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留在京城为官后,是如何告诉家人的?家书中透露一个细节

爱百科 47 0

  从曾国藩的为官过程,解读《曾国藩家书》系列之1:

  能留在京城为官,对农家子弟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30岁的曾国藩得以留在京城为官,成为翰林院一名从七品检讨。这对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曾国藩一家人来说,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告诉家人的呢?在曾国藩的家书中,透露出一个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的内心很淡定,并没有感觉到丝毫荣耀。内心有敬畏之心,才能做一个好官。

  此时的曾国藩,对如何为官,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正是如此,我们才能从他的家书中,找出他成功的路径。

  曾国藩的家书,大多比较零散、琐碎,口水话很多,但如何我们能从他为官的过程来解读,还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官场细节。

  从曾国藩留在京城为官时,给父母亲写的第一封家书来看,他透露的细节,就是在翰林院工作,确实很有前途。

  在这封家书中,对于工作情况,曾国藩介绍的并不多,仅仅用了一句话来概括:

  间日一课,每课一赋一诗誊真。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功课并不繁重,是隔一天一次课,而每次课都要作出一赋一诗。

  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官员,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诗词歌赋。翰林院是朝廷储备干部的地方,在这里学习,是为了将来替朝廷服务。

  我们从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的一个授课老师来看,就知道朝廷对翰林们的学习有多重视了。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汤中堂”为他们授课。

  这个“汤中堂”到底是什么人物呢?

  在清朝时期,能称为中堂的,都是官至一品的大员。而“汤中堂”正是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汤金钊,此人曾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为皇子们讲解“四书五经”以及文化历史。如此重要的人物来为曾国藩等翰林们授课,可见朝廷对他们的重视,也可以看出来,在翰林院工作,是非常有前途的地方。

  除了“汤中堂”外,曾国藩还提到了另外几位老师。曾国藩在京城接触的这些老师,对他的父母亲来说,根本不知道是谁。可他为何要提呢?这主要是曾国藩积累人脉的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

  曾国藩刚刚进京的时候,虽然认识的人比较多,但都不出众,主要人群为他的同学、同乡、以及在翰林工作的一些同事。这些人的地位和曾国藩一样,都是为了谋一个好前程,因此,都在各显神通,甚至把曾国藩当成竞争对手。

  另外,曾国藩的家庭并不是太富有,他在京城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银子,甚至常常要从钱庄借高利贷度日。经济拮据,让曾国藩无法接触更高层次的人脉。

  不过,曾国藩是一个非常用心的人,由于翰林院里的老师都是一些实权人物,这些人就成了曾国藩新的人脉。

  从记载来看,曾国藩和“汤中堂”的交往并不多,但另外一个人物,却影响了他的一生,此人就是军机首辅大臣穆彰阿。

  穆彰阿是曾国藩会试时的主考官,仅仅凭借这层关系,让曾国藩得以成为穆彰阿的座下弟子,并得到其赏识,获得升迁。

  当然,这一切,都是曾国藩得以留在翰林院工作后,产生的一系列便利条件。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平台对一个人的发展有多重要了。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