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事件与火烧圆明园(六)
送交者: 鱼 于 May 22, 2002 04:35:52:[新观察/xgc2000.net]
三、坐困危城(上)
巴夏礼的亲笔汉字信函,写得还算客气,大意说,现在中国官员以礼相待。我两人闻得是恭亲王令其如此。据云恭亲王人甚明,能作主意。既能如此,伏量暂可免战议和。
但是让恒祺感觉不安的是,信下面另有外文字数行,他认不出来。听说密云县丞黄惠廉能认英文,恭王已经发公文调取他前来。总要弄清这几行字是什么意思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发出。
三日之限很快过去。十七日,恭王接到英法二使照会,声言因中国迄今尚未放人,已知会联军指挥官继续用兵。恭王回函,仍申前议,要求先退兵,次签约,然后才放人。
十八日,英法二使再来照会,声称联军业已启程,在道数里,只有放人,才能停兵。中国方面果真愿和,可在放人的同时,派谈判代表随同前来,即可立刻重开谈判。
面对联军节节进逼,统兵大员僧格林沁、瑞麟等,屡屡致信恭王,告以军无斗志,深判和议速成。这使得恭王十分不满。他向皇帝奏一本,说:“和之本在能守。今战守既一无足恃,即和局万不能成。相应请旨饬下僧格林沁等及守城王大臣,激励军心,力求制胜之策。一面再由臣设法补苴,力保危城,以期挽回于万一。”
然而消息报来,出西便门以外,到处是躲避战火的难民。官兵军心涣散,逃跑者十之八九,而且游兵散勇,饥不能堪,四处抢劫。而英法联军人马,自东直门外十间房,东抵通州,十里连营不断,小船装火药炮位,由津运通,随即车载至京东。通州四门紧闭,联军并未攻城,只是致书州牧,速办牛羊犬马等物犒师。由通至京,洋兵队伍到处,市人从之者甚众,饽佗数枚,易银一饼。一切军需食粮,大多采买而来,倒没有出现如同官兵散勇那种四处抢劫的情形。
身在热河的咸丰皇帝,了解到京城官兵战守失据的情形,甚是焦虑不安。又得知英法两使表示并不因亲递国书被拒而动兵,遂于十八日下旨给恭王、桂良、文祥等,称和谈一节,完全由恭王全权相机办理,朕不为遥制。目前京城内外,兵力疲馁,战守皆无足恃。此乃根本重地,倘有虞失,大局何堪设想?既然洋人一定要放回巴夏礼等人,不肯接受先谈判签约再行放人的条件,那么到万不得以的时候,不必待其进攻城池,不如我方先行将巴夏礼一干人等,全部送还,以示大方,求得早日罢兵换约。皇帝说:“不值得为此数十夷丑,致令亿万生灵,俱遭涂炭。”
但是恭王等另有看法。他们认为,洋兵一连十数日,均没有大举动,也没有新的苛刻要求提出,显然是由于被扣留之人,尚未放还,心存顾忌的缘故。现在无论是立刻杀掉巴夏礼,还是立刻放回巴夏礼,都会使我们失去手中仅有的筹码,也将使得洋人打消顾虑,立即放手攻城,到时候就万难挽回了。按目前形势,还是扣留巴夏礼等在手,比较有利。
十九日,恭王将巴夏礼亲笔信函,交僧格林沁派员转递。至于信后数行外文,黄惠廉看过后说,不过是年月日以及签名等,无关紧要。但是洛奇追忆,他们利用恭王准许同外面通信的机会,相互传递信息,办法是用英文字母拼写印度话,中国无人能懂。送出去的写在纸上,送进来的则写在衣服或手帕上。巴夏礼那几行外文字,其实就是这样的暗记,告知收信人此件乃是在胁迫下所写。
随信送出的,还有恭王照会一件,乃是对额尔金十八日照会的答复。这个照会在中国皇室档案中似已遗失。据英国议会文件存档的英文版本,恭王指出,用武力强迫签订协议,正是导致诸多误解以及进一步战争的根源。他说:
“本亲王深知,过去许多年签订的和约之所以不稳定,完全是由于和约总是在武力威胁下商定的,因而不可能对条约逐款阐明,结果双方都有疑难……如果继续用兵,则和约谈判
将同过去一样,在武力威胁下进行,彼此官员来往必多困难,谈判同样将可能失败。”
(未完待续)
标签: 火烧圆明园的凶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