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清朝的冷知识,个个意外!

爱百科 74 0

  1、乾隆第五子爱新觉罗永琪,可不是《还珠格格》里那个天天围着小燕子转的“五阿哥”形象。他文武双全,通晓满语、汉语和蒙古语,还熟知天文历算,著有《蕉桐賸稿》传世。乾隆二十八年,清宴殿火灾,他亲自将父亲背出火海。24岁被册封为和硕荣亲王,可惜不久后就病逝了。在他去世20多年之后,乾隆在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的时候,还提到他,说他的第五个儿子很优秀,他最为看重,可惜病逝的太早了。

  评:琼瑶奶奶好好发挥了一把,小燕子为啥要爱一个死鬼?

  2、【西山十戾】清末民初老北京人之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在北京西山有十个修炼千年的精灵,他们修得千年道行之后就投胎转世,托生为成为影响清朝开国到灭亡时的十位重要人物。每个人对应某种动物是因其相貌或是性格特征等被编排附会所得,分别是:多尔衮——熊、洪承畴——獾、吴三桂——鹗、和珅——狼、海兰察——驴、年羹尧——猪、曾国藩——蟒、张之洞——猴、慈禧太后——狐、袁世凯——蟾。

  评:这就是民间传说,大家看看就行,别信。金庸还写了“西山一窟鬼”刚好是个人,对应上。

  3、《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提到道光皇帝小时候不爱读书,有一次把嘉庆惹火了,就把他扔到打扫处,让道光和那些小太监一起拿着笤帚扫地干活(老百姓家里经常吓唬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扫大街,没想到皇家也玩这一套)宫里太监也分三六九等,打扫处是地位最低的部门。道光被送去之后就真的每天早晨起来和太监们一起去内右门里扫地。后来道光登基即位做了皇帝,还偶尔闲暇时候去打扫处和太监们回忆当年的事。为此,打扫处专门设了御座,叫皇太子潜龙处。当年道光用过的笤帚、簸箕也都漆成黄色珍藏起来。

  评:怪不得道光那么抠门。

  4、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记述了他幼年时见慈禧的情景,原话这么说的“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年仅三岁的溥仪顿时吓得大哭不止,而且浑身发抖,慈禧拿糖葫芦给他也哄不好。几十年之后溥仪还对这次会面记忆犹新,可见慈禧的威力之大,给年幼的小皇帝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评:可怜的孩子。一辈子都是个木偶。

  5、清朝大才子钱名世受年羹尧案牵连革职,雍正亲书“名教罪人”的匾额挂在钱家门上,还得每逢初一十五派人去看看是不是挂好了,怕他偷摘下来。这还不过瘾,还找来三百多人开群喷模式,让大家一起作诗骂钱名世。骂的不好重写,骂的不够革职。

  最损的骂完之后,这些诗句还被收集起来交给钱名世,让他自己出钱刊印出版。

  评:这出书是怎样的心情?

  6、光绪皇帝天生胆小,尤其害怕打雷。所以一到夏天下暴雨,所有御前太监都得当值。光绪本人坐在座位上把自己耳朵捂住,太监们把宫殿里门窗都关的严严实实,然后守在各处。一看见闪电大家就一起大声嚷嚷,用人声把雷声盖过去,不能让皇帝听见一点雷声。光绪怕打雷,却又喜欢听暴雨后,宫里下水道泻水的声音。经常冒着雨跑到御花园东北角的一个亭子里,下面的池子里有个石龙头,高悬着,后宫的雨水都从这个龙头喷泻出来,落在池子里,像瀑布一样,这也是光绪在深宫之中难得的一点乐趣。

  评:皇帝连游山玩水都不行,惨惨惨。

  7、清朝末年,山西票号兴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日升昌票号。

  评:商人都这么无聊?

