篮球上,镜头由此急速向前推进,超现实地延伸向大地深处,掠过火红的岩浆,暗示着地壳不曾一刻停止的内在运动在酝酿着一场大的灾难。出现片名之后,山峦崩塌,大楼倾覆,用电脑特技制作的效果,令我们看到了山峰扭曲变形,地面塌陷,环抱在山谷里的县城,像积木般地一圈圈地倒掉。这组长达四分钟的地震特效画面,复原了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
场面点评:电脑特效有效结合了八一厂擅长的模型特效和特技拍摄手法,营造出中国灾难片里比较少见、极为真实震撼的一幕。
(文 红警苏红不懂爱)
灾难点亮人性
灾难片像走钢丝,它一方面要逼真地展现灾难来临时的惊悸画面,另一方面又必须小心避免散布绝望与厌世的情绪。灾难片不是纯粹的灾难展览,灾难场面随着特效的日新月异,固然有其吸引观众的视觉诱惑,但如果没有人性的闪光亮点支撑前台的苦难,这样的灾难片只会让人心生恐惧,本质与灾难无异。
带来力量
激发斗志 选择坚强
灾难是可怕的,但它往往能激发人身上的潜能,从而张扬起一种勇敢应对、挑战灾难的积极人生态度。
《天崩地裂》中,山火喷发,逃难时车子陷入地道,男主人公哈利却若无其事地与大家相约海钓。《龙卷风》中促使来离婚的男主人公留下来与前妻一起观察龙卷风的原因,是因为他看到过去的宿敌在耀武扬威地盗取自己的研究成果,男人的尊严在灾难和挑战面前一下子激发出来,他放弃与前妻离婚的打算,而与前妻一起观察龙卷风。《独立日》中,一对夫妻感情遇到危机,妻子一直跟随着总统,以使“生活有意义”,碌碌无为的丈夫显然难入她的法眼。但当丈夫提出拯救地球的办法之后,男人身上的英雄壮举,消除了夫妻之间的隔阂。灾难片就是如此潜移默化地传达出一种“挑战危难才是真的英雄”的概念,打造一种适应主流社会的“灾难文化”,并凭借这种文化畅销世界。
牺牲自己 献身传奇
灾难不可抗拒,但正是在灾难面前,人类展现出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几乎以如出一辙的格式在不同电影中不断翻版。
《垂直极限》里撼人心魄的固然有登山遇险的严酷场面,但人物命悬一线时,牺牲自我、成全队员的精神传承更让人血脉贲张。《天地大冲撞》中的情节设置,几乎都是献身精神的“同义反复”——宇航员驾着飞船,撞向彗星,牺牲自我,保护地球;尚是高中生的业余天文爱好者,为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放弃了进入方舟逃生的机会;女记者珍妮把乘直升机的名额让给了带着孩子的同事,自己与父亲平静地迎接灾难……而《世界末日》中,哈里引爆撞向地球的彗星,《独立日》中,一个驾驶农用飞机的老人,撞向外星飞船的核心部位,摧毁了飞船,自己也葬身火海。
好莱坞灾难片不断用这种献身精神,礼赞人性中最为珍贵的崇高元素,始终昂扬着一种激扬的进取与奉献主题。相比而言,我们的电影评论界却在传输一种“躲避崇高”、“消解英雄”的思潮,影响所及,反映出我们的商业灾难片在营造过程中,除了技术的准备不足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层的“先天不足”。
大爱无敌 温暖怜悯
灾难可以让人们重新思忖生的意义,懂得被忽略的隐秘的人性之美,经典的灾难片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着爱的力量,力图阐述只要有爱,什么样的灾难都可以克服。
《后天》中灾难来临之际,父亲只身前往,长途跋涉,来到儿子身边,而儿子同样把爱传向别人,为了救治心中的女孩,他力战恶狼,取回药品。当父亲终于来到儿子身边,神奇的力量突然产生,地球灾难戛然而止。好莱坞灾难片里最常见的台词,就是“我要告诉你,我爱你”。这种表白,经常出现在灾难将至时、原本隔阂的亲人之间。爱赋予灾难一种温暖的外衣,稀释冲淡了灾难的阴云与恐怖,也重塑了原本破碎的人际关系。
经典灾难片的视角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家庭,甚至在家庭之外,还要设定一条宠物,来延续人类之爱的外延。《龙卷风》开头,当一家匆匆避难之际,一条慌不择路的小狗,听从小女孩的召唤,加入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紧张气氛中。《独立日》中,隧道里烈焰奔涌,逃难的女孩却不忘把她的狗带入安全地带。创作者借此传达出一种人类发自内心的怜悯,大难临头,人类还不忘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动物,显然他们也不该被灭绝。
