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两极分化?《八佰》绝对值得一看

爱百科 76 0

  《八佰》这部电影的评价很奇怪,在知乎上差不多是一边倒的不看好,有不少人声称打死也不去看;

  我大概能理解这两种心情,因为我既是一个知乎玩家,也是一个影视自媒体。

  知乎上对于这段历史科普得已经是面面俱到了,就差把蒋介石的裤子扒下来了。

  说白了,四行仓库这场战斗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上都只能算是比较小的一个角落。

  真实的历史是由于租界的影响以及四行仓库所处的位置并非是必经要道,所以日军对于该处的攻坚战并未下多大的力气。

  想想也是,整个淞沪会战,国民党军队70多万人都溃退了,这400多人即使是拥有再坚固的堡垒,对局势影响也已然不大。

  事实上,4天的战斗中,谢晋元部只伤亡了20多人。

  说一句直接点的话,站在马后炮的角度上来讲,八百壮士的结局才更让人意难平。

  而站在自媒体和电影人的角度来说,《八佰》是疫情之后第一部上映的商业大片。

  毫不夸张的说,整个电影院能不能活过来,很大程度上就看这部电影了。

  像我们这种写文的,可以说都是吃电影这碗饭的,对电影也是充满了热爱,一旦没有新片上映,那感觉就跟鲁智深吃饭的时候没喝酒一样寡淡。

  所以对这部电影的呼声也自然就高多了。

  抛开真实的历史不谈,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这片子还不错,战争场面很真实,我大概可以给7分。

  抱着炸药跳楼那段真的感动到我了,关键这还是真事!

  但整部电影煽情的地方确实有点多,片尾撤退的那场戏十分拉胯,如果真如乎友所说管虎是想靠这部电影拿金马奖恐怕够呛。

  且不说最近几年金马频频闹事,去年的金马奖大陆和香港的电影圈都在抵制,就单论电影本身的质量,距离重量级奖项也还有一些差距。

  在我的眼里,管虎是个好导演,但在国内还真不算是顶尖的那一批。

  再来简单聊聊电影吧。

  先说白马和赵子龙这个意向。

  我恰好在写文之前在知乎看到一个应该是很专业的影迷朋友在一本正经解释影片中多次出现白马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口气好像就是导演就差把答案写在你们这群人的脸上了,你们居然还看不懂?

  是不是傻?

  如果我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懂,那肯定是我的问题。

  虽然我也知道导演是想表达一种对英雄的向往,但其实我挺烦该专业人士这种说法的。

  我一直抱有一种观点就是,影片你拍出来可以看不懂,可以抽象,你甚至可以真的拍一堆苍蝇在吃屎,拍完了你自己觉得很满意,OK,那没问题。

  但你拍完了不挣钱可别抱怨“这届观众不行”,因为观众真的不爱坐在那里两个小时就为了看屎,关键还得花钱看。

  如果是拍出来为了自娱自乐,你爱咋拍咋拍。

  但如果你拍出来是为了挣钱,为了在电影院让观众买票,你最好拍一些能让观众乐意看的东西。

  你想想相声如果不好笑还有人去听吗?

  就是这么个道理啊。

  其次就是电影的荒诞性,这个确实达到目的了。

  这么多人,打这么场仗,就为了博取外国人的同情,关键人家还爱答不理的,确实够荒诞的。

  电影允许改编一些东西,所以片中的某些细节我们就不去追究了。

  允许租界这种东西存在我觉得本身就是一种国耻。

  14年抗战,整整14年啊,挑来挑去国军最自豪宣传最猛地竟然依然还是这400多人的一场表演性的阻击战,这不是荒诞是什么?

  我从电影里充分感受到了国军的组织性到底有多差。

  尽管他们嘴里喊着中国四万万人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小日本,但是就凭国民党,组织得起来么?

  说句不好听的,中国当时确实有四万万人,但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无论是清王朝统治还是国军统治,抑或着是日本来统治,可能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谁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就跟谁,至于打仗亡国,他们字都不认识,您能指望他们能懂这个道理么?

  你看现在许多人都在嘲笑996福报理论,当初的农民也是这么个心态。

  整部电影看着确实挺难受的。

  最后我们来谈谈电影的逻辑性。

  电影基本上没什么太多逻辑。

  片尾那些人怎么看也都死得太随意了,整部电影的割裂感比较强烈。

  最后撤退的那段拍得像是在冲锋。

  其他的军事战术、机枪打飞机我也不太懂到底合不合理,我就再说一点:

  如果真按照电影中拍的那么损耗,四百人早就打光了!

  不过,这一次小太爷跑了,张立宪却为国捐躯了,电影人生无常啊!

  再说一点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就是演员们的方言口音。

  综合来看,《八佰》绝对值得一看。

  至于导演的小心思或者电影传递的价值观,我是不太懂,也不瞎猜,但是我选择相信龙标。

  与其说是观众喜欢看《八佰》,不如说是观众喜欢看优秀的抗战电影。

  八一制片厂可以安排起来了。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