  8、清末时候,宫里大总管李莲英,二总管崔玉贵。通常管李莲英叫李总管,崔玉贵称崔回事。崔玉贵和李莲英俩人还有点亲戚关系,崔比李小十几岁,但是论起辈分,李莲英得管崔玉贵叫叔。

  评:太监都沾亲带故。

  9、崔玉贵是慈禧的弟弟叶赫那拉桂祥(人称桂公爷)的干儿子(不知怎么攀上的),照这么说他还是慈禧的干侄子,隆裕的干哥哥。那么李莲英是崔玉贵的远方侄子,他应该管慈禧叫。。。。。。。

  呃,我绕糊涂了。呵呵,贵圈真乱啊。

  到这一天,太监们互相道贺,祝贺对方大难不死(指当年阉割那一刀)。

  评:这天好不吉利啊。

  11、清初,清人入关之后,曾多次发布圈地令。名义上是把“无主荒地”赏赐给勋贵重臣,实际上就是巧取豪夺,强占民田。而有趣的是,每次发布圈地令的时候还都要加上这么一句:“以后无复再圈民地,庶满汉两便。”但可惜的是这些满清贵族大多都是属金鱼的,只有七秒钟的记忆。所以这“无复再圈民地”的圈地令发布了很多次,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发布了一条“嗣后永不许圈”的谕令,这个被后世称为清初恶政之首的圈地才算真的被废止。

  12、抬旗是清朝一项褒奖政策,对于立功的人,如果是汉人包衣,可升为汉八旗。若是汉八旗,可变为满八旗。若是下五旗,也有可能提为上三旗。就是将身份提高一级,这就叫“抬旗”。而“出旗”这项“福利”措施则是只针对于汉八旗的。乾隆七年发布的一条诏令,允许汉八旗的旗人“自愿”出旗为民,因为旗人是不许自己出去找工作,只能白吃皇粮的,怕耽误了有学问有手艺的汉人发家致富迈向成功,所以允许他们出旗。诏书写的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不想再白养着这些人吃干饭,让他们“出旗”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乾隆七年发布的这条允许出旗的诏令还算比较委婉的。过了十几年,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又发布了一条诏令,这次可就不那么客气了。直接昭告:“八旗汉军年老残疾不能当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养者,俱令为民。”上次还允许“自愿”,这回连“自愿”都不行了,直接采取强制性措施。大批汉八旗自此被扫地出门,自谋职业发家致富迈向成功去喽。

  评:叫你丫不当汉人。

  13、溥仪读书的时候有两位伴读,一个是他弟弟溥杰,另一个是溥伦的儿子毓崇。(后来学英文的时候又加了一位溥佳)两位伴读的作用除了陪着读书,更重要是替皇帝受罚。溥仪是皇帝,犯了错是不能教训的,所以这时候伴读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溥杰是溥仪的亲弟弟,哥俩的关系也不错,师傅们也没傻到想拿溥杰开刀,所以所有的倒霉事就都落到毓崇头上了。比如某次溥仪蹦蹦跳跳的进了书房,一旁的师傅就转过身去对着坐的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毓崇厉声呵斥到:“看你何其轻佻!”。

  评:毓崇此时心里活动:草泥马啊,你他妈在逗我。

  14、陶士僙,清中期任福建布政使,此人有观看酷刑的爱好。平时最喜欢拿根小绳,浇上油,然后点着了放到犯人的小丁丁上,看着犯人痛苦的哀嚎大哭,引以为乐。“以油绳燃火,烙囚之阴茎,囚痛而大哭,则以为笑乐”。除此之外,他的另一项爱好是挖去犯人的眼珠,用大碗接滴下来的血,再用这血画符,说是能镇邪。他家里收藏着大量的这种血符。

  评:这样都能当官?

  15、关于和珅的得宠,说法很多,其中最离奇的就是“转世说”。话说乾隆皇帝还是皇子时,一次玩心大起,路过一个妃子身边的时候从后面捂住了她的眼睛。这妃子不知道是皇子和他开玩笑,就胡乱向后打,正中乾隆的额头。第二天乾隆的母亲看见儿子额头上的伤,问出情况之后大怒,认为是妃子调戏自己的儿子,便将那妃子赐死。乾隆赶到时妃子已经死了,他便在那妃子的颈后点上了一点朱砂,说我们二十年后再见吧。几十年后,乾隆发现和珅与当年那妃子的面容很像,而颈后似乎还有当年点朱砂时留下的指痕,故此对他倍加恩宠。

  这种所谓“转世说”的说法根本没有可信度,但是思想比较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西方人则更愿意接受这种说法。佩雷菲特就将这种说法写入了他的著作《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