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再品华人经典电影《火烧圆明园》

爱百科 78 0

余周日逛书城,偶遇架上的《火烧圆明园》及《垂帘听政》,甚喜,遂抱回整套,观之,夜不能寐。

  这两部电影早在小学时代,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片子。记得当年学校将《火烧圆明园》和《甲午风云》两部电影同时放映,年少的我是热血沸腾,几乎将电视机(不是在影院看的,放的是录像)当成了日本的吉野舰。尽管当时并不知那个年少风流又昏庸的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家辉,还有如今著名的美女刘大姐,爱瞪眼睛的皇阿玛大爷……诚然这都不是影片的重点,我记得的只是咸丰皇帝的仓皇辞庙别宫,和圆明园里猛烈燃烧的烟火。

   原来张铁林那个时候还是挺顺眼的。在我印象中鬼子六头一次和

  “英俊”二字粘上了边。然而他的演技和梁家辉实在相去太远,尽管当时的梁远不及今天名满天下。

   以下是节选的台词:

   奕昕:他们(指英法联军)说,准也要来,不准也要来。

   咸丰:切,我们不准,他们怎么来?

   奕昕:带兵来!

   此时镜头切换到了张铁林脸上,来了个大特写。可是这个特写有点令我失望——的确是有点做作有点过,本应该是不堪容忍义愤填膺的表情,他却当了自己是那些认为入侵中国理所当然的什么联军们。相反,这一段的镜头并没有对准梁,然而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懦弱皇帝在国难当头时的无奈。

   还有张责备僧格林沁亲王“鲁莽闯祸”,表情更是做作。好好的一张脸都被扭歪了。

   须说明,这只是如今的我看来的感觉,张只是不及梁出彩而已,无可厚非。

   接下来便是“八里桥之役”,惨烈之极。最后那一个旗手之死我姑且这样理解:全军覆没,仅有一个旗手巍然挺立;联军中的士兵欲开枪打死这最后一个中国义士,指挥官于心不忍,将士兵的枪口举向天空,前排的炮兵误以为这是在发号令,于是众炮齐鸣……

   冷兵器对热兵器,落后面对先进,孰胜孰败本是一目了然,然而影片中的壮烈情景让我在泪眼中悟出了几分虽败犹荣的味道。尽管,这个“虽败犹荣”不甚值得推崇,落后便要挨打,这是硬道理。

   再后来的皇帝别宫,导演李翰祥的选角让我既佩服有有点异议,刘大姐一脸的气势逼人,如今看来倒是不觉得她如何如何美丽,但是如此强悍的女人是应该演慈禧的。然而梁,我没想到梁能演得那么到位,太到位了,是个人见了都会心生怜惜,却忘了那是个以昏庸无能著称的皇帝。

   的确,中国的近代史以如今观来就是这般矛盾的,充满了屈辱,却又壮烈,至今仍然爱读甲午年的那段历史,深爱那些在鏖兵中不辱气节的人们,想象中那时的刘公岛,必然海水分外蓝,夕阳红胜火,枪炮和沉船只当是装点用的烟霞,犹如病中的美人,教人心痛又怜爱。

   写到这里,倒是想起了汉卿公那折举世闻名的《单刀会》: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墙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人情惨切!

   这也不是江水,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标签: 火烧圆明园的凶手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