拯救情感
多灾多难的爱情
灾难往往是灭顶的,但受“好事多磨”规律的影响,对爱情来说,灾难有时意味着提供了一次机遇,在灾难片里,灾难成全爱情、复活爱情,不可计数。而一对走到婚姻边缘的夫妻,在灾难中旧梦重温、破镜重圆,更是屡试不爽的套路。
好莱坞灾难片喜欢将夫妻之间的隔阂设置成价值取向不同,如忽略对方(《惊涛大冒险》中男主角最后向妻子痛陈,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中,未能关爱对方)、女强男弱(像《独立日》中追随总统的妻子,而丈夫却事业平平)、习惯不同(《龙卷风》中,丈夫喜欢安定的生活,而妻子一心成为一名追风者)等,但最终都因灾难不期而至,双方重新认识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和价值。而且因为曾经婚姻,危难时刻,更易产生对对方的依赖,感情死灰复燃。《深渊》里一对离异的夫妻被困深海,妻子把唯一的救生衣给了丈夫,自己选择冻死,让丈夫带自己出水再实施急救,妻子的这个计划,折射出她对丈夫的无条件信任,有了这种爱的基础,感情不复活,观众都不答应。韩国灾难片《海云台》可以说是对好莱坞灾难片的全盘模仿,影片也设置了一对离异的夫妻,在灾难面前,为了孩子而重新走到一起,而另一对年轻的男女,突破了男青年奶奶的偏见,经过了一次浪漫而俗套的烟花求婚,终于在海啸之中,进行一番相互拯救,彻底巩固了他们的爱情。
灾难往往可以析出一个人最真实的品格,如果袒露出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那一定是爱情最有效的催化剂,而如果这颗心肯为了爱人牺牲自己,那更是爱情中的极品。《泰坦尼克号》几乎“裸奔”地设置了一种最没有功利色彩的爱情方式,但杰克最终面对灾难时的自我牺牲,才让这种爱情最终成为神话。《日本沉没》中小野寺与消防队员玲子在抗击灾难中完成了从相识到倾心的恋爱过程,而在他们爱情成熟的时候,小野寺却用自己的生命去引燃炸药,完成了自己在爱人心中的终极升华。
经难弥坚的亲情
亲情是好莱坞灾难片打动人心的重要法宝,一场灾难,可以化解亲情的芥蒂,融洽隔膜的家庭关系,亲情也成为挑战灾难的一种最为有力的力量。
《世界末日》中,父亲开始时竭力反对女儿的爱情,甚至都动了枪,但在摧毁彗星的行动中,他却用自己替换下将执行自杀任务的准女婿,把幸福作为唯一的所有赠送给女儿。《海神号》中,一群逃难的队伍在船舱里艰难地寻找出口,前任市长开始时同样反对女儿与男友卿卿我我,但在关键时刻,他同样阻止了准女婿去执行必死无疑的任务,自己跳入水中,勇敢献身的背后,是如假包换的舐犊情深。《天地大冲撞》中,飞船准备撞向彗星之际,队员与亲人依依惜别,亲情如宗教般淡化了痛苦,支撑英雄们勇敢赴死。《烈火雄心》中,一对兄弟长大成人后,相互关系极是冷漠,也是在抗击火灾的行动中,兄弟俩终于理解了亲情的内涵。
难里淘金的友情
现代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显得疏离与隔阂,但灾难来临之时,因为共同的目标,人们相互袒露,重新走到一起,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特别在那些封闭区间里共抗灾难的影片中,那种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的集体荣誉感,最终铸造了团结一致的无畏集体。
《地心毁灭》里六名不同学科的队员深入地心,无一不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即使是最自私的人,也在这个集团中自觉地奉献自我。《完美风暴》中,两名船员上岸前一语不合,拳脚相加,上船之后也是格格不入,但是在船员落水之际,恰恰是他的恶友跳入海中,死命相救,灾难彻底改变了庸常生活里磕磕绊绊的人际关系。
灾难特有的“破冰”力量,也被现代管理理论所吸收,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拓展训练,正是吸纳了灾难的特殊情境,以激发人类的内在潜力和协调关系,激发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调适僵化的人际关系。
标签: 片中展现的革命历史